烏克蘭戰爭改變台海戰略思考,台灣人能否像邱國正說的一樣「奉陪到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號稱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在烏克蘭踢到鐵板,而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也令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加速改變應對中國武力威脅的戰略思考。
文: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近年來台灣已經將多年來的大部隊作戰策略,改為更貼近美國建議的營級為單位的作戰方式,同時也按照美方的建議,發展所謂的「不對稱戰力」。
在中國崛起之後,台灣實在也沒有能力用硬碰硬的方式防衛台灣,從台灣這幾年陸續公開的自力發展武器來看,也是認清了現實,其中搭載十多枚對艦或者對空導彈、號稱「航母殺手」的塔江級巡邏艦可謂思考轉向的的代表。
一方面台灣縮短了役男服役的時間、提高體能要求、增加志願役兵員比例,目的就是為了符合現代科技專業作戰的要求,但是也令作戰人員的帳面人數大幅度地減少。
原本不少人對這種現象感到憂心忡忡,但是烏克蘭戰爭的「大衛擊殺歌利亞」的以小搏大,給台灣的啟示是沒必要繼續大部隊思維、目前軍事改革的方向經由烏克蘭戰爭證實是可行的。
導彈和海峽中線
以往受限於美國不公開的底線,台灣自行發展的導彈的航程僅是比海峽中線多一點,也就是最多兩百多公里,不過美國方面似乎放寬了對台灣發展武器的限制;這幾年雖然台灣軍方不承認,但是一直有消息說多種導彈已經發展出增程型,甚至傳出已經發展出射程可達北上廣深的導彈。
而美國也同意出售即將在烏克蘭戰場現身、射程達300公里的HIMARS海瑪斯火箭發射系統,顯示在美國眼中,台灣應該以威懾武力為第一優先,不能等到解放軍渡過台灣海峽,需要達到台灣2021年國防報告中「拒敵於彼岸」第一階段的目標。
烏克蘭戰爭中,海王星導彈擊沉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的經驗,也讓台灣思考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是否適合防衛台灣,這些大型水面艦艇很可能在第一波攻擊中就被擊沉,在「不對稱作戰」中扮演的角色有限。
一樣的,解放軍雖然擁有海上優勢,但是面對台灣佈置在陸海空的反艦導彈,在台灣海峽狹窄、不利大規模海上軍事行動的海域,反而是守勢一方的台灣可能比較佔上風。
裝甲部隊和無人機
台灣2021年國防報告的設定中,第二階段是「擊敵於水際」、第三階段則是「毀敵於灘頭」,據說美國認為台灣有能力以現有的雄風二型和雄風三型達成第二階段目標,但是第三階段美國方面則是相當有意見。
有些台灣智庫人士說,美國認為雖然經歷第一和第二階段,解放軍登陸台灣或者說是逼近台灣登陸點的兵力已經有所削弱,但是以坦克之類的武器在台灣海岸灘頭擊殺解放軍的想法並不實際。
因此美國對台灣將來如何部署,即將從美國購得的M1A2T艾布蘭重型坦克以及M109、M110自走炮有些看法,質疑這些美製重裝備,在縱深不大的台灣西部能否發揮「不對稱作戰」的最大效果。
在烏克蘭戰爭中大放異彩的無人機,台灣早已發展了許多年,從單兵使用的、中小型偵察用的、大型而且可能擁有攻擊能力的、還有能夠發動蜂群式攻擊而且一去不回頭的自殺式無人機,並在2018年的國防科技展覽中對外展示。
智庫人士和軍事專家的看法是,目前並不清楚台灣自製無人機性能,他們比較注意的是這些無人機能否像烏克蘭無人機一樣與美國情報分享。
美軍的「不參戰」
美國以不實際進入戰場的方式就能夠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也讓台灣對一旦臺海開戰、美國實際上不需要派兵也可以協助台灣作戰的策略有所認識。
台灣的地理和地緣政治與烏克蘭雖有不同,但是從這次烏克蘭戰爭來看,台灣似乎也覺得自己必須加強反空降、反滲透作戰方面的能力,在最近的後備軍人教育召集訓練就出現了城鎮作戰的訓練。
從蔣介石政權退居台灣之後,台灣傳統上有著「臺海出事、美軍必馳援」的想法,台美斷交之前有共同防禦條約、斷交之後則是寄望《台灣關係法》,故而烏克蘭戰爭初期,美國明確表示不會派軍介入時,台灣內部的「美國棄台論」一度甚囂塵上。
隨後美國大筆軍援烏克蘭,還有傳出自2014年烏東戰爭以及俄國併吞克里米亞之後、美軍就提供烏克蘭軍事訓練等協助的消息之後,美國似乎也不避諱提及,其實也一直在提供台灣各種軍事訓練。
烏克蘭之所以在這次戰爭得到西方國家的普遍同情與支持,主要也就是因為全國大多數人民的抗敵意志令人欽佩,在這個方面,台灣的國防部長曾經在立法院,就「臺海一旦開戰、台灣能撐多久」回答立法委員質詢時說「要打多久,奉陪到底。」
烏克蘭戰爭以來,台灣許多戰略思維都受到審視和檢討,但是很可能需要驗證的是長期自認生活在承平時期的台灣人能否像邱國正說的一樣、一旦發生戰爭之後能夠願意「奉陪到底」。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逆滲透中國】支持俄羅斯侵略的中國人,依然是魯迅百年前所說的「奴在心者」
- 眼看俄羅斯發動戰爭的下場,習近平可能意識到「武統台灣」並非紙上談兵那麼簡單
- 旅台學生:烏克蘭人民對台灣支持很有感,對中國暗挺俄羅斯很失望
- 華盛頓決策圈計畫藉著烏克蘭戰爭,一舉收拾俄中集團
- 「中俄+ vs. 美歐日+」競爭格局浮現,俄烏戰爭給台灣從棋子轉為棋手的契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5-13 馬里烏波爾遭困烏國戰士向馬斯克求援:請幫助我們離開亞速鋼鐵廠到一個調解國
- 2022-05-13 俄烏戰火延伸到外太空,美國太空司令部警告:俄羅斯軍方頻頻干擾GPS訊號
- 2022-05-13 烏克蘭戰爭改變台海戰略思考,台灣人能否像邱國正說的一樣「奉陪到底」?
- 2022-05-12 俄烏戰爭之國際法分析(三):普亭以反北約東擴為由,主張「預防性自衛」有說服力嗎?
- 2022-05-12 立陶宛認定俄羅斯為「恐怖主義國家」創全球首例,烏東城鎮伊久姆發現44具平民遺體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