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重考生?哪些科系的重考率最高?大數據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與領域偏好

誰是重考生?哪些科系的重考率最高?大數據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與領域偏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首先,分析結果可釐清部分輿論爭議:重考是因制度不良還是社會競爭?數據清楚顯示:重考生更傾向集中在高分群、明星高中畢業生、醫學系及獸醫系錄取者。這樣的圖像比較接近自古至今始終存在的現象:「夢幻校系」名額有限之激烈升學競爭。

文:陳婉琪(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王淑貞(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過去三、四年,輿論開始熱議重考現象。最大的原因是:若使用最簡單快速的方法來估計重考率(亦即特定考試之非應屆考生占比),重考率之增幅與估算都有點驚人(譬如,每七人會有一人重考,或每五人有一人重考)。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入學制度設計不良重考生志趣不合;有人認為其實多數重考生是在「追求夢幻校系」;也有人認為年輕學子瞭解未來就業的重要性,或認真釐清個人志向,以重考來調整自己的人生軌道,並非壞事

重考現象需要關切嗎?實際重考行為的發生率真有這麼高嗎?重考動機,是找不到適合的科系,還是考不到理想的校系?…… 或許,我們無法(在未編列昂貴調查研究經費的情況下)馬上針對重考生來做動機調查,但,如果我們利用大數據行政資料來檢視「哪些應屆考生比較可能成為重考生?」,或許可以快速提供一個完整圖像。

社會科學近年利用大數據行政資料(administrative data)加值應用分析,來探討社會變遷或評估政策成效的作法越來越盛行(近年各大學所進行的校務研究即是一種應用模式)。公部門政府治理也越來越重視所謂的「數位治理」、「循證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在這幾項趨勢下,本文作者召集研究團隊,承接教育部高教司委託之研究案,並與大考中心及大學招生聯合會委員會(簡稱招聯會)兩個單位合作,進行「考招資料分析計畫」,將過去分屬兩個單位的資料,以去識別化方式進行清理串接加值應用分析。回答以上大家關切的問題,將過去的不可能化為可能。

重考生越來越多?每五人就有一人重考?

近年重考率屢創新高?部分媒體數據相當驚人。這些數據大多以來自大考中心的原始資料,經媒體自行加工計算得出,曾出現過的最高估計是22%(亦即每五人有一人重考)。高重考率的數據大多是以「指考之非應屆生所占比例」來計算。不過,有幾項原因會使這種計算方式高估實際的重考行為發生率:(1)少子化讓每年分母越來越小。(2)指考名額逐年減少,讓指考考生人數(分母)隨之減少。(3)重考生大多倚賴指考。(4)重考率的定義寬鬆:非應屆生未必等同於重考生(一般來說,高中畢業超過三、四年甚或更多年的考生,比較不屬於典型重考行為)。以上幾項因素加總起來,讓分母越來越小,而重考生以「非應屆生」的形式集中在指考管道的分子,因此若採用「指考之非應屆生占比」來推估重考行為,確實會得到上述驚人數據。

藉由教育部的委辦計畫,我們得以清點歷年資料、串接考招兩單位的資料,並辨識相同考生在該年度參加不同考試的資料,以降低只計算指考的缺失。若以「高中畢業後三年內重考」來定義典型的重考生,[1]表一呈現了兩種重考率計算方式:一是該年全部學測考生的非應屆生占比(表一左半部),二是該年應屆考生當中,有多少比例的人真的在畢業後一年、兩年或三年曾出現重考行為(表一右半部)。從表一來看,重考的確於2019年開始有增加的現象(2019年的三年內非應屆生占比增加、2018年的應屆考生之重考率則增加了1.8個百分點)。不過,實際重考率,遠比媒體所估計的驚人數據22%低上許多就是了。

表一
表一:兩種方式觀察重考趨勢:非應屆率 vs. 重考率|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為何重考行為增加?以下兩種解釋最為可能:一是2022年面對大學入學制度納入學習歷程檔案這項變革,讓想重考的潛在學生將此因素納入考量,考招變革可能被視為重考成本提高(要重考就得及早行動)。二是少子化浪潮於2019年抵達高教(亦即,2019年之後的18歲青年總數,正如18年前年出生嬰兒總數一樣,逐年急速下滑)。快速減少的考生人數分母,意味著重考回報率提升,進而提升重考動機。如果考招制度變革是主因,那麼2022年以後應可觀察到重考率的降低或回穩。如果少子化浪潮是主因,那麼我們需預期未來重考率維持在比以往高的狀態,或甚至持續增加。

誰是重考生?重考生人口基本特質

下個問題是,誰是重考生?全國性考招資料讓我們得以透過跨年資料串接來回答:「哪些應屆考生比較可能成為重考生?」

考不好的學生才重考?所以重考生是大考成績較差的同學嗎?若檢視「個人學測總級分」與「畢業後三年內出現重考紀錄」之相關,我們會發現每年都有類似的圖形分布——從學測總級分15級分及以上的考生來看,學測成績越好,日後重考機率越高。此模式會一路飆高,直至超過70級分以上,重考率才會逐分降低(最高點大約落在學測平均70分者,有高達15%的重考率)。學測低於15級分者,則也有微幅上升的現象,但整體重考率不若高分者那麼高。(參見圖一)

圖一-1
圖一:學測總級分與重考率之相關(2014-2018應屆考生)|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重考生又與就讀學校有何相關?是平均分散在不同高中,還是更為集中在哪些高中?圖二顯示,整體程度越高的高中(以平均學測總級分來估計),重考率越高。對中平均與低平均學校來說,以上相關程度還不算非常明顯;但對高平均學校來說,藍色點狀分布很清楚地顯示:越是高平均成績的學校(也就是社會大眾所謂的明星高中),其畢業生重考率越高。部分明星高中,高達每五位或甚至每四位畢業生有一位於三年內重考。換句話說,媒體提供的數據估計,整體雖不甚正確,但的確適用於少數明星高中畢業生,只不過歷年皆如此,並非近年產生的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