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東卯黑熊568:對於狩獵文化的人來說,山就像家一樣,拿取生命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我沒有機會幫你卸下頸圈,隔離中也沒法現場送你一程。聽到現場工作夥伴通知的當下,非常難過,連X都罵出來了。時間一度好像停止了,那種感覺,如同一起努力的現場夥伴所說的,感覺像是一位認識很久的人走了。
文:姜博仁
這是一篇有關東卯黑熊的一些過程與感觸,以及提到一點點狩獵文化和自主管理的文章,文長,但或許可以一讀吧?
關於名字和神獸
在給東卯黑熊掛上編號37568頸圈之後,我心想,希望你有個新的熊生,或許改個名字吧,頸圈編號數字上有6(順)和8(發),配上5台語的諧音「有」,感覺不錯,不會讓人連想到他(按)以前把工寮當超商的編號,因此我寧可稱呼他為568,而不是711,3和7也有去山上的意涵,就自由吧。
但我沒有想要取族語名或華語名,一來他原本活動區域來自泰雅,現在要到布農的傳統領域,然後我也不懂族語,但我希望他是全民的黑熊,可以得到全民的祝福,他,可以是他自己。
魯凱的長輩曾經告訴我關於雲豹的儀式故事,雲豹對於魯凱是神聖的動物,如果不小心獵到雲豹,視為不祥,必須趕快就地掩埋,不能回家,以免把不祥帶回家中,然後要在掩埋地現場陪伴守靈幾天,並經過除穢儀式之後,才能回家。
我最近才因為新冠肺炎確診隔離,我可以體會不能回家有多麼的不方便,家人小孩都沒有人幫忙照顧,以及對於家人的思念的侵襲有多麼大,對於以前山林刻苦生活的住民來說,獵人無法回家,家中少了食物的來源和支持的力量,「隔離」是影響多麼大的一件事。
我相信這樣看待雲豹為神獸,以及誤獵的守靈儀式,一定讓當時的獵人,想盡辦法在打獵過程都不要誤獵到雲豹,這樣的傳統約束的力量,神話傳說禁忌不會只是故事,它也隱含著野生動物保育的精神與手段。這種尊敬動物為靈的精神,我也從一位魯凱傳統領袖中聽到他父親傳承下來的熊鷹羽毛的故事,那種他父親對於熊鷹的尊敬,以及繼承那一支熊鷹羽毛,對父親的思念,延伸到對熊鷹的尊敬與感恩的山林哲學,令我非常震撼和感動。
類似的誤獵黑熊的儀式,我也聽布農的朋友說過把熊視作爲人去看待。那只是儀式嗎?不,我自己犯錯過,我也曾在一些儀式感的看似無意義的反覆行動中,讓自己反省,讓自己遺忘,希望自己心靈可以獲得解脫。
關於東卯黑熊568
我看到568,幾乎都是他被抬著出來,然後又抬著進去,我只是在他麻醉與健檢過程中,幫他掛上與設定追蹤頸圈。我沒有機會在野外看到活生生的他,但野放後,在接下來密集追蹤的24天,透過螢幕上一個一個回傳的活動點位,連接起來的軌跡路徑,我會想像把一隻令人敬畏的熊,套疊到我到過的美麗森林,想像在感覺可以擰出水來的氤氳雲霧森林中的他,像是在我面前活了過來。


568開始一路往北和西北移動,有返家的行為。跨過郡大溪,再渡過郡大溪支流碰到峭壁,繞了一圈嘗試翻越不成,隔日從峭壁另外一邊翻越。逐漸轉往西北,我們開始擔心他靠近地利那一區的聚落農地,野放後兩周,他翻越到了可以俯瞰濁水溪的崩壁頂,我知道他看到了濁水溪旁的那一片農地聚落,568你會受到那些農地工寮的食物吸引嗎?
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與南投林區管理處馬上啟動應變會議,組織應變小組。從他過往闖入工寮的行為,大家深怕類似的事件再發生,為了確保居民的財產生命安全,必須做好警戒,不得以時可能要啟動捕捉,因此也大費周遭的把捕捉籠具先行運送到現場做好準備。
當568第一次接近設定的第一道防線──濁水溪,當時就如打戰一樣,戰事似乎一觸即發,我們每一個人都如臨大敵,討論應變如同佈下重兵一樣,可能路徑與接近的農舍附近架設好4G即時傳輸紅外線自動相機,深怕他一靠近聚落就闖入工寮,然後面對一隻轉為習慣性闖入工寮的黑熊,為了人身安全,就要啟動捕捉,568就要在圈養環境中終其一身,這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然而,誰都沒料到,當568沿崩壁陡下逐漸靠近,每一個人的心臟都像《一拳超人》中的King的帝王引擎一樣大聲的跳動。沒想到的是,陡下到濁水溪床前幾十公尺,來一個橫空90度大轉彎,即使左前掌截肢,568卻毫無懸念地直接橫渡幾乎不可能穿越的崩壁,繞了一個大圈,找了一個最少農地的天然林稜線移動。
工作人員也隨即轉移陣地,部署4G相機在新路徑上可能經過的工寮與雞舍,提供主人防熊噴霧罐,並準備守夜隨時聽訊號和看衛星是否回傳位置。



568悄無聲息地在天然林中移動,絲毫不靠近工寮與雞舍,在入夜後的七點,悄悄地渡過湍急的濁水溪,跨過台臨16便道,在公路上方過夜,當我們看到衛星回傳的定位資料,我們全都傻眼了,568採取迂迴戰術,繞道轉攻防線後方道路邊山坡睡起大覺,我們沿線每個可能侵擾的農地、工寮、雞舍必經路徑都佈下了重兵(4G即時傳輸自動相機),一切都做了白工。
頓時覺得我們遜斃了,看著辛苦運來的捕捉籠,一堆不知道要拍什麼的紅外線自動相機,白忙一場,不禁莞爾。568,好樣的。
原來,成見與既定印象一直都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看著568一路這樣跋山涉水,翻越峭壁,陡下崩壁,千山我獨行,迴避農地工寮,只為回家的想望,令人感動,我很想讓這次野放,轉化為全民護送黑熊回家的行動,只要先把他原本家園中可能會衝突的果園電圍籬給做好,就有機會。
568在台16邊休息過夜之後,隔天開始往上爬,準備翻越水社大山。大家也再度召開應變會議,也有共識定調為護送黑熊回家,準備著第二道「關卡」──武界的守護。只要過了武界,下一道台14公路就可如法炮製神不知鬼不覺地穿越,就進入了昔稱「邑治第一山」的守城大山,然後到八仙山,過了這幾乎沒有什麼農地聚落的山區,大雪山的家,就在前面了。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