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不生」,而是「不婚」

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不生」,而是「不婚」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台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採訪編輯:劉芝吟
美術設計:林洵安

從婚育文化看台灣的低生育率

1950年代,台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台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

「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台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工時過長,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則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她直言:「經濟結構有它的影響力。但我認為,放到東亞文化脈絡來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五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她發現過去3、40年,台灣的家庭模式經歷劇烈變化,晚婚日趨普遍、同居逐漸不再是禁忌,但同時許多傳統價值依然延續,例如香火傳承、孩子必須在婚姻關係中出生。

鄭雁馨運用戶政資料和社會調查進行人口研究,爬梳數據背後的婚育圖像,試圖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探究低生育率的根本構成。

「台灣與東亞各國的狀況非常相似,經濟發展已高度現代化,但父權文化和家庭主義盛行,長輩對年輕人成家仍有很強影響力。我們需要從東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生育率議題。」

1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鄭雁馨在美國主修人口學,她指出台灣有許多棘手而迫切的人口學議題,但缺少專門獨立的人口學訓練系統,政府和國家機構也沒有投入大型研究,是目前亟待補強的研究領域。(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 拆解PTFR、CTFR

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台灣特殊的生育圖像。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台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

這項指標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現生育景況,不過也有盲點。由於計算方式混合了35個世代,一旦社會急速變遷,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讓15-30歲的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PTFR便會被低估而失真。

「PTFR適合用來比較全世界的生育概況,描繪出鉅觀的圖像。但是若一個社會經歷劇烈變化,要精準地分析生育狀況與診斷低生育率成因,世代生育率(CTFR)是比較可靠的指標。」

「世代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CTFR)不受生育步調的影響,但必須等到女性年滿49歲(或至少滿45歲),才能計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實際平均生育數。

當女性地位提升後,開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生育年齡因而逐步後延,會讓時期生育率(PTFR)顯著下滑⸺這是已開發國家都曾走過的路。例如,20世紀瑞典生育率從3.6到世紀末腰斬至1.5。不過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國家,瑞典CTFR一直維持在平穩的兩個小孩,PTFR雖然看似下降,CTFR卻能撐住在替代水準,主要是那些「行程」延後的瑞典女性最後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這個現象來到東亞,卻明顯不存在

比對台灣這兩項生育率指標,自2000年初以來,PTFR已近20年低於1.5,香港、南韓和日本同樣低迷,始終看不到生育率回補逆轉。進一步觀察1950-1979年出生者的CTFR,東亞是全世界極少數持續下滑的地區。

主要原因是:15–30歲延後未發生的大量生育率,在30–45歲回補力道不足,造成PTFR和CTFR雙雙下跌。其中關鍵,便在於日益增多的各年齡層未婚人口。

1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單看時期生育率,台灣1985年已跌至2以下;但世代生育率一直到1965年世代才低於2人。PTFR呈現的只是單一時點的生育概況,必須同時檢視真實世代的CTFR,才能分析低生育率的形成主因。(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

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

「同時參照PTFR和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台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鄭雁馨強調。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台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世代總生育率(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結構。

那麼比對數據,究竟是「誰」不生孩子了?

1965年之後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開始低於兩人。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依舊達到兩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實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沒有結婚。以六年級中段班(1975年出生)為例,世代生育率為1.6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兩名子女,細究來看,原因是有20%未婚女性。

「一窩蜂只關注時期生育率(PTFR)超低,很容易陷入盲點,通通鎖定在『大家不想生孩子』。實情是,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七成生到兩胎以上。」

換言之,低生育率的關鍵密碼並非不生孩子,更可能是:還沒結婚。

當越來越多人不只晚婚,且最後根本沒有走入婚姻,在東亞文化背景下,也意味著關上了生育大門,西方常見的生育率延後回補,因此失靈。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

1980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若三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當時,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