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吃藥後「病」會好但「身體」不會好,氣功與靜坐是恢復健康的好選擇

吃藥後「病」會好但「身體」不會好,氣功與靜坐是恢復健康的好選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氣功」與「靜坐」,乃是遠古以來重要的中醫養生術之一。在老子所謂的「靜勝燥、寒勝熱,清靜而為天下正」的思維模式下,發展出一套又一套「勿藥元詮」的養生之道。大致上,養生氣功多在「鬆」與「靜」上著手,再配合肢體動作作為導引。否則,即使有上好的藥物,也難以在身體上起作用,尤其在當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中,醫藥愈發先進發達,常有獨特創新的藥品被研發出來。然而,長期用藥的結果,常是「病會好轉」,但是「身體沒有變得更好」,體力與精神狀態難以恢復,無法形成對身體有益之「相生循環」中。

對一個身心疲憊的人,或生病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休息」,休息是恢復健康的重要關鍵與必要過程。然而,當身心疲憊到了一個極點,即使躺下去也未必能睡得很好,或難以入眠,此時,若能善用「調身、調心、調息」方法,化解瘀氣與疲勞,使身心得以放鬆,則甚為重要。

中醫與氣功十分強調呼吸,或稱之為氣息,中醫所說的「十二經脈」、或是「奇經八脈」,皆是因呼吸而產生作用,所謂「心息相依」,即是此意。氣功與靜坐,皆是在「調身、調心、調息」上做了不少功夫。或許有人會問:運動不就是跑跑步、打打球?這些當然是很好的運動,但是,對於生病或是身體不調和的人來說,受限於體力或肢體功能,過激的運動,有時反而無法產生放鬆與調和的作用,此時能夠調整氣息,維持健康的氣功與靜坐方法,便顯得甚為重要。

氣功與靜坐的學習,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可說是十分容易取得,大抵上分為「佛家」與「道家」兩種。佛家修養,大部份以「止觀」為初;道家修養,則以「通調任督,培養丹田正氣」為始。當然,其最高的境界,乃是以「明心見性」與「得道還真」為主,但是,最基本的,還是因為身心靈寧靜,而使得體力得以恢復。

Photo Credit:  Victor Camilo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Victor Camilo CC BY ND 2.0

氣功的種類繁多,佛家有著名的「易筋經」與「八段錦」,而道家則有所謂的「華陀五禽之戲」與「外丹功」等傳諸於世,大都講求動靜相合、陰陽調和為主。既不過份運動、也不是完全的靜態,在每一派別不同的原理和原則之中,配合每個人的身心狀況,可以找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氣功套路。

至於靜坐本身的學問就更為細膩了,由於靜坐本身難以敘述其自身感受與反應的細節,要有一本參考入門書亦是不易,在此推薦一本不錯的入門書籍:蔣維喬先生所著之《因是子靜坐法》。本書是由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編輯蔣維喬所撰寫的一本關於靜坐的書籍,最初連載於《學生雜誌》,受到歡迎因此集結成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內容將傳統儒家、佛家等靜坐氣功等知識,與現代的健康概念結合,極具參考價值。

氣功與靜坐常與中醫醫療配合,如針灸與用藥上。中醫的範疇,大抵上脫離不了陰陽五行、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模式與思維。透過不同的中醫治療方式,配合呼吸、姿勢和意念,以及觀想的空間,變化出不同的氣功與靜坐方式。因此,氣功與靜坐的學問,仍須具備一些中醫醫學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若是捨棄先人流傳的中醫古籍與哲學著作,只求以現代科技來分析或解釋氣功與靜坐的奧秘,將無法徹底了解其精髓所在。

氣功與靜坐的練習,就如人生不同的階段一樣。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徵候,有不同的成就,也產生不同的新問題有待解決與領悟。亦如登山一般,不同的山路,有不同的景致,時而平坦、時而險峻,但看登山者的經驗、體力與智慧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