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進稅率、富人稅、所得稅、退稅⋯⋯這些「報稅」相關的英文怎麼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時序進入初夏的五月,台灣一年一度的報稅季即將再次到來。無論是綜合所得稅還是營利事業所得稅,都必須在這個月進行申報。你知道報稅時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嗎?稅務相關的專有名詞,又該如何用英文表達呢?
累進稅率和富人稅
台灣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同,都採用依所得高低而改變的累進稅率,每個人的收入只要超過一定的金額,稅率就會自動往上增加。這樣做是希望可以利用課稅級距的不同來體現實質平等,進而縮小社會中存在已久的貧富差距。
美國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甚至曾經提出課徵「富人稅」的想法,只要擁有高於5000萬美金的財富,每年就會被額外收取2%的稅金,超過10億美金則是課徵 3%。
- Progressive tax rate 累進稅率
- Tax brackets 課稅級距
- Wealth inequality 貧富差距
- Change hands 轉手;易主
- Economic circumstances/conditions 經濟狀況
報稅相關英文
人們報稅時除了使用累進稅率外,也必須考量不同類別的免稅額及扣除額,才能正確計算出最終應該繳納的稅金。這樣的制度雖然涵蓋了許多面向,但對某些民眾可能會過於繁瑣而發生困擾,尤其是居住在台灣的外國人。
現在就跟著VoiceTube的腳步,先學習幾個跟「稅」有關的單字,再來看看綜合所得稅和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內容與差別,讓大家未來在報稅時都能輕鬆上手。
Tax 稅金
Tax主要用於平時繳納的稅金,像地價稅(land tax)、營業稅(business tax)及牌照稅(vehicle license tax)等。但是,代表稅金的詞彙會因為場合的不同而有差異,比如說免稅商店(duty-free shop)裡的稅金即是使用duty這個單字來表示,進口貨品時政府所徵收的關稅則是customs或tariff。
File / Declare taxes 報稅
很多人在提及報稅時會使用代表「報告」的動詞report,但其實這樣的用法是錯誤的,正確描述報稅這個行為的動詞應該是file。File以名詞的形式有「文件、檔案」的含義,但當作動詞時是「提出申請」的意思,因此報稅的英文說法就是file taxes,而比較正式的申報則會搭配declare這個動詞。
Income tax 所得稅
所得稅是由income(收入)和tax(稅金)所組成的複合名詞,指的是政府按照特定比例從各種收入裡徵收的稅款。
由個人進行申報的綜合所得稅(Individual Income Tax)範圍包含薪資所得、利息、股利、租金及獎金等收入,而營利事業所得稅(Profit-seeking Enterprise Income Tax)的課徵對象則是企業,實際金額可以透過「查帳」或「書審」兩種計算方式求得。
Tax return 報稅單
報稅單的return在這裡作名詞使用,表示「申報;報表」,因此與tax(稅金)搭配起來便是「報稅單」的含義。不過,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現在大多數民眾都會選擇直接將資料匯入電腦進行計算,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帶著填寫完成的報稅書來現場報稅。
Ben:Hey Eric! Have you filed your tax returns yet?
Ben:嘿Eric!你填好你的報稅單了嗎?
Eric::No. I’ve been quite busy these days. How about you?
Eric::還沒耶,我最近剛好有點忙。你呢?
Ben:Yes. I’ve already got them done a few days ago. Last year I waited until the last minute to declare my income tax, and it turned out to be a disaster.
Ben:我幾天前都先填好了,去年我拖到最後一刻才去申報所得稅,結果根本是場災難。
Eric:Oh no! Sounds like I have to speed up!
Eric:喔不!那這樣聽起來我得加緊腳步了!
Ben:Take your time. Just remember to file your taxes before the deadline ends.
Ben:別急,只要記得在報稅期限內完成就好。
課稅 Impose / Levy taxes
課稅這個詞在英文裡可以使用名詞tax搭配impose或levy(徵收)兩個動詞,形成impose / levy taxes的說法。而tax本身除了當作名詞外,其實也能夠直接以動詞的型態表示「課稅;徵稅」的意思。
退稅 Tax refund
Refund有「退還;償還」的含義,因此tax和refund結合而成的複合名詞tax refund便是退稅最常見的英文說法。若要強調政府退回的是自己溢繳的稅款,則可以用refund of overpaid tax表示。而另一個同樣帶有「償還;歸還」之意的動詞reimburse也能夠替代refund,搭配片語以get reimbursed for the tax的形式呈現。
逃稅 / 避稅 Evade / Avoid taxes
逃稅和避稅雖然都能降低需要繳納的稅金,但兩者還是有些差異存在。逃稅是非法的,代表納稅人明知自己應該要誠實報稅,卻故意隱瞞虛報,進而達成不用繳稅或減少稅金的目標。
而避稅則是納稅人抱持著心存僥倖的心態,利用法律漏洞來壓低稅金,雖然這樣子並沒有違法,但透過取巧的方式來規避繳稅,仍然是社會普遍不鼓勵的行為。
查帳 / 做假帳 Audit / Cook the books
為避免任何逃漏稅的情況發生,國稅局(National Taxation Bureau)不時會派出查帳或稽核員(auditor)對企業隨機進行查帳,並挑出樣本確認帳目資料的正確性。儘管抽查的頻率相當高,但仍有許多公司會藉由做假帳的方式來逃漏稅,以節省相關支出。
做假帳的英文說法為cook the books,books指的是「帳本」,像是表示「記帳」的keep the books,以及代表「會計」的bookkeeper,都是從books 這個單字延伸出來的。
Eric:Ben, I just finished filing my tax return, and I found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actually imposes taxes on a lot of things!
Eric:Ben,我剛完成填寫我的報稅單,結果我發現政府對好多東西課稅喔!
Ben:You can say that again. I wish I could claim a tax refund one day.
Ben:你說的沒錯,我多希望哪天我也能拿到退稅。
Eric:I heard that some people would cook the books to evade taxes.
Eric:我聽說有些人好像會做假帳來逃漏稅。
Ben: I don’t think that’s a good idea. We shouldn’t take the risk of being caught during the auditing procedure.
Ben: 感覺不是個好主意欸,我可不想在查帳的時候被抓包。
Eric: Then let’s find some way to avoid taxes. We can consult a friend of mine on that, he’s a bookkeeper.
Eric: 那不然我們找些方法來避稅吧,我們可以跟我的朋友請教一下,他是個會計師。
Ben: Stop daydreaming. I think we should just file our taxes properly.
Ben: 別再做白日夢了,我覺得我們只要正常報稅就好。
以上就是VoiceTube為大家整理的報稅制度和常用字彙介紹,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接下來準備申報資料時一定會更得心應手。而進入長達一個月的報稅季後,也別忘了找個機會練習一下這些相關單字的英文說法,這樣外國同事未來如果對報稅有任何疑惑,想必不管是大小難題,你都可以幫忙順利解決。
本文經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