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東正教牧首支持出兵烏克蘭,引發教會分裂危機,教宗方濟各:不要淪為普亭的「輔祭男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牧首支持普亭的言行讓我們感到不可置信,烏克蘭人、俄羅斯人,甚至是白羅斯人,我們都屬於斯拉夫民族(Slavic),結果現在牧首竟然祝福俄羅斯去屠殺同屬斯拉夫民族的我們?」特瑞希欽科這般批評。
文:張瑞邦(Tucker Chang)
東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擁有全球2.6億信徒,為全世界最具規模的基督教宗派之一,其教徒人數僅次於天主教及基督新教,且信徒多數集中在俄羅斯及前蘇聯加盟國,更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主要信仰。
然而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東正教會已成為莫斯科及基輔當局之間緊張關係的來源之一,俄羅斯東正教會與包含烏克蘭在內的全球多數東正教領袖,其雙邊衝突態勢亦日趨嚴重。
尤其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里爾(Patriarch Kirill)表態支持莫斯科當局出兵烏克蘭後,更加劇東正教內部的分裂。
據《德國之聲》(DW)描述,基里爾及部分俄羅斯東正教高層為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港譯「普京」)的核心支持者。基里爾曾將普亭對俄羅斯的統治描述為「上帝的奇蹟」,並將反對俄羅斯軍事行動的烏克蘭群眾稱為「邪惡勢力」,其甚至呼籲東正教的追隨者,應該共同對抗反對克里姆林宮的內、外敵人。
基里爾的說辭隨即引起了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譴責,《法國24電視台》(France 24)便轉述了教宗方濟各針對基里爾的言論表示:「做為宗教領袖,不得使用政治話語,而是應使用耶穌基督的語言」,且提醒基里爾不要淪為普亭的「輔祭男童」(Altar boy)。教宗方濟也呼籲基里爾:「應共同成為烏克蘭的和平使者,結束戰爭、為烏克蘭人民迎來新的曙光。」
國家還是教會?處境為難的烏克蘭教士
根據《路透社》報導,烏克蘭當前約有3000萬東正教信徒,分別屬於「莫斯科宗主教聖統的烏克蘭正教會」(Ukrainian Orthodox Church of the Moscow Patriarchate)以及享有自主權、自立於2019年的「烏克蘭正教會」(OCU)。
然而在基里爾表達支持入侵烏克蘭的立場後,越來越多烏克蘭東正教徒及服務於教會的教士感到不知所措,尤其隸屬於莫斯科宗主教聖統的烏克蘭正教會更為如此。
《印度新德里電視台》(NDTV)便轉述服務於烏克蘭城鎮科澤列齊(Kozelets)東正教會的教士特瑞希欽科(Mykhaylo Tereshchenko)之說法指出,其身為莫斯科宗主教區的烏克蘭東正教神職人員,理當效忠當前的直屬統轄者基里爾;然而做為一名烏克蘭愛國者,特瑞希欽科亦對莫斯科當局的入侵、以及基里爾的說法感到震驚。
「這場戰爭帶來的只有悲傷、毀滅和生命的消逝!這附近的村莊在戰爭的摧殘下,已經有許多人民死亡、房舍也都遭到損毀,這樣的痛苦不斷的在折磨我們。」其在接受《法新社》(AFP)訪談時如此說道。
特瑞希欽科也表示,基里爾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實際上已激怒了眾多烏克蘭信眾。
「牧首支持普亭的言行讓我們感到不可置信,烏克蘭人、俄羅斯人,甚至是白羅斯人,我們都屬於斯拉夫民族(Slavic),結果現在牧首竟然祝福俄羅斯去屠殺同屬斯拉夫民族的我們?」特瑞希欽科這般批評。
《法新社》相信,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以及牧首基里爾一連串支持普亭的言論,俄羅斯東正教會恐將喪失更多的烏克蘭教士及教區。
為什麼基里爾支持入侵烏克蘭?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認為,對於基里爾自身的政治態度而言,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莫斯科是整個俄羅斯的政治中心,基輔則是其精神中心,也因此,基里爾不斷鞏固其做為克里姆林宮堅定盟友的宗教角色,幫助普亭以信仰之名,掩蓋其政治及軍事野心。
美國權威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亦提出相似的看法,其認為基里爾對普亭的支持,與其說是一種教會的意識形態,不如說是一種國家意識形態。
《外交政策》也分析,基里爾支持發動戰爭的原因亦可能與自身的「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有關,基里爾過往便曾反對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並砲轟同性婚姻不能稱作「婚姻」,充其量頂多算是「同居」,且同性同居對其而言是一種罪過。
然而基里爾卻將這樣的想法延伸至戰爭中,《外交政策》引述基里爾過往的說法表示,西方世界近年來一直在「鎮壓和消滅頓巴斯(Donbas)人民」。
「在頓巴斯,群眾存在著『拒絕』的態度,他們拒絕接受那些自以為享有世界權力的國家所灌輸的價值觀。」基里爾於今(2002)年3月上旬在一份佈道文中如此寫道。
基里爾也補充解釋,頓巴斯人民因為拒絕了那些同性戀者自豪的同志遊行,才會遭到西方世界的無情打壓。
希臘正教美國總教區教士(The Greek Orthodox Archdiocese of America)赫里薩維斯(John Chryssavgis)對此則於《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撰文諷刺基里爾:「對於基里爾來說,俄羅斯永遠都是受害者,其他人包括西方世界、烏克蘭、梵蒂岡、美國、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甚至是同志族群,都應該受到指責。」
其他教區的看法為何?
東正教自主教會之一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Constantinople),其最高領袖、同時被視為東正教信徒精神象徵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茂一世(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holomew I),便不斷譴責莫斯科當局、基里爾及其領導的俄羅斯東正教。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5-19 中東歐與烏克蘭「脣亡齒寒」,看到中國站在入侵者俄羅斯這邊,徹底心寒
- 2022-05-18 俄烏戰爭開打,各國鄉民如何在各大社群平台鍵盤參戰?
- 2022-05-18 俄羅斯東正教牧首支持出兵烏克蘭,引發教會分裂危機,教宗方濟各:不要淪為普亭的「輔祭男童」
- 2022-05-17 英美拯救烏克蘭、歐盟只想救自己:為何西方集團對俄羅斯的立場如此分歧?
- 2022-05-17 俄羅斯勝利日大閱兵取消空中分列式,正是反應出不重視空中武力的「蘇聯傳統」
最新發展:
-
俄羅斯東正教稱「撒旦主義侵蝕烏克蘭」,普亭自認在打一場「聖戰」嗎? 6月前
-
烏克蘭正教會允許信徒提前至12月25日過節,為何部分東正教會的耶誕節不在12月? 9月前
-
烏克蘭東正教會與俄羅斯總教會徹底決裂,標誌著歐亞地緣信仰的巨變 1年前
-
烏軍南部戰線反攻,俄軍持續進逼北頓內次克市,Netflix退出俄羅斯市場 1年前
-
俄羅斯2位地方民代罕見公開反戰,區長痛批議員為「叛徒」並逐出議會 1年前
-
季辛吉:烏克蘭應對俄讓出領土換取和平,台灣不該是美中談判核心 1年前
-
普亭緊咬烏克蘭,走不出彼得與葉卡捷琳娜兩位大帝打造的「俄羅斯民族主義」 1年前
-
俄烏戰爭到了令人擔憂的關鍵時刻,「頓巴斯之戰」將決定烏克蘭今後的命運 1年前
-
俄駐聯合國外交官辭職抗議入侵,烏克蘭國會通過禁用V、Z字母宣傳戰爭 1年前
-
中東歐與烏克蘭「脣亡齒寒」,看到中國站在入侵者俄羅斯這邊,徹底心寒 1年前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