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疾病,原鄉並非原先就如此脆弱:讓《原住民健康法》成為全面解殖政策的第一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疫情走向共存的台灣社會,原鄉或原住民族照顧據點容易遭遇醫療資源與量能相對不足的情形,作者以台灣原民解殖假象來談為何原住民在醫療資源取得處於長期弱勢,也提出要改變這個結構現象,短期應先挹注更多資源,長期則是透過《原住民健康法》的立法來保障。
文: Besu・Piyas/方喜恩 (台灣原住民族長期期照顧權益促進會執行長) 、Yunaw・sili/宋聖君(台灣原住民族長期期照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從國際知名人權鬥士登上總統之位,曾被主張白人至上政府監禁的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他對南非種族平等的貢獻,使得全世界認識了這個偉大的人物。但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就可以徹底改變南非過去社會結構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南非政府當時監禁的人可說是非常之多,那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同樣出名呢?主因是曼德拉在被監禁時已是公眾人物,他的監禁成為全世界的公共財,連「被禁錮、被監禁」這類壓迫性的形象,都能轉變為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的資本家的文化霸權產品,這些資本家的目的不是推展反殖民,而是讓世界各地民眾處在於集體失智、遺忘的世界。
這背後有一套透過完整設計出來的腳本,導演正是國家資本主義。而曼德拉也就是透過國家資本主義所產生出來的最佳商品,可悲的是曼德拉本人沒辦法提告,抑或是享受到成名後帶來的這些價值利潤。
從古至今,資本家唯一一個目的,那就是「不擇手段,決不罷休;唯有穫利,才叫資本」為依歸。資本家嗅到以曼德拉為名的賺錢的工具,連同政府(權)為了擴大資本、穩固政權而假藉其高道德觀念和高知名度,形成曼德拉經濟模式等產業效應,簡單來說:「公共財原乃是全體、集體共有的;但被資本家藉由國家機器,抑或是彼此共生中的法制系統,成為某些政客與資本家(既得利益者)的搖錢樹」。
定居者:是殖民者?抑或是開拓者?
回到本文主旨,「被禁錮」的主人是台灣原住民族人,答案:「都對;也都錯!」。當代的台灣原住民族看似生活已經比過往改善許多,殊不知這是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有意識地從精神、DNA血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陰謀建構──你(原住民)跟我(漢人)沒有什麼不同了。
這一句話點醒我一個核心觀點,原住民族與主流的世界觀本身就具有差異性,但我非常擔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現卻表現出的-涵化現象,其意思就是強勢文化稀釋、取代、同化弱勢文化,徹底被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透過國族主義意識形態打造出來的中毒現象。
其速度快或慢,全都取決於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利用美國帝國主義政府和中國「隱微」集團(中國政府)政權這兩國對台方針,我發現這三邊國家機器是主要禁錮台灣主人的劊子手。
要解放台灣主人,建構原民性台灣人,意思就是居住在台灣的所有人應該向原住民族道歉,並且主動認識,進一步認同、肯認台灣原住民族是土地上的主人,不止是血統論的原住民才能夠是真正的原住民,而是需要經由土地,並確認與紮根在土地上的人共同再認識、認異,走到再認異的過程,始能成為有解殖意識的台灣人,更精準的定義就是原民性台灣人。
在原住民人觀裡,一個作爲「Tayal」(在中文翻譯意思為人的意思)價值,在於互相尊重、包容、理解、信任、支持,進而提升解殖的機制,包含認識、再認識(肯認)、認異、再認異(肯認異)的辯證過程,要再次強調的是從自身反省後再努力不懈地成為「Taiwanese balay──原民性台灣人」。
定居者殖民主義,才是原住民族疾病的根源
許多原住民社會曾經歷殖民與西化,殖民造成的不平等,使得原住民社會多處於經濟弱勢地位,進而影響獲得安全護理的機會不足,承受更大的健康負擔,從而增加了原住民對疾病的脆弱性。
Pakiqecan is a Paiwan word meaning "protection and seperation". In the past, during major disasters or epidemics,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would hold ceremonies to keep bad luck and evil spirits out of their tribes, and the shamans who performed the ceremonies would often use ritual devices or plants to remove and cleanse them.(引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歷史上疫病大流行期間,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及2009年H1N1流行,原住民因文化和社會性因素及政治權力的缺乏,染病及致死的風險較非原住民為高」。上述內容來自於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他所撰寫之文章〈COVID-19 下的世界原住民〉文章,刊登在《原住民族文獻》電子期刊第四十八期之中。
其中作中在闡述何謂「西化」,具體的理論層次也就是美國帝國主義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開始從全世界吸取穫利。我稱之為「不當穫利」,或是泰雅民族稱之為「mtiyaw ta ya’eh yaw」,從泰雅民族來說這種不當穫利的事情,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泰雅族的喪葬禮儀的族語網站在介紹泰雅民族的喪葬禮俗中提到:「古代有一位頭目說過:『做壞事則鬼神要找他麻煩,其後代亦被lutux禍害』」。
去除禍源三帖藥:文化適當性、交織性以及全面性解殖民政策
自2021年5月15日起,台灣連日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達到三位數,原住民族地區的部落則自主成立防疫措施(部落自主防疫站)。原住民族社區及非原鄉地區的文健站(文化健康站),本就具有文化適當性(文化能力和敏感度)的回應能力。這從過去日據時期就有的流行病-肺結核病,就能看出,當時的台灣原住民族人根本沒有這種因長期未根治肺結核,而污名化原住民的疾病研究或是報導。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又是守護族人與台灣人民的原照會工作者,我們都要清楚地、科學地、謹慎地,面對過去台灣原住民族在歷史殖民經驗所付上的慘痛代價,而得出的寶貴經驗──疾病除了帶給原住民的生理影響,也帶來污名化的集體傷痛。
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是解殖民?擁抱殖民?
然而台灣定居者殖民主義政府始終沒有擺脫殖民統治的心態,事實上除了《長照照顧服務法》讓原民會從衛福部的長照基金中多獲得十幾億台幣的挹注,可讓文健站能夠在穩定的財源之下,縮短原住民族與全國平均餘命,但其他重大的法案不是被四分五裂或各別立法,就是等著胎死腹中,從未有任何實際上的改善與進步。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5-19 本土確診首破9萬,指揮中心:未打疫苗死亡率為打過三劑的6倍、5歲以下幼兒特別注意併發腦炎前兆
- 2022-05-19 「突破感染」是個完全錯誤的名詞,根本就不應該被創造出來
- 2022-05-19 面對疾病,原鄉並非原先就如此脆弱:讓《原住民健康法》成為全面解殖政策的第一步
- 2022-05-18 本土新增8萬5310例、41例死亡,指揮中心:採檢量增加,整體陽性率66.7%與之前差不多
- 2022-05-18 北韓疫情嚴峻:超過172萬人通報發燒症狀,金正恩鐵腕防疫引起聯合國憂心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