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erra事件虧掉一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

在Terra事件虧掉一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某地的火山爆發了,評論指很多人不理會風險去看火山景色,結果出事,卻忽略了有些人本來就是當地的原住民。他們錯就錯在,沒有離開自己的家——有些批評因為擁有UST而損失的人,就好像是如此。

寫作方面,我相信,沒有。雖然我每週發文,又是Cosmos居民兼鐵粉,但我從來沒寫過Terra。不用翻查我都能清楚記得自己沒寫過,原因很簡單,我從來都不會追逐潮流和話題,去寫不夠熟悉的事,更不可能推介認識不深的幣。

至於教學,財務自由課的單元二DeFi,第一個話題就是穩定幣,當中我提到穩定幣的三個類型,一個比一個難理解,也提到自己很喜歡DAI(MKR),但就沒有提醒和強調演算法「穩定幣」的風險很高;關於這點,我需要改善。另外,整個課程的16個工作坊,沒有用到UST,也沒有牽涉LUNA。

參與過的人會知道,財務自由課著重的其實並非傳統意義的投資,在唯一以投資為題的單元五,我再三強調「非常主觀,極高風險」後,分享了個人的主要持倉,除了最主流的BTC、ETH,當時還小的SOL以外,還有比較不主流,以上提到的ATOM(CosmosHub)、ANT和MKR等,並沒有LUNA。我再三思量,自問沒有帶著同學誤入歧途,但還是覺得可以做得更好,用更大力氣提醒新鮮人各種潛在風險。

Terra事件後,有人歸咎KOL亂教人Anchor收息之類。我沒看過任何相關文章或影片,沒法評論,但傾向覺得,畢竟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話雖如此,還是建議一眾KOL做更多功課,更少影片,這世界的內容已經很多,我們沒必要追著話題,事事評論。另外,也希望KOL不要只是徒具形式地說「非投資建議」;聽過一些節目,明明從頭到尾在推薦產品,卻在最後唸口簧快速讀出提醒,除了自保免責,根本沒有意義。

Terra: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我並無寫過Terra的相關文章,唯一一次評論,是回應個多月前的一位讀者留言,問我對Terra和UST的看法。當時我第一句就強調自己不算很懂Terra,只能勉強回應,並指不認為Terra是騙局,而是個「很大規模、大膽的貨幣實驗」。

Terra事件後,專家很多,紛紛說早就知道它必死無疑,但我認為把它視為必敗機制或者龐氏騙局,未免過度簡化,只是在它失敗而我賠大錢後,以結果反過來證明推論。Terra失敗已成既定事實,但不代表它從沒可能成功,假如項目執行不是過於急進,比如UST的發行設有參考儲備資產市值的上限,基金會更早引入更多BTC作儲備,或者UST有更多如南韓CHAI的應用場景,Terra就有可能「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讓UST和LUNA踏上成功之路。

我雖然賠得很慘,而整個部署也有很多改善空間,但不後悔買了LUNA,也不後悔並未在升值200倍後賣出(迷之聲:如果……就好了)。我願意以真金白銀支持對人類社會有正面作用的實驗,儘管它可能成功率很低。

畢竟,要是缺乏創新與冒險精神,面對一時間看不懂的機制就予以否定,世界就不會有今天的比特幣,以及整個區塊鏈產業。

與所有在Terra事件虧大錢,以及獨具慧眼逃過一劫的生還者,共勉。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作者網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