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缺席官媒頭版引猜測,港大研究另有發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有關中共高層或出現政治異動的猜想甚囂塵上,其中一條理由就是《人民日報》頭版提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次數有所減少。中國傳媒研究計劃進行統計後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
(德國之聲)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來多日缺席《人民日報》頭版引發外界有關中共高層或出現政治異動的猜測。然而,香港大學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統計習近平歷年缺席《人民日報》頭版的次數後發現,習近平的缺席次數較往年並無明顯變化。
此次統計中所定義的「缺席」是指習近平的全名、「總書記」或「主席」的稱謂,未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的主標題、副標題或欄目題。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班志遠(David Bandurski)週四(5月19日)發文介紹,2012年11月習近平上任以來,有將近500天缺席頭版,其中2013年111次,2014年74次,2015年97次;2016年,習近平在中共19屆六中全會裡確立了「習核心」的地位,這年他缺席頭版次數為88次,2017年73次,2018年則只有20次。
據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的觀察,2018年10月中共十九大後,習近平平均每月缺席人民日報頭版約3至4次。他們注意到,截至19日,今年5月習近平缺席的次數為4次,分別是3、8、17和18日,而且習近平本月依舊是《人民日報》報導中提到次數最多的中共政治局常委。
班志遠繼續寫道:「習近平在某個月從《人民日報》頭版缺席超過5次將是不尋常的事情,尤其是在今秋中共二十大臨近的時候。」
There has been much speculation this week that Xi Jinping's absence from the front page of the Party's flagship People's Daily signals his weakening position. But how much stock can we place in such absences? https://t.co/pzPSdMZNQo pic.twitter.com/cWavclEMXo
— China Media Project (@cnmediaproject) May 19, 2022
前車之鑑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也曾有不少媒體因為習近平「罕見」缺席《人民日報》頭版而大做文章。但是據班志遠團隊的統計,2018年整年習近平總共缺席《人民日報》頭版僅20次。
就此,班志遠提醒,從2018年「不實報導」的教訓中,「我們應該學會多持一點懷疑精神。即使統計數字正確,我們應該對這種缺席給予多大的重視?」
以週四當天的《人民日報》頭版為例,習近平的名字出現在了所有四個頭條新聞裡。班志遠在文章結尾寫道:「中國觀察家密切關注《人民日報》傳達的視覺訊號是沒錯的,但這些訊號往往繁多且令人困惑。」
李克強曝光度提升?
關注《人民日報》頭版的觀察人士除了發現近日習近平的缺席,還注意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曝光度同時有所提高。尤其是5月14日,官媒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同時刊登了李克強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長約九千字的講話。但是,目前尚無有關官媒對李克強報導次數的相關統計,因此無法判斷其曝光度是否相較過往有所不同。
這名總理本週考察雲南大學的消息確實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他和隨行人員未戴口罩的畫面引發熱議。然而,從目前的搜尋結果來看,「總理在雲大」和「總理親臨雲南大學等話題已被新浪微博撤下。「雲南大學」和「李克強」也一度位列「自由微博」的熱搜榜前三名,「自由微博」是一家專門蒐集被刪博文的網站。在雲南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相關影片下,僅有少數評論可見,微博顯示的解釋是:「已過濾不當言論,部分評論暫不展示」。微信上也有部分相關內容遭到審查。
李克強在雲南不戴口罩的行為被部分網民視為嚴格封控措施下的「一股清流」,也有人將其解讀為對習近平「清零政策」的挑戰。但這並非李克強首次在公開活動中未戴口罩,上個月視察江西時,相關報導裡也出現了他和隨行人員沒戴口罩的畫面。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Tags:
城鄉均好、全民均享的理想生活,就用科技來實現吧——你需要的健康照護服務,現正上線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疫情時代,零接觸服務的需求,使得智慧科技的角色愈發重要,智慧城鄉計畫與先進醫資共同推動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擴大既有的共照雲服務,協助民眾獲知疫情訊息,為民眾建立個人自主健康照護服務。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許多過去不存在的工具,到今日已成為現實。2008年「智慧地球」的概念出現後,全球便開始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臺灣向來以科技之島自居,自然也不例外。在政府多年來力求數位轉型的政策下,臺灣進入了「智慧城鄉」的時代;所謂智慧城鄉,是運用大數據、物聯網、AI人工智慧等科技,串連市民、產業與地方,以創新的方式讓彼此有效溝通,並針對地方的特色和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進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把問題當作燃料,用科技強化服務力
然而,城鄉發展必然會有不均的問題,藉由科技介入、釐清現實痛點的立意雖良善,卻也無法忽視城鄉間的數位落差。在偏鄉地區因為人口流失、高齡化、科技產品使用率較城市低,數位化的腳步自然較為緩慢,向來是各項服務設施鞭長莫及之處。
先進醫資從2018年開始,在經濟部工業局「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的支持下,在高雄、屏東與澎湖發展「雄健康打造智慧樂活社區共照應用服務」(以下簡稱「雄健康」)。當時總經理黃兆聖就非常清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源不足、人力不足、缺乏回饋三大問題,而數位化、智慧科技等創新力量,正好可以有效的連結偏鄉生活需求與痛點,讓在地化、客製化的服務與設施,全面提升民眾的醫療照護品質。
用最體貼的科技,讓照護範圍沒有邊界
「雄健康」計畫的目標,是在衛生所、醫療院所、長照據點、社區活動中心及商業通路等多元化的據點,設立「智慧健康照護站」,提供血壓機、血氧機、血糖機等生理量測設備的整合服務,同時還支援多種身分識別登入、數據隨身、遠距諮詢、銀髮族健康管理量表等功能,讓市民可以依自己習慣的生活圈,就近接受基礎的照護服務,並且養成定期自主量測的習慣。這些健康紀錄將會上傳雲端、整合數據,不只可以將結果傳送給自己作為提醒,在民眾實際就診時,也能成為醫生評斷的參考,協助醫護人員及早發現異常或是調整用藥,大幅降低醫療資源及人力不足的問題。
同樣對提升醫療資源與人力應用效率有幫助的還包括「雄健康」計畫中的客服機器人腳本。這個功能是針對不同客戶需求,開發多達50種服務的腳本客服機器人,用來即時解決民眾常見的健康問題。只要民眾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疑慮,就可以詢問線上客服機器人,並獲得最初步的協助。最重要的是,這個客服機器人以國人常用的社交軟體LINE作為平台。有鑒於LINE的普及率高,使用者無需重新下載及適應新軟體,對年長者來說更是友善,使用意願便明顯提高,如此一來,為民眾所建立的個人自主健康照護服務,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來了。
立基於「雄健康」在高屏地區和澎湖的發展十分順利,2021年開始便積極與臺南、臺中、高雄、屏東、金門地方政府合作,務求達到更深入、體貼的服務,發展出獨特的「健康共照雲」系統。
靈活因應疫情變化,滾動式修正共照雲服務
原本是為了打造數位醫療照護服務而發展的共照雲,參考了「雄健康」所建立的數位化照護服務內容,同樣使用LINE作為平台,目標同樣是為了解決偏鄉資源和人力不足的問題。沒想到今年五月,在傳染力更為強大的Omicron變異株的肆虐下,疫情擴散迅速,臺南市共照雲的發展也臨危受命,在短短五天之內將服務上線,主要協助民眾獲知疫情訊息、確認自身狀況,另外也提供下載居家隔離單、施打疫苗、申請補助等服務內容。在疫情猛烈的攻勢下,共照雲成為市府、醫療院所與民眾溝通、解惑的最佳橋樑,甚至做到AI快篩辨識服務,協助許多臺南偏鄉地區的民眾不需冒險接觸人群,線上就可以判斷是否確診,後續再由醫療人員介入協助,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擔心和移動。
同時,客服機器人,也在疫情期間提供了最佳輔助。在衛生局、先進醫資和醫療院所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斷地優化、精進客服機器人腳本。無論市民為確診者、居隔者、密切接觸者⋯⋯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在機器人的服務中,找到問題的解答。臺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對抗疫情,臺南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就診人數維持在醫療量能之下。客服機器人的出現,減輕了醫護人員疲於接電話、回答民眾問題的瑣碎流程,更能專心在照顧中、重症患者,在疫情大爆發期間不至於崩潰,如此才能真正守住所有市民的健康。」
當然,疫情是一時的,市民的健康才是長久的,「健康共照雲」的目標,是希望可以透過民眾健康紀錄的數據化,成為日常自主照護的重要幫手。下一步,先進醫資希望能跨縣市留存健康資料,成為全國性的第一線照護服務。而這些數據,都將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參考的基準,以便未來做到精準打造各縣市的特色照護服務。
以人為本,發展城鄉均好的未來
在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前提下,如何幫助國人健康、安心地迎向老年,已是國家與全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臺灣也是一個充滿創新能量、技術發展快速的地方,所以過去所面臨的困難,今日已可以透過科技來解決。
「智慧城鄉計畫」從2018年起,持續針對地方需求,鼓勵業者提出新興解決方案,在推動健康領域方面,不僅是智慧照護,包含遠距醫療、健康量測、智慧運動以及登革熱防治等,都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初心,以科技的力量來照顧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透過政府和企業攜手合作,協助地方數位轉型,並降低城鄉之間的落差,共同建立一個城鄉均好、全民均享的理想未來。
經濟部工業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