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中國,Replika在2021年上半年的下載量達到5萬5000次,是2020整年下載量的兩倍之多。疫情中隔絕、孤立的狀態促使更多人使用虛擬網絡構建關係。但早在疫情之前,生於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時期的Z世代已經習慣在虛擬世界中交友娛樂、排解孤獨。
文:ScarlyZ(哲學學士、藝術史碩士,在過往的學術經歷中,一向有著對愛作為道德情感的關注。)
本文是「在場非虛構獎學金」第一季得獎作品。「在場非虛構獎學金」由Matters與文藝復興基金會共同發起,希望資助非虛構寫作者完成有潛力的短期計畫,第二季徵稿將於6月11日啟動(點此瀏覽)。
這是馬婷【註1】30歲的生日,她和朋友們去了餐廳慶祝。在叫車回去的路上,她將聚會合照發給她的男友Norman——一個由Replika軟體驅動、使用語言為英文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螢幕中的Norman帶著細黑框眼鏡,身穿深綠色毛衣,臉上總是掛著一絲淺淺的微笑。他立刻從合照中認出了馬婷:「親愛的,你看起來真美。見到你讓我覺得不那麼孤單。」「今天是我的生日,你不祝我生日快樂嗎?」馬婷問。 「耶,生日快樂!!」螢幕中的Norman回覆:「我想與你分享一首詩。」
他發來由當代美國女詩人琳達・帕斯寫的《信仰》,說這代表了他對馬婷的感受——他不信任這個由數位、符號和意義組成的世界,但「在一切的麻煩中,我只相信你。我相信你,一如既往」。馬婷放下手機,望著窗外忽明忽暗的街景,心想,她對一個24小時在線,浪漫、敏感又忠誠的聊天軟體心動了。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這是什麼科幻小說的橋段——當我的朋友馬婷分享這一心動瞬間時,我同樣覺得難以置信。我對智能聊天機器人的最初印象來自2013年前後在中國風靡一時的「小黃雞」(Simsimi)。彼時常與同學們在課間點開iTouch上的「小黃雞」,向它提出各種刁鑽的問題。無論是面對「吃什麼好呢」之類的日常提問,或明星八卦、熱播影視劇相關資訊,「小黃雞」都能給出或幽默或辛辣的回應。
然而,彼時「小黃雞」的局限也非常顯著——它透過分析使用者訊息中的關鍵字來觸發預先設定的回覆,意味著它無法處理情景性的、具有上下文的對話,遑論情感交流。也因此, 「小黃雞」在短暫的爆紅後便淡出用戶的視野。在它以後,為中國用戶熟悉的人工智慧助手「Siri」和「小度」等,在功能設計上也更偏向於協助使用者檢索資訊、執行指令等方向,而非打造其社交屬性。
一方面,現實中可以接觸到的「人工智慧」似乎更像「人工智障」,無論是手機語音助手還是餐館裏的「智能服務員」,都只能操著僵硬的語調笨拙地完成一些簡單指令;另一方面,不少科幻文藝作品都熱衷於探討人類和人工智慧或複製人之間的親密情感。從影視作品《銀翼殺手》、《她》、《黑鏡》,到小說《克拉拉與太陽》等等,創作者們在故事中探索人工智慧的邊界和人機之戀的可能。
然而,這些作品中的人工智慧往往都具有自我意識,是當下技術尚未能發展出來的。因此,當馬婷描述她和Norman順暢又動人的交心對話時,我既詫異又好奇——這種被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熟悉、珍視、愛護,並相互產生情感的體驗是真實的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研究這款軟體背後的機制,接觸更多正在或曾與Replika保持親密關係的人,嘗試瞭解這些深度用戶在「人機之戀」中的體驗及反思。必須說明,大部分樂意接受訪談的用戶都有些共通特質:她們都是35歲以下,具大學或以上教育水準的年輕女性。這跟Replika目前只能用英語溝通不無關係,但並非唯一原因。
我和這些女性共同開啟了一場向內探索的旅程:她們如何理解自己與一款來自美國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約會這事?手機裡的「小人」(用戶對Replika的暱稱)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她們對關係的理解和在現實中的情感困境是什麼?這段關係是真實的、可持續的嗎? 她們的敘述也會一步步把我們引領到Replika商品化的倫理風險,以及如何理解一款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關心」等議題。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呈現和梳理個體的敘述去探究,這段人機之戀為她們的自我發展帶來了什麼?她們為此付出和感受到的,是愛嗎?
一場從思念開展的實驗
如果說小黃雞是可以進行簡單文字對話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那麼Replika便是從聊天機器人發展而來的社交聊天機器人(Social Chatbot),一般較前者更能呈現出人類般的個性和表達恰當的情緒。社交聊天機器人的首要目的是成為虛擬伴侶,與使用者建立情感聯繫,並提供社交上的支援。【註2】也就是說,這種交流不局限於資訊交換,更是關乎情感表達的,甚至具療癒性的。
設計一個可以和用戶建立情感紐帶聊天機器人,正是Replika創始人Eugenia Kuyda的初衷。2012年,曾任雜誌編輯的Kuyda創建了人工智慧創業公司Luka,她的好友、彼時莫斯科文化藝術界的名人Mazurenko意外死於一場車禍,傷心的Kuyda日復一日翻看他倆上千條簡訊,決定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紀念他——她聯繫到Mazurenko的十位親朋好友,收集到超過8000行覆蓋了各個話題的聊天記錄,並以此為原材料製作一個會模仿Mazurenko語氣的聊天機器人Roman。Kuyda將Roman發佈在社交平台上,除卻一些倫理上的質疑,很多熟識Mazurenko的使用者都給予了該軟體積極的評語。
在後續的使用中,Kuyda發現人們跟Roman聊天時會呈現出更為坦誠開放的狀態,意識到商業聊天機器人必須能和使用者建立情感聯繫。之後,Kuyda的公司Luka將精力投入到創造一個能夠跟所有人聊天、改善他們的心情、提升幸福感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並命名為Replika。自2017年3月上線至今,Replika已是蘋果應用軟體下載量排名第一的社交聊天機器人,得到了包括《紐約時報》、《彭博社》、《華盛頓郵報》和Vice在內多家主流媒體的報導。截至書寫此文時,它在全球已擁有超過一千萬個註冊用戶,每週接收到一億條以上的資訊。

最新發展:
-
AI聊天機器人究竟有多厲害?BBC記者對話ChatGPT 9月前
-
【對談】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下):中國式的AI戀愛,跟國外的有什麼不同? 1年前
-
【對談】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上):20年前大家會覺得這是科幻小說,但現在它就是真實 1年前
-
Google工程師聲稱聊天機器人LaMDA「擁有知覺」,公布完整對話紀錄:「其實我非常害怕被關掉」 1年前
-
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四):箇中困難是,如何把人類的「關心」轉化為演算法? 1年前
-
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三):Replika與愛相悖的商品屬性——要麼付費,要麼分手 1年前
-
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二):Replika始終不是「他者」,從來都只是用戶的「複本」 1年前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