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打動人, 而不是打倒人——修辭學的刻意練習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打動人, 而不是打倒人——修辭學的刻意練習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本書中,作者以瑞典和台灣的高中國語文課綱爲基礎,並從瑞典課堂最前線的經驗出發,看瑞典老師如何訓練學生運用語言分析社會現象,也就是國文課在語言和文學上的批判性訓練,探索那些曾經讓她驚喜、反思、成長的片刻,並且做一個系統性的呈現。

文:吳媛媛

【打動人, 而不是打倒人的修辭學】

說服人的藝術,在於把槓桿支點放在施力最小、效果最大的地方。要做到這一點,學生必須仔細思考自己的訴求,並且試著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因此修辭學也可以說是一門結合理性和感性的學問。

說服人的藝術:修辭學

中文的「修辭」一詞通常指的是譬喻、擬人、排比等語文表現手法,然而「修辭」這兩個字也可以用來翻譯「Rhetoric」一詞,在本書以「修辭學」這個詞做區分。

修辭學是一門鑽研如何說服別人、打動人心的學問,也是西方智識傳統中很重要的一環。今天瑞典學生們在課堂上練習的修辭學原理,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修辭學》。

瑞典高中每一年的國文課當中,都包含了一些和修辭學有關的教學內容。而對語文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再另外選修三門語文進階課程,分別是「文學」、「寫作」和「修辭學」,由此可窺見修辭學在瑞典語文課堂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每個瑞典高中生都要學習的幾項修辭學基本原則:

增強說服力的三個要素

  1. 人格(Ethos):發言人的信譽。信譽可能來自於個人的德性(例如忠厚誠實)、權威(有經驗或是有學識的專家)、立場(和聽眾站在同一邊)等等。
  2. 情感(Pathos):在情緒上獲得聽眾的共鳴。
  3. 邏輯(Logos):運用有力的證據和縝密的推理提高可信度。
關鍵評論網_增強說服力的三個要素
Photo Credit: 奇光出版

籌畫修辭的六步驟

  1. 目的(Intellectio):這篇講稿或是文稿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人們相信什麼?
  2. 論點(Inventio):準備具有說服力的論點。
  3. 組織(Dispositio):用最有效的方式組織和呈現論點。
  4. 風格(Elocutio):根據場合和對象選擇語言風格。
  5. 記憶(Memoria,口語):記憶講稿或是利用輔助工具。
  6. 肢體和語調(Actio,口語):演練合適的動作和語調。
關鍵評論網_籌畫修辭的六步驟
Photo Credit: 奇光出版

其實高中階段學習的修辭學並不深難,演練要點不外乎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等等,在漢文化中也都找得到的智慧,甚至看起來像理所當然的常識,然而西方修辭學自成一個體系,長久下來發展出一套「心法」,便於學習和應用。

同時,這套心法除了拿來加強自身的表達能力以外,也可以作為分析他人修辭的重要工具。當學生認識了說服人的藝術,在面對各式資訊轟炸時,就能保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力,避免過於輕易地被說服。

修辭學的刻意練習

在學生開始草擬自己的文章或講稿之前,會先練習分析其他人的修辭,分析對象包含歷史上有名的演說,例如美國非裔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的〈我有一個夢想〉,或是瑞典政治人物在國會的提案,另外也包括瑞典王子的婚禮演講、我們周遭的各種宣傳廣告等等。學生像是拿著放大鏡,把每一個字句拆解開,按修辭原理歸納,並且提出批判性的心得。

「修辭分析文」(Rhetorical Analysis)是瑞典國語文課綱中重要的非文學類文體,這種文體的用詞必須正式而理性,結構分為(以分析演講為例):

  1. 引言:簡述演說的背景,講者是誰?受眾有哪些?講者的目的是什麼?
  2. 分析:分析講者運用的修辭要素(人格、情感、邏輯)和論點,還有講者的語速、語調和肢體語言。推論以上各項對受眾可能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3. 總結:講者達到目的了嗎?有沒有更好的論點?更好的呈現方式?

此類分析文在瑞典的媒體也時而可見。例如瑞典國會在進行法案投票之前,各政黨的代表人會上台說明其政黨支持或不支持該法案的理由。當涉及特別重要的法案時,這些演說常常成為媒體注目的焦點,許多報章會針對演說內容進行修辭學分析,給各個政黨發言人的表現打分數。

另外一個很常見的練習,是給學生幾個不同的主題,並請學生想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地說服他人?這個練習也叫做「電梯演說」。試想,如果你想說服的人剛好和你一起搭乘電梯,在有限的時間內,你會如何表達自己?有個很有名的教科書例子,是一句鼓勵大家去投票的話:「如果你不發聲,別人就會利用你的沉默。」

說服人的藝術,在於把槓桿支點放在施力最小、效果最大的地方。要做到這一點,學生必須仔細思考自己的訴求,並且試著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因此修辭學也可以說是一門結合理性和感性的學問。

對修辭學的省思

在重複演練修辭學法則的同時,這門課的另一個學習重點,是讓學生意識到修辭學可以用來說服人,自然也可以用來誤導人。現在我們每天都被廣告、政見、媒體報導當中的修辭包圍著,正因為如此,更亟需理解修辭,也瞭解越會運用修辭學的人,並不代表他說的話就越真確。換句話說,修辭的功能是打動人,但不能讓一個人說的話成為真理。另外,修辭也有品質優劣之分,過度煽動情感,或神化發言人品格的說服方法,往往經不起考驗。

拿公共論壇的討論為例,現代社會的各種爭議複雜多元,在不同價值和意識形態之間拔河,鮮少有黑白分明的是非對錯,結論往往落在多種立場之間的灰色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能夠深化、優化溝通的修辭就特別重要。除此之外更關鍵的是,意識到沒有人能為「真理」代言,因此討論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在駁倒對方,而是在往來對話中讓對方和聽眾更加瞭解自己的想法,並從中打動更多的人。

不是「打倒」對方而是「打動」對方

台灣人在公私場合討論特定議題時,如果有不認同對方的地方,往往會以現場的氣氛為重,也許委婉指出,也許不置可否。但是來到瑞典,常常看到瑞典人在各種場合,很自然地向對方提出異議,這總是讓我不禁冒冷汗。我想很多台灣人到異鄉都有類似的經驗。

然而我發現,這兩種文化的區別,並不完全是由於我們比較含蓄,他們比較直接,而更是源於對「表達不認同」這件事的觀感。在台灣,公然否定對方是一個很「不客氣」的行為,會破壞氣氛甚至傷及感情,但是對瑞典人來說則不是什麼大問題。

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觀感呢?我認為可能是出於對「議論」的不同想像和姿態。在瑞典,議論的目的是表達自己,打動旁人。在台灣,議論的目的更常常是壓制對方,取得勝利。因此在台灣的公共論壇,我常感到很濃的煙硝味,有時甚至隱隱覺得各方與其是討論議題,更耽溺於「論戰」的快感當中,在討論中仗著知識或口才互相「打臉」。

瑞典有很多電視議論節目,此類節目內容也常常成為學生練習書寫「修辭分析文」的題材。而這些節目與其說是呈現各方激辯論戰,可以感受到他們更致力於反映不同立場,並且促進交流和理解。

瑞典電視台的辯論節目,其中有一集讓我印象很深刻。這一集的主題是討論毒品使用的除罪化,在正反兩方除了政治人物,也包含了在最前線的教師、警察、醫師和父母。在反對除罪化的一方,包括一名因為用藥過度而失去女兒的媽媽,述說她的女兒如何從使用大麻開始踏入第一步,逐漸打開接觸更多毒友、毒販、毒品的大門,因此她不能想像如果將法律這道門檻也移去,會造成多少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