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今日新增8萬1907例、死亡104例:陳時中預估染疫率上限約20%、疫情高原期恐比鄰近國家長

今日新增8萬1907例、死亡104例:陳時中預估染疫率上限約20%、疫情高原期恐比鄰近國家長
Photo Credit: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8萬1907例COVID-19確定病例,另新增104例死亡。陳時中說明,這一波疫情的染疫率上限大概是15%至20%,不過達到30%也不無可能。高原期若以鄰近各國的數據來看,則是會維持一至兩個月左右,但台灣可能會長一點,由於染疫人數曲線與香港、紐西蘭相比都較不陡峭,因此延續時間可能較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8萬1907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1852例本土個案及5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04例死亡。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6例男性、48例女性,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49例無疫苗接種,多數病例為超過80歲的老年人。

羅一鈞也針對2名小於5歲的兒童死亡案例做出說明,其中一名為5月19日公布的4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因罹患腦炎而住進加護病房,經過救治後仍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另一位則是患有腸道閉鎖的1歲女童, 最後因出現敗血性休克,急救無效後死亡。

目前國內感染Covid-19死亡的兒童共有7位,其中5位罹患腦炎、1名出現敗血症、以及1名在家中死亡後被法醫診斷為染疫死亡。

此外,今日重症增加1位無接種史的7歲男童,有癌症病史且長期使用呼吸器。該案在醫院處理細菌性肺炎時驗出Covid-19,目前正在加護病房進行診治。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兒童腦炎個案有1例好轉案例,該個案是5月22日公布的1歲男童腦炎病例,進入加護病房經醫療團隊救治後改善,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羅一鈞再次提醒家長,若孩子染疫出現警訊表徵以及就醫要件, 除了緊急狀況撥打119送醫急救,也可安排視訊就醫或與居家照護團隊聯繫尋求協助。

指揮中心今日也宣布提供低收入、中低收入戶每人5劑快篩試劑,長照機構住民則是每人3劑。陳時中額外補充,為避免快篩實名制第二輪太過擁擠,民眾可趁現在不用排隊就可以買到的時機盡快入手。未來第二輪的時間也會視情況調整,現階段還是以保障還未購買第一批快篩的民眾為主。

今日也是民眾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後視為確診的第一天,指揮中心提醒使用家用抗原快篩檢測陽性者就醫的注意事項,包含:

  • 於判讀陽性之卡匣或檢測片,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
  • 配合於醫師視訊或現場評估時,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或檢測片
  • 如以視訊診療,必須事先將寫上姓名、日期的檢測卡匣或檢測片以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方便醫師留存

若民眾親自到院檢查則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 為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卡匣或檢測片應使用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
  • 外出時務必配戴口罩,請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雙方應全程配戴口罩)
  • 正確配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手部衛生
  • 遵循院所規劃的就醫動線與流程
  • 報到時主動告知院所抗原快篩檢測結果
  • 避免與他人交談,除了補充水分外,也避免外食
  • 避免於院內非就醫必要區域活動,請勿進入美食街

羅一鈞呼籲民眾不要一到診所就往裡面衝,現在醫療院所應該都會貼上動線標示,考量到還有老人及兒童會到場施打疫苗,希望民眾還是遵照指示就醫。另外,他也提到,目前各縣市政府都已經在衛生局網站上列出可判斷民眾確診的醫療院所名單,民眾有需求可以事先查詢,看看家裡附近有哪些診所提供協助。未來對於流程越來越熟悉,加入的診所也會更多。

另外針對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莊人翔提醒系統的確允許民眾在24小時內修改一次個人資料,不過有些項目仍無法修正,例如:接觸日、接觸者人數等,修改完後則不能再行更正。

陳時中補充,填寫資料的時候仍然是一個疫調的過程,填寫範圍針對密切接觸的同住家人,並非只要是親人就隨便填進去,如果輸入不實資料還是要負起法律責任。

最後陳時中說明,這一波疫情的染疫率上限大概是15%至20%,不過達到30%也不無可能。高原期若以鄰近各國的數據來看,則是會維持一至兩個月左右,但台灣可能會長一點,由於染疫人數曲線與香港、紐西蘭相比都較不陡峭,因此延續時間可能較久。

最後指揮中心提醒,快篩陰性並不代表體內完全都沒有病毒,而是病毒量測不出來,因此還是會出現一些陰陰陽陽的情形。有報告指出,到5天後能夠檢測出的病毒基本上都較不具複製能力,但這些統計數字並不代表每個人的情況,因此民眾檢測陰性後又出現一些症狀,一方面還是可以進行快篩,更重要的是與別人保持距離、把口罩戴好並且觀察幾天。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皓筠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