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快篩之亂輿情戰:一派覺得台灣人都是巨嬰,另一派覺得排隊的都是葉毓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生一個爭議,截取一格畫面,一方認為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一方認為不存在受害者,大部分台灣的輿情戰都是這樣對自己陣營諄諄教誨,但在對罵中被忘記的弱勢族群,又有多少人想辦法解決他們的掙扎呢?
和Netflix小編發的圖一樣,這個時間點談快篩劑之亂已經很晚了,不過在「買不買得到」的討論之餘,從4月底至今正反兩方嘗試帶的風向裡,仍有些立論的本質問題值得我們更認真的探討。
那些問題也是藍綠白各方輿論塑造者長期以來的通病,畢竟政客和國王人馬們吵完架,最後影響的還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搶快篩,但不表示所有人都不需要
回顧最初所謂快篩劑之亂討論,爭戰焦點不外乎就是「夠不夠」和「需不需要排隊」。
雖然這批一張健保卡只能買一次購買大多已完成,一個月後的今天也幾乎不再有當時的排隊人潮,但當時頭幾天每個藥局大排長龍的狀況確實是存在的。
那些排隊的人是誰呢?沒錯,很多人都是沒有迫切需要,只是因為不安感驅使或只想買了放心而搶購的,其中大多也都花得起那額外的80元便利商店價格,但仍一直排藥局隊一邊抱怨。
只是在這些人之外,也有些非買這100元快篩劑不可的人。例如計程車司機這樣高風險但日常收入因為疫情而被嚴重影響的從業人員,媒體就曾報導過以按摩為業的弱勢家庭在疫情下幾乎沒有收入,但工作要求每天都得快篩,女兒還因此將學校發的快篩劑先給爸爸用的狀況。
對這些人來說,100元可能是半天的薪水,80元可能是一天的飯錢,這些人在這波疫情初期就是最需要快篩也最難取得的人,他們確實需要社會的額外幫助。
當然,就是因為有很多不需要的人搶,才會造成這些需要的人得不到,你可以批評他們,但如果弱勢族群的需求已成事實,我們難道不需要思考怎麼樣才能在罵人之餘,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對罵之中模糊了焦點,人們便忘了最需要幫助的那群人
事實上,在藥局販賣公家快篩劑上路一個月後的今天,行政院推出新制,未來將免費向低收入、中低收入戶、長照機構住民發放快篩試劑,預計有80萬人可受惠,足見政府也看到並知道台灣至少80萬人有這樣的需求。
但是在過去一個月的論戰期間,許多反對者批評文宣看起來卻像把所有藥局前排隊的人都當成這80萬人,好像全台灣人若沒有政府幫助就無法自理生活;但挺政府一派的風向圖畫留言,卻又好像認為這80萬人都不存在,會因為沒有快篩劑而生氣焦慮的,通通都是葉毓蘭,都很可笑,都是不需要額外幫助的人。

發生一個爭議,截取一格畫面,一方認為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一方認為不存在受害者,大部分台灣的輿情戰,都是這樣對自己陣營諄諄教誨的。
但吵完了架之後呢?除了更愛自己、更恨對方,社會底層的人還是沒有得到幫助,甚至從頭到尾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而隨著這樣看重輿情大於實作的問政方式越發主流,不僅政府和民眾對政策的關心越來越短線,能接住需要幫助的人的社會安全網也更難出現——例如在政府終於向低收入者免費發放快篩劑之前,這些人就只能期待地方政府剛好有想到他們。
其實在最初,快篩試劑的購買和救濟,本來就可以用一般人下訂後送到家的方式,搭配鄰里長對資訊或社經弱勢群體特別關懷,兩面進行,即可解決大部分人的問題。這些方案也不是我想的,是國外在台灣歌舞昇平時反覆試驗後的解方,執政者有心只要好好排列組合,其實很多爭議都不會是爭議。
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遇到爭議時,各方人馬常想著詆毀對方而多於尋找解方,制定政策時也多只適用於(會用電腦、有能力自己找資料的)中間階級,時常忽視最脆弱一群人的真正需要,但這個總在對罵中被遺忘的人群,才是最應該被發聲的議題,也是資訊時代最該放在第一順位的施政考量。
延伸閱讀
- 我本來以為疫情亂象是媒體抹黑,直到全家確診後才發現問題實在不小
- 被壓榨的醫護覺得不如染疫被隔離,健保主導下的醫療體質根本玩不起!
- 林雨蒼:我確診後的第一線體驗,以及給地方政府與指揮中心的建議
- 圖解快篩偵測病毒方式,讓你看懂「水深不深」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眼中盯”的相關議題
- 2022-06-30 【關鍵眼中盯】陳時中與陳建仁靠「誠懇做事」贏來的好感,遲早被「選舉」消磨殆盡
- 2022-05-31 【關鍵眼中盯】批評「很多孩子走了」的輿論盲點:很多人同時發文,就一定是資訊戰嗎?
- 2022-05-27 【關鍵眼中盯】快篩之亂輿情戰:一派覺得台灣人都是巨嬰,另一派覺得排隊的都是葉毓蘭
- 2022-04-21 【關鍵眼中盯】柯文哲「不清零、不公布足跡」是絕妙的政治押寶,但「完全執政」就得「完全負責」
- 2022-04-21 【關鍵眼中盯】台灣人該感謝烏克蘭,讓習近平開始擔心「今日莫斯科,明日北上廣深」
Tags:
「負面關鍵字」行銷爭議多!陳亭妃:公平交易法修法迫在眉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立法委員陳亭妃針對近期「網路行銷關鍵字」詐騙廣告頻傳的議題,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討論強化「關鍵字廣告」的相關規範,讓關鍵字的使用在商業競爭上更加公平合理!
網路購物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業者透過「關鍵字」行銷,吸引消費者目光,也讓業績蒸蒸日上,但關鍵字用在詐騙,或是負面,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杜絕惡意競爭,維持市場交易秩序,有鑑於此,立法委員陳亭妃特別針對近期「網路行銷關鍵字」詐騙廣告頻傳的議題,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邀請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委李鎂、司法院、法務部,以及政大法學院的王立達教授、臺大學法學院的李素華教授、信律國際法律事務所王瀚興律師和中國法律政策協會蔡步青秘書長一起參與,透過討論強化「關鍵字廣告」的相關規範,讓關鍵字的使用在商業競爭上更加公平合理!
陳亭妃提到,目前針對不當的「網路行銷關鍵字」的議題,當事人必須負擔刑事、民事以及行政的相關責任,法源依據則散見於《刑法》、《民法》、《公平交易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等,民眾或業者除了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自行蒐集證據後提起訴訟,但是處理程序曠日廢時。公平會的行政罰鍰又受制於《行政罰法》:「先司法後行政」原則,若法院判決遲遲未確定,就無法對其開罰,顯然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律師蔡步青建議公平會建議,可以考慮目前現行適用公平法25條的「處理原則」,明確的類型化、特定化,有關於違法使用關鍵字,這樣的類型,並在第一時間,就採取相關的強制行政措施,像是不改進修正,透過連續開罰,達到嚇阻,也能下架網站。」
政大法學院教授王立達表示,公平會的行政罰鍰受制於「行政罰法」,因「先司法後行政」原則,法院判決未確定就無法開罰,但行政機關應帶頭在前,行政和檢調同步處理;台大法學院教授李素華則認為,網路和廣告都是主流,規範很重要,若是執法方式沒有跟上網路創新時代,可能會造成救濟困難,目前美國等國家都已著重於廣告資訊揭露。
公平會主委李鎂表示,近三年裁罰的案件有11件,共五百多萬的罰鍰金額,視案情內容來做開罰的判斷,隨著競爭多元,網路開放,公平會也會適時檢討,不實廣告,公平會處理的案件很多,關鍵字廣告就是不實廣告的一環。會後將所有的專家學者意見,帶回作為參考。

除了行政機關的與會之外,陳亭妃也邀請民間的專家學者,針對實務上相關案件的處理模式以及衍生出的各種問題,彙整各方的專業意見。同時,也一併探討《公平交易法》未來的修法方向。透過公聽會討論,行政機關檢討改進後,法條更加公平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