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罕見警告中國經濟風險,分析師認為第2季負成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總理李克強指出,雖然5月以來部分地區推行復工復產,但經濟勢頭較脆弱,很多中小微企業反映已到存亡關頭,要扭轉經濟指標在5月負增長的走勢,需要很大力量。
(中央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5日對中國經濟發出不尋常的嚴厲警告,暗示北京的經濟成長目標恐怕越來越不可及。分析師已警告,中國若是不鬆綁嚴苛的防疫控管,經濟成長將繼續疲軟。
李克強在中國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3月、尤其是4月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和貨運量等一些中國經濟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度某些方面比2020年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他還說,中國經濟有跌出合理區間的危險,並要求各部門採措施,確保經濟在第2季正增長。這令外界更加擔憂,中國今(2022)年恐怕無法達成野心勃勃的5.5%全年經濟成長率目標。
李克強指出,雖然5月以來部分地區推行復工復產,但經濟勢頭較脆弱,很多中小微企業反映已到存亡關頭,要扭轉經濟指標在5月負增長的走勢,需要很大力量。
法新社報導,李克強在會中強調防疫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的重要性。越來越多官員和企業領袖呼籲中國在疫情控制及扶持經濟之間求取更多平衡,李克強是最新一位。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中央銀行和銀行監管當局23日告訴金融機構,鑑於國家經濟面臨的壓力,呼籲它們擴大放款。
受到高傳染力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擴散影響,中國目前疫情是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以來最嚴重情況。
中國也是最後一個大型經濟體仍堅持防疫清零政策,實施大規模篩檢和嚴格的封鎖措施,這些限制令企業受重創。
路透社報導,許多民間經濟學家預估,中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較去(2021)年同期萎縮,相較之下第一季還有4.8%的成長幅度。
野村(Nomura)分析師近期便在一份客戶報告中警告,中國第2季經濟「負成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彭博(Bloomberg News)報導,澳盛銀行集團(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指出:「李克強顯然非常擔憂,因為他下令盡可能盡快穩住成長、就業和企業活動。但在疫情清零框架不改的情況下,中國國務院也只能盡最大努力,最終仍得看疫情擴散狀況。」
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也在客戶報告中說,李克強強調中國第2季經濟成長,可能是「含蓄承認」3月初訂定的經濟成長目標將具挑戰性。
高盛表示:「這場會議雖然並未宣布許多新的措施,但會議的性質和規模頗不尋常。」
根據中國經濟觀察報報導,這場會議從國務院直通區、縣,按照全中國2844個區、縣計算,參與規模超過10萬人,如此大陣勢極為罕見。且中國財聯社、21世紀經濟報導,市場認為此時舉辦會議,說明中國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大,各種穩經濟、促成長的政策將全面加速執行。
中國央行今天便表示,它將促進對較小型企業提供更多信貸,並將鼓勵金融機構優先放款給中部和西部省分,以及受到疫情重創的地區和產業。
中國財政部26日也宣布,自本月21日至7月20日將提供中國航空公司補助,以協助它們度過疫情造成的業績下滑和油價上漲的衝擊。
不過,中國浙江一名汽車螺絲製造商告訴路透社:「只要中國不鬆綁防疫政策,任何其他措施目前都沒什麼價值。大家現在都對投資沒什麼信心或熱忱。」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動態清零、防疫封鎖衝擊生意,Airbnb將關閉中國本土業務
- 「動態清零」大傷中國房地產,北京退減稅2.64兆人民幣卯足全力「穩經濟」
- 中國拼清零建立15分鐘核酸「採樣圈」:各地核酸檢測員日薪大漲仍一人難求、傳出護士執照造假亂象
- 上海達成「社會面清零」拚6月解封,中國農村禁止春耕引發糧食安全疑慮
- 堅持「動態清零」堅壁清野政策,會是習近平第三任期的「攔路虎」或「墊腳石」?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中國式防疫」硬拚清零重傷經濟、推高青年失業率,社會新鮮人求職不成紛紛躺平 1年前
-
中國7月青年失業率19.9%堪稱最難畢業季,官方解釋為「摩擦性失業」,歸咎於求職者個人選擇 1年前
-
中共中央會議不再提GDP增長目標,官媒新華社稱「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 1年前
-
李克強對外商隻字不提清零政策,反覆強調中國刺激經濟不搞「大水漫灌」 1年前
-
中國要動態清零也要經濟成長,外媒分析:習近平治國的矛盾至少持續到2023年 1年前
-
【逆滲透中國】中國歷史本質上就是「沒有歷史」,各個階層都難逃薛西弗斯式的輪迴 1年前
-
習近平與李克強的政策隱約分歧,但這場路線之爭遠遠稱不上「腥風血雨」 1年前
-
上海睽違2個多月終解封,但長期清零政策使外資擔憂依舊存在 1年前
-
李克強「十萬幹部大會」有如當年劉少奇批判毛澤東,但會不會也被「引蛇出洞」? 1年前
-
王毅會晤太平洋10島國外長,對於安全協議未達成共識,與會國稱「內容威脅地區穩定」 1年前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