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33週年,訪問華人民主書院理事長曾建元:華人世界的民主之風只在台灣吹起

六四事件33週年,訪問華人民主書院理事長曾建元:華人世界的民主之風只在台灣吹起
2021年香港大學學生會以洗刷停放在校內的「國殤之柱」,悼念六四事件死難者 |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9年6月4日至今,中國經濟實力今非昔比,但仍然看不見民主化的可能:人們變有錢了,政治卻更緊縮了。而「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理事長曾建元對談,又是怎麼看到台灣的六四紀念活動與其民主化運動的意義呢?

因此,兩岸一經比較,至少從經濟層面來看,六四發生時,中國還未達民主轉型能夠安全上壘的時候。

不過,時過境遷,中國經濟實力今非昔比,儼然已是世界第二的經濟體。中國仍然看不見民主化的可能,經濟進步了,人們變有錢了,政治卻更緊縮了。這時人們才驚訝的發現,除經濟因素決定政治轉型之路如何走以外,重要的是某一體制的「根本設計」。

疫情以來首度  天安門廣場暫停參觀21天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終究是定中國共產黨為一尊的體制,縱然有所謂的「八大黨派」,充其量不過是供中共垂詢的諮詢存在,政治實權本身依舊由中共掌握。

中國若想民主化,中共便得從身上割塊肉,放棄中共終極統治的權力魔戒,開放八大黨派部分或全面參政。對比中華民國,就體制設計而言,中華民國起初即被開國先賢們設計為民主政體,儘管因應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不同的憲政發展、民主發展,甚至經歷過戒嚴與白色恐怖,中華民國的體制設計始終有其民主之處,掌權者不論願不願,都得面對民主化的浪潮:面對接受,或被浪潮吞沒。

中國近幾年大幅佈建「電眼」、「監視系統」,美其名是維護社會安全,維安自是正規用途,而其帶有「守望」的特殊性質,亦能轉瞬即變,成為統治者有效的社會控制工具之一,更遑論自中美博弈以來,中國內部政治環境益發緊縮,漸漸嚴格、過濾網路言論的「網管」。

換句話說,中國因著文化大革命的落幕、改革開放的進行,由共產極權過渡到「後極權」,然而社會控制工具依舊,資訊掌控、網路管控、媒體國有化等,意味資訊渠道仍由中國共產黨掐著,任一不確定因素投入,「後極權」依照政治學者的研究,亦有可能「回到過去」。

種種來看,六四事件發生32年,即將邁入33年之際,曾經升起的民主火苗時至今日,於中國未見重燃的可能。反倒是海峽的另一端,民主之風在台灣吹起,星火燎原般的社會運動、民主活動在民主自由的大傘之下,展現它的生機盎然。反民主論者總以民主效率低落,當作批評民主的立論基礎。民主確實不完美,甚至過分中庸,稍有顛簸則後果難料,但民主同時給了人們使其漸臻完美的空間與機會。

六四已過,以往死難者灑落天安門前的鮮血,被一塊又一塊的石磚鋪蓋,象徵中國尚未準備直面這段過去。民主在台灣,成熟而蓬勃,兩岸要達到真正互相理解,有一長路須行。

謹以此文紀念六四。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