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型零售商陷入高庫存窘境,為緩解倉儲成本發動折扣促銷大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疫情對全球零售運費成本仍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尤其在中國大舉復工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下令拼經濟,已經開始追貨量,未來運價成本是否成為全球零售的負擔,還需要持續觀察。
美國零售業一直是全球經濟重要的風向球,隨著全球通貨膨脹陰霾未散,消費者的支出習慣已經改變。尤其是去(2021)年零售業者受到報復性消費影響,建立起的高庫存,儼然成為一大包袱,為了緩解倉儲成本惡化,業者發動折扣促銷大戰,企圖甩賣成堆的衣服、鞋子甚至是家電。
歐美零售業者陷入高庫存窘境
去年歐美迎來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但受到全球封控程度不一,商品海陸運輸卡關,導致需求遠大於供給,各大零售商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無貨可賣的窘境,急於累積庫存,甚至不惜租船帶貨。
然而,現在卻可能因積累太多庫存,反使倉儲成本大幅增加。
根據《彭博社》報導,標普500(S&P 500)消費類股指數中在美大型零售業者,如沃爾瑪(Walmart)、目標百貨(Target)存貨總額比去年前大幅增加448億美元(新台幣1.3兆元),增幅達26%。
Target執行長康奈爾(Brian Cornell)直接坦承,受到運費、倉儲等成本上揚,公司將額外暴增10億美元(新台幣294億元)的成本。
再加上,通貨膨脹聲浪四起,今年經濟前景仍有疑慮,衝擊消費者信心,連帶讓消耗庫存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慢。花旗(Citibank)研究,截至上周18家零售業上季財報後發現,美國平均零售庫存增幅快過銷售成長。
其中,更有11家零售業者庫存成長率超過10個百分點,這個差距是18個月以來最大。這也意味著民眾的消費力道正在衰退,經濟正處於模糊未明的階段。
Jefferies零售分析師威辛克(Steph Wissink)認為,通膨還沒有碰到頂點,由於成本漲幅還是大於售價,消費者轉往「必需品」消費,減少購買「非必需品」,而此現象短期也不會改變。
甩賣庫存,Outlet等業者折扣戰蠢動
各大零售商的庫存亟欲消化,對於如T.J.Maxx的促銷折扣的Outlet(暢貨中心)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他們定期販售的通路業者賣不出的庫存維生。
瑞信證券分析師Michael Binetti告訴《華爾街日報》,這類Outlet業者通常有2種管道取得庫存,大部分是第一種採購當地商店特賣的商品,如倒閉或季末賣不出去的衣服;第二則是直接去位於亞洲的工廠訂購。
專門販售促銷折扣的業者TJX Cos執行長Ernie Herrman在上周會議中表示,購買環境「極度充沛」。
Binetti強調,促銷折扣零售業者已經接到了許多存貨出清的電話,他們正在等待更好的「價格」,未來2年大量的存貨出清,會替這類業者增加2.5個百分點的商品利潤。
如今,高庫存的銷售環境,已經讓許多業者逐步開始推出促銷戰。沃爾瑪執行長Doug McMillon對外表示,沃爾瑪已經研擬祭出激進的折扣,藉此促進服裝等高利潤商品的銷售。
根據Jane Hali & Associates研究顯示,沃爾瑪在5月初推出部分商品最低35折的超級折扣,電子、家用品則打到75折,相較去年同期僅的打9折,預計在各大業者消庫存的情況下,折扣戰將會持續發生。
運價成零售等業者最大變數
不過,中國疫情對全球零售運費成本仍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尤其在中國大舉復工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下令拼經濟,已經開始追貨量。《關鍵評論網》實際詢問處理貿易海關的業內人士指出,國際運價在今年年後登頂,4至5月便開始回落。
他強調,主要原因是來自於中國封城和歐美消費力道降低,但是受到中國政策拉抬,進一步刺激運量也讓運價止跌回穩。另有貨攬業者告訴《經濟日報》,時序逐漸接近第3季旺季會有拉貨潮,再加上中國上海、蘇州和昆山漸復工,有望迎來報復性出貨潮。
最後,貨攬業者也指出一大變數,目前美西碼頭工人換約觸礁,擔心會進一步惡化,甚至演變成大規模罷工,如果罷工未得到解決,運能將受到衝擊,恐再次堆高運價成本。這也代表全球零售業者的獲利將被吞噬,未來是否轉嫁予消費者,值得觀察。
截至5月27日,上海航交所貨櫃運指數(SCFI)連2周上揚,指數微幅上漲12.66點至4175.35點,漲幅0.3%。
延伸閱讀
- 葉倫示警全球面臨「停滯性通膨」風險,呼籲取消中國商品部分關稅、緩解經濟危機
- 中國經濟走弱波及全球,高盛:美元被大幅高估18%,一旦美國經濟衰退將前景黯淡
- 通膨惡化、缺工嚴重超乎預期,聯準會最快3月升息,專家警告投資人注意風險一不小心就「畢業」
- 聯準會「縮減購債」市場卻風平浪靜?通膨怪獸來襲前6大關鍵一次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