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眼中盯】批評「很多孩子走了」的輿論盲點:很多人同時發文,就一定是資訊戰嗎?

【關鍵眼中盯】批評「很多孩子走了」的輿論盲點:很多人同時發文,就一定是資訊戰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郭彥均出於醫護關心發文,到各方對「造謠」的認定,以及最後的農場發文隱憂,其實是三個需要分開討論的領域。然而在討論的後期,許多人把「許多網站同時發文」解讀為資訊戰,但這其實是Facebook上存在已久的「多文發布」功能......

藝人郭彥均在Facebook上發表呼籲為醫護打氣的文章後,遭許多媒體與內容農場網站以「很多孩子走了」為題報導轉發,第一時間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要查辦,之後原本表示可能調查郭彥均的刑事局又改口不會約談,會把重點放在內容農場上。

沒過多久,輿情風向就被帶到「同時有多個粉專轉貼相似訊息」的層面,許多意見領袖也開始把這個現象解釋為資訊戰的一環。確實也沒錯,因為早在2019年總統大選期間,就有人發現許多支持韓國瑜的粉專,在接近的時間發表幾乎完全相同的貼文

話雖如此,在這個事件裡我們還是該把「內容的真偽」、「轉發的責任」和「操作的方式」分開討論——一堆粉專同時發文就一定是資訊戰嗎?其實,只要去問稍微資深的小編,他就會告訴你這是個Facebook上存在已久的「多文發布」功能。

從增加曝光到養帳號都實用的「多文發布」

沒錯,出現這種同時有許多類似貼文出現的狀況,並不一定是有人像中央廚房那樣由上向下交辦要求發文,更可能的狀況,其實是這些內容農場粉專都是由同一人或團隊經營。

以「孩子」事件來說,那應該就是連結裡導流的目標「beautygirl01.com」這個農場網站,這些粉專的管理者在Facebook後台頁面裡輸入一次,所有他管理的粉專就會同時發出。

有趣的是,聽說早期Facebook還大推這個功能,使用多文發布甚至有額外的觸及紅利。只是看本次事件裡的那些粉專的讚數,現在應該沒有用了。

你可能會問,那沒事為什麼要做多文發布呢?背後應該是兩大原因,其一就是當團隊旗下有經營多個粉專時,可以方便訊息對不同的分眾曝光——反正多一個人是一個人;另一個原因,就是所謂的「養帳號」了。

在選舉或有議題風向的需要時,操盤者總會需要大大小小的帳號,但如果平時不經營,需要時讓人看到一個沒有貼文、只有幾十個追蹤者的帳號,說服力當然會大減,所以承平時期就需要累積貼文、鞏固追蹤者——至少也要看起來像是有在經營。

這個做法也非在野黨或內容農場的專利,在前立委黃國昌針對本次事件議題的討論串下,就有人貼出之前李秉穎醫師指郭台銘購買BNT疫苗是快過期的「口誤」事件中,許多親政府粉專同時發圖卡文的截圖整理。

Vu3Eze
截圖自網路

在此我們先不管雙不雙標,如果仔細看發文內容,你會發現發文裡面雖然圖卡相同,但其中像是立委王定宇、名嘴王瑞德等人的文字內容,就和「辣台派挺蔡英文」、「戰神讚新聞」、「民主派」、「我在台南挺小英」、「台灣政治網聚會」等名稱看起來十分籠統的粉專不同。

像是「孩子」事件裡的藍營或BNT事件裡的綠營政治人物發文,屬於個人的意志,但其他在類似的時間發出圖文皆相符貼文的粉專,很有可能就是單一團隊使用多文發布的結果。進一步觀察其中誰先誰後,也可以參透出每一組人發文的初衷,是抒發心情、是在帶風向、還是在跟風。

重點是發了什麼內容,而非有人在同時發文

回到這次的事件本身,從郭彥均出於醫護關心發文,到各方對「造謠」的認定,以及最後的農場發文隱憂,其實是三個需要分開討論的領域。

在假訊息充斥的現代,從公眾人物到你我等一般民眾,不管聽到讀到什麼都需要保持戒心,並運用媒體識讀技能在轉傳前確認真偽,而不是符合自己的想法或需要就一股腦的發文。

這件事情很困難,不管什麼顏色什麼位階的人都很難做到,但唯有多想一下,才不會讓自己平白白成為有心人士的載體——其實如果當時郭彥均發文不附那幾張對話截圖,單看內容,今天或許就沒有這些爭議。

而在多文發布這個堪稱「中性」的操作之下,是否合乎法律或道德規範,看的就是發布內容究竟是否屬實、有沒有刻意造謠的成分,這才是各個事件裡最該討論的重點核心,而不是像過去許多事件發生後,被輿論簡化成為只要有許多粉專同時發文,就代表一定有人想使壞。

事實上,指揮官陳時中在29日的記者會也表示,任何新聞要被定義為妨害法律,得符合惡、假、害,實際形成社會不良影響,也是同樣的意思。

至於「很多孩子走了」的說法,從數據上來看,日本染疫兒童死亡率是10萬分之0.55、韓國是10萬分之0.86、新加坡是0,而台灣是10萬分之5,在此之下這類的發文會讓人想到近日因病去世的十個小天使,還是暗指有醫院隱匿疫情,那就是另一個見仁見智、無法用簡單幾句話討論的領域了。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眼中盯”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