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隻真狗的「零特效」奇觀──從《忠犬追殺令》談階級衝突與動物權思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文明的進步程度就看它如何對待弱勢的成員:經濟、知識、身份階級的弱勢是如此,不同物種不同生命的弱勢亦如此。
274隻雜種犬,帶著怒火奔過布達佩斯街頭,吠聲不止、見人就咬,嚇得居民都躲進屋內,路上一片空蕩蕩,只剩倉皇棄車逃離的現場。這般奇幻電影的場景,彷彿《惡靈古堡》或哪一部活屍片,或《猩球崛起》系列群猩革命的景象,是匈牙利電影《忠犬追殺令(White God)》的高潮。這部片拿下去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和「狗棕櫚(Palm Dog Award)」兩項大獎,還代表匈牙利進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但真正驚人的是,上面提到的274隻狗,全都是真的。每一幕,每一隻,每個鏡頭和動作,都來真的。都不是特效動畫。
所以,作為近年來最聲勢浩大捍衛「動物權」的電影,《忠犬追殺令》在講什麼?故事的小女主角莉莉,在父母離異後跟了媽媽,但因為後者要出差而暫時住到爸爸家。她帶著一隻拉布拉多犬,事先不知情的爸爸不止厭惡,還因為沒有許可證而被鄰居投訴;於是第二天,爸爸載著女兒到一處工地,把狗丟了上車就跑。從此父女關係崩潰,狗兒流浪街頭,被好幾個不肖「主人」經手,最後淪落到收容所裡,憤而領導眾犬發動革命。
嚴格說起來,《忠犬追殺令》是個太過明顯的警世寓言。它的立意當然是良善的,但故事二元分割得太徹底,反而失去一點思辯的機會。不過這無損它的觀賞價值:不只是狗演員的演出驚人,導演的場面調度如神,透過物種的階級壓迫,構築一個讓人不寒而慄(而且必定會反省)的故事,這部片的成功已無庸置疑。
且看電影一開場,就是女孩父親的工作現場,他是食用牛肉屠宰場的檢驗師,上班的環境是牛隻被宰割的(鮮血淋漓的)無塵室,穿梭在那些「肉品/屍體」間做科學檢查,他的表情與其說是鎮定,不如說是無感。
於是貫串全片,從這位對狗狗冷漠的父親開始,主角犬哈根(Hagen)先後被一心利用牠的流浪漢、只想賤賣牠賺錢的黑市商人、暴虐地訓練牠當鬥犬的某賭徒收留,他們都待牠如物品,如工具,而追遍全市的補狗大隊、收容所的惡面辦事員也都沒好臉色。這正是前面說的,《忠犬追殺令》將人類同質性地描繪成壓迫、冷酷、自私,甚至是心理變態的暴虐者,由此營造出「末世氛圍」,以逼真交待哈根「心境轉變」的策略。
被捕後,因為收容所狗滿為患,眾狗的健康和情緒被惡劣的環境逼害,反過來拉低他們被領養的機率。於是哈根率領眾狗衝破牢籠,咬倒管理員,衝上大街肆虐,甚至一一去找過去虐待牠的人報仇。由此,有了文首說的那個鏡頭:空無一人的大街上,白天,群狗從遠遠的角落衝出,浪濤濤呼嘯而過。那當下我忍不住盯緊每一格畫面,尤其是從上空「俯瞰」街道的特殊鏡頭,想找找有沒有重複的花紋?能不能證明這根本是特效?
但我真的無法。這樣的奇觀讓人瞠目結舌,接著引導至全片最末,那神奇的廣場畫面,以及不太好解讀、有點希望又帶著哀傷的開放式結尾。這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在這裡,我且先不破壞大家的樂趣。
我想先談談,據說為了拍這部片,劇組六個月前就先集合這274隻狗,每一隻都是從收容所領養出去、非名貴血緣的狗兒,讓牠們彼此認識,以助最後上鏡。而主角哈根,更是由一對雙胞胎拉布拉多:Luke與Body交替演出。片尾,字幕特別強調這片「在最嚴格的動物保護規範監視下拍攝,沒有任何狗演員受傷或被虐待」,所有「動作」場景(包括鬥犬場上的互咬)都是模擬演出的。所以拍這樣一部片,創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推薦閱讀:「沒有動物受傷」的電影是事實還是神話?─從《忠犬追殺令》看好萊塢的動保認證內幕)
當然,最清楚的寓意是在以人狗的物種差異,來講現世人類社會中的種族、階級等等不平等和區隔。這個企圖,在2009年《第九禁區》已經漂亮地執行過,透過外星難民的慘況,講人類對「次等公民」的蔑視、仇視和輕賤其生命,從而導往階級間的反抗衝突。
在此,《忠犬追殺令》同樣將狗狗比喻為被高等物種(注意原文片名「White God」亦即「白種神祇」)剝削壓迫的族群,因而這是個典型的革命故事:當你將弱者欺壓、逼迫到忍無可忍,他們群起反抗的怒氣和破壞力,是很恐怖的。
然第二部分,則是對「動物權」的討論。這又比階級革命更進一步了。究竟寵物是家人,還是財產?在飼主內心有個答案,在法理上可能又是另外的邏輯。而當要養狗的是女兒,但父親反對,這當中的親子張力往往難解卻更常見——誰來照顧?誰來負擔支出?有多少父母能在面對這些為難的同時,進行好生命教育,為孩子培養健康的社會人格?

曾經,在和朋友談到未來怎麼確保不要教出「壞孩子」的時候,我說我的想法是:從小示範、循誘他們善待小動物。我總認為,對弱者的同情和不以欺侮他們為樂/為發洩,是最核心重要的價值觀種子。
但在此,我還想再回頭談一個更複雜的癥結。前面說過《忠犬追殺令》一開場,就是女孩的父親在屠宰場工作的鏡頭,銀幕上他和同事們例行公事,銀幕外的你我看那被劃開、流血、皮毛被捲落彷彿小學自然課解剖雞腿(但大上兩百倍)的畫面,要說不被震撼,是不可能的。如前面所說,作者的意圖很明顯是要塑造這角色的冷漠形象,但在看的當下我其實想問:所以導演的意思是,這人天性冷血才能做這工作?還是根本做這行做久了,不這樣麻痺自己也不行?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