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歲季辛吉看世界局勢不為預測,而是守護他昔日打造的惡性國際政治遺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兩段話說穿了根本不是對世局發展做出預測來啟發世人,而是希望世界回到他當初一手配合尼克森總統去執行的和中共接觸,以尋求在美俄的兩極冷戰中有更多籌碼制約俄羅斯的格局,並讓俄羅斯持續在歐洲扮演影響權力平衡的重要角色。
文:趙君朔
剛滿99歲的國際政治教父級人物,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一周前應邀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接受該論壇創辦人Klaus Schwab的提問,談論他對世界局勢的看法。
季辛吉關於烏克蘭應該考慮割讓部分土地以求和俄羅斯達到和平協議的發言不意外地引起了廣泛的矚目和批評。除此之外,在該訪談的後半段,季辛吉也談到了對現在中美關係的看法,並強調台灣問題不該是雙方試圖緩和關係、避免衝突時的外交折衷核心。
季辛吉的風燭殘言是為守護其遺產
季辛吉的這些主張與其說是基於他前半生左右世局所鍛鍊出來的經歷做出的敏銳觀察,到不如說是在他垂垂老矣之時,還想守護自己帶給世界問問重重遺產的最後一搏。
季辛吉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和Klaus Schwab的問答在該論壇網站上可以找到幾乎是逐字的全文稿(但很耐人尋味的是,提到烏克蘭要考慮割讓領土的那一句話卻無法找到)。雖然他的講話內容不改其一貫的晦澀、充滿大量含糊描述的風格,但要點其實很明確:
俄羅斯在過去數百年歐洲歷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俄烏戰爭是否能迅速結束要看各方能否重新找到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安全框架(割讓領土就是外交折衝、談判的一部分)。如果無法找到讓俄羅斯感到不受威脅的框架,那麼俄羅斯將會更加倒向中共,類似的觀點在季辛吉更早些參加《金融時報》的論壇接受該報專欄作家Edward Luce訪問時也表達過。
第二個他的談話重點就是美中因為日漸勢均力敵正走向衝突之路,這需要雙方以各種有耐心的外交折衝來化解,尋求雙方能合作讓世界變更好的方法。而美中進行這種化解衝突的外交動作時,台灣問題不應該成為障礙。
季辛吉認為美國一向都是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用非和平手段解決台海問題,現在也不該用任何方式創造出「兩個中國」的解方,而中共也該繼續發揮過去到現在為止展現出的耐心。

季辛吉不在預測世局,而是希望回到他昔日的規畫裡
這兩段話說穿了根本不是對世局發展做出預測來啟發世人,而是希望世界回到他當初一手配合尼克森總統去執行的和中共接觸,以尋求在美俄的兩極冷戰中有更多籌碼制約俄羅斯的格局,並讓俄羅斯持續在歐洲扮演影響權力平衡的重要角色。後者是他哈佛政治系博士論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雷與和平問題,1812至1822年》探討的主題。
在尼克森擔任總統的1960年代末到1970年中,如此突破性的外交政策從美國的觀點來看的確有其必要性。季辛吉也以其頗為神秘、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為尼克森歷史性地訪問中共當好先鋒的探路工作。
然而如果回顧季辛吉在建立此歷史性功績前的各種經歷來看,會發現他在和中共打交道時只為了達成大的戰略目標而過度討好中共。事後又屢次以兩面人的手法欺瞞官僚體系和台灣政府,讓台海問題的過時框架到今天仍然限制了美國和台灣的行動空間都是其來有自。而他自己也不願意對這段不光彩的往事多談,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逐字稿中他就直說「我不會再重複一次(美中協商台灣問題產生結論)的過程」。
以高超外交手法維持強權秩序
第一個讓季辛吉為了成就功業不擇手段的原因,是和他的想法有關。他的博士論文是對近代由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體系,為何歷經短期大動盪之後,能迎來百年相對和平時期的深入研究。
他從此得到的結論是,需要政治人物以高超外交手段,找出讓這套體系內的玩家都心甘情願的接受現有秩序的方法,也就是說讓諸大國都認為這套秩序是有正當性的。所以他在和中共打交道時,所堅持的高度隱密和種種欺瞞,在他看來也只是在效法歷史上的前賢,是為了達到減少衝突、邁向穩定的崇高目標。
第二個原因則和他處理越戰問題的實際經歷有關。他在正式進入為尼克森效勞前,已經是詹森政府的顧問,並和政府內負責越戰的官員有大量的接觸。1966年他在美國文理學院出版的期刊《戴達羅斯》上,發表一篇基於實際參與外交決策經驗而寫出的重要論文〈內政架構與外交政策〉,該文先直指官僚體系是造成決策的最大問題。其次他認為允許達成成果的時間越來越短,決策在壓力下匆忙做出,使決策者易受簡報的「戲劇性」效力所左右。
再來他還認為決策由「官僚角力」產生會讓總統發表外交政策演說的主要意義淪為「擺平華府內部的辯論」。一年後季辛吉還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即使在很多國家,要坐上高位的條件與在高位行使權力需要的才幹間存在重大差距。
由這幾點他得到的結論是:假使現在每個國家大致都循這些路線訂定外交政策,就算沒有意識形態分歧,「要與他國做有意義的協商」機率仍低。當「官僚-務實型」國家(如美國),想要與「意識形態型」(如中、蘇)及革命-魅力型(如古巴)等國打交道,能達成任何協議都是奇蹟。
跳脫華府官僚羈絆,卻掉入共黨陷阱
不過很諷刺的是,季辛吉自己在正式進入尼克森政府前,曾擔任政府體系外秘密和北越政府進行聯絡,試圖開啟談判的角色。具體是由兩位法國的左傾政治活動家,和當時北越駐巴黎代表梅文博聯絡、傳話。
但根據季辛吉進入政府前的人生傳記作者,著名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看來,研究過俾斯麥、景仰戴高樂、努力於多了解馬基維利心態的季辛吉,對於梅文博的城府心計和兩面手法毫無招架之力。季辛吉太熱切於達成外交突破,亟欲結束好似讓美國脫不了身的僵局:只能沒完沒了地僵持下去,或是危險地擴大戰事,以至於他未能察覺,北越打從開頭便在戲弄他。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