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拼不見得會贏:香港人工時過長,每四人就有一人情緒低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研究結果令人擔心: 「情緒低落,外國約16%,而香港是每4個人有1個;生氣到無法自我控制,外國約11%,而香港是雙倍,19.1%。」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巴士阿叔」的金句未必只是戲謔之言。2014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獲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委託,進行有關香港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研究。
負責該項研究的港大教授謝樹基表示,情況令人擔心,尤其是情緒低落及生氣的數字,對比外國研究均屬偏高。「情緒低落,外國約16%,而香港是每4個人有1個;生氣到無法自我控制,外國約11%,而香港是雙倍,19.1%。」
「有工、有錢、專業人士就什麼都好?但專業人士也並非事事如意,心理及精神健康不一定比失業人士好很多。」另一位負責該項研究、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慨嘆。身旁的謝教授接着指出:「工作人士壓力大,其中一個原因是超時工作情況嚴重。」
超時工作令腦力倒退
據統計,在2012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成員國,全年平均工時為1,765小時。香港達2,392小時,比OECD國家平均值高逾三成。
工聯會於2014年以網上問卷訪問了916名打工仔。當中,36%受訪者表示每星期超時9小時,逾八成表示因超時而感到很大壓力,多為教師、律師等專業人士或管理層。 工時長換來更高生產嗎?早於2012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已進行過一項相當有趣的「港人超時工作與用腦能力」調查。結果顯示,74%曾於工作時出現思維反應不暢順,平均每周會出現上述情況2.5 次,還有逾三分之一受訪者需同時兼顧進修。腦能力下降,52%及50%受訪者便會分別感到煩躁及情緒低落而缺乏動力;約39%更因而未能如期完成工作需要加班,形成惡性循環。
愛拚不會贏! 港人O.T長損競爭力與OECD國家相比,香港許多被視為高薪厚職的專業人士長期超時工作,全年平均時數高三成,連放假也要處理公事,work-life balance嚴重失衡,「亞健康」、「亞臨床」比比皆是。工時愈長、壓力愈大,生產力反而愈低,若不正視,整體香港的競爭力也會下降。節錄五月份《信報財經月刊》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
Posted by 信報財經月刊 on Thursday, April 30, 2015
高科技延長工作時間
香港人出名「肯搏肯捱」、「轉數夠快」,但當「朝九晚五」已成歷史時,是否完全沒關係?「很多時,香港人就是旁邊位同事未走,老細又未走,我也不好意思走!」黃蔚澄續說:「但其實大家問心,真真正正有生產力可能只有6個小時,只不過大家鬥遲收工而已!」
德國出名勞工待遇好,每周工時平均35小時、24天有薪假期,但仍有高效率的生產力,穩坐歐洲工業大國地位。秘訣不在叫人不斷加班,而是讓人專心一致做好自己工作。在德國,打工仔在上班時間謝絕瀏覽社交網站及查看私人電郵,而職場溝通也主張直接。當一個美國人會較婉轉地說"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 get this to me by 3pm",德國人僅說"I need this by 3pm"。
香港公司的「露面文化」,以工時衡量員工表現固然不可取,近年移動通訊發達,當WhatsApp「已讀」功能連時間都看到時,已難界定何謂生活與工作。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副教授趙之琨表示,一星期7日、24小時的通訊,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也變得愈來愈模糊,對很多人來說都需要重新適應。

Photo Credit: Lee Haywood flickr CC BY SA 2.0
黃蔚澄則指出,德國政府正考慮立法嚴禁在下午6時後收發與工作有關的電郵,反映當局真心推動work-life balance。「老闆都要克制,雖說自己也不是要求員工即時看,只是先發,員工可以星期一才看。但若然你寄得出,對方若是很稱職、上心,即使未必覆,也會想啊!」
工時長、壓力大會導致身心都出現問題。近年,精神科開始出現一個概念名為"subclinical"(亞臨床)。「有抑鬱的感覺,但未必是抑鬱病;思緒的確有紊亂,聽到其他人的聲音,眼睛無問題卻看到黑影,但未必是思覺失調。」謝樹基教授解釋。
愛拚不會贏! 港人O.T長損競爭力與OECD國家相比,香港許多被視為高薪厚職的專業人士長期超時工作,全年平均時數高三成,連放假也要處理公事,work-life balance嚴重失衡,「亞健康」、「亞臨床」比比皆是。工時愈長、壓力愈大,…
Posted by 信報財經月刊 on Thursday, April 30, 2015
節錄五月份《信報財經月刊》/Android揭頁版/iOS揭頁版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工時過長 白領「亞臨床」損競爭力」。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