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台灣》導論: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是很「幽微」的存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馬華人與其他東南亞新移民相比,可以說是很幽微的存在。大馬華人並沒有較顯著的外貌特徵讓台灣人注意到,也不契合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種族」、「階級」、「落後國」的想像。
文:杜晉軒
這本書,談的不僅是大馬的歷史,更是大馬人在台灣的歷史。
先談談這11年來,我對台灣出版市場裡,有關東南亞主題書籍的觀察,這可以分新南向政策前,與新南向政策實施後。
在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推行「新南向政策」前,雖然台灣已有不少東南亞主題的書籍,但與大馬有關的卻相當少,尤其與鄰國新加坡的書籍出版量相比更為明顯,台灣讀者對新加坡的興趣比大馬高。必須要強調的是,我所觀察到的書籍,主要是人文史地類,無論是翻譯西方作者的,或由台灣人寫的,大馬主題書籍存在感相對低。
每當我書店逛時,發現儘管東南亞主題的書都已被擺在一起,但「熱門」的國家,往往是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尼,大馬主題的書明顯較少,當然還能自我安慰的是,汶萊、寮國、東帝汶等國的書籍,幾乎不見蹤影。明明大馬華人的中文水平算是最高的,當地的中文出版業亦是東南亞國家中相對「最蓬勃」的,在台灣的能見度卻相對低,實在耐人尋味。
根據筆者的拙見,新南向政策推行前的東南亞主題書籍中,大馬之所以能見度不高,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不夠慘」,意味話題性、戲劇性不足。這說法帶有點「東方主義」色彩,但難道這不是台灣社會往往在看待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時的視角?
簡單來說,能見度較高的東南亞國家,多是在建國與民主轉型中,曾有過大規模戰爭、族群衝突的血淚史,如越戰、紅高棉統治、印尼排華、菲律賓馬可仕獨裁統治、緬甸與泰國反覆無常的政變等,抑或是這國家有聞名國際的魅力型領袖,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緬甸的翁山蘇姬、越南的胡志明、泰王拉瑪九世等。對出版社而言,這些著名的符號,因更有話題性,也更容易吸引台灣讀者。
當然,「比較慘」也並非全然是吸引台灣讀者的因素,例如新加坡在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的影響力、越南的經濟崛起等正面話題,都是吸引台灣讀者的重要因素。
反觀大馬,就顯得「不夠慘」,但又處於不是太「先進國」的窘境。而可以拿上檯面比拼的魅力型領袖也只有馬哈迪,不過他在台灣的知名度可能不比李光耀、翁山蘇姬。
儘管大馬曾發生「五一三種族衝突」事件,馬哈迪與安華政爭掀起的「烈火莫熄運動」,但相比同時期的其它東南亞國家,卻顯得平淡;其他東南亞國家有因共產黨因素而起的排華運動(印尼)、戰爭(越戰)、赤色危機(紅色高棉)、白色恐怖(泰國、緬甸、菲律賓)等。雖然大馬也反共,但馬共始終不成氣候,在1957年馬來亞建國前,就被驅逐到馬泰邊境,使得大馬在建國後的政治局勢,都較周邊國家來得相對穩定。
當然,新加坡也和大馬一樣,建國後局勢相對穩定,儘管李光耀政府也有打壓反對派的歷史(如「冷藏行動」),但台灣讀者對新加坡建國神話的興趣,更甚於對當地的政治、人權問題的關懷。
雖然大馬華人常給人的印象,總帶有受害者的面貌,在自己的國家遭歧視,種族主義對國家發展荼毒甚深,但和週邊國家相比,其實大馬算始終在平穩發展的道路上。也因國家發展的歷史顯得較「中庸」,確實難以讓出版社找到個賣點,去行銷大馬的故事。
---
無論如何,新南向政策依然有其正面效益,至少鼓動了社會去認識東南亞各國,進而帶動東南亞主題的書籍如雨後春筍版出現,大馬主題的書也開始增加,也許不是最多的,但沒有缺席。
例如,在2018至2020年間,依序在台灣推出的有《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聯經)、《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聯經)、《馬來西亞史: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聯經)、《鯨吞億萬》(早安財經)、《來去馬來西亞》(八旗)、《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真文化)。若有遺漏,盼請見諒。
前述這幾部著作的共同點在於,內容的時空背景主要是在大馬,那麼,在台灣的大馬華人史呢?除了《血統的原罪》,以及陳欽生前輩在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謊言世界,我的真相》外,幾乎不見其他有關在台灣的大馬華人史主題的書了。
雖然有不少大馬人在台灣工作、成家立業,但有關其他東南亞國家新住民、移工故事的書籍卻比較多。箇中原因在於,在近代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如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和台灣有著系統性的婚姻、勞動力仲介市場的往來,龐大的人員流動是很明顯的,而大馬人無論是在台灣工作、成家,多是個體的選擇,沒有太多市場力量的介入。相比之下,那些經仲介而在台灣成為外籍新娘、移工的泰國、印尼、越南的「新移民」們,在台灣的存在感,可能會比大馬人來得高,如全台各地都有的泰式、越南餐廳,或印尼雜貨店等。
另一方面,主要還是階級問題。台灣社會長期對東南亞外籍配偶、移工等群體,多帶有歧視的眼光,反觀在台灣工作的大馬華人,多從事白領工作,加上與台灣人「同文同種」,若口音早已台化的話,一般台灣人根本無法認出對方是外國人。
因此大馬華人與其他東南亞新移民相比,可以說是很幽微的存在。大馬華人並沒有較顯著的外貌特徵讓台灣人注意到,也不契合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種族」、「階級」、「落後國」的想像,對部分大馬華人而言,某種程度上「同文同種」也是種保護色,在不必承受更多異樣眼光的環境下,在台灣實現自我。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