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漂台灣》導論: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是很「幽微」的存在

《北漂台灣》導論: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是很「幽微」的存在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馬華人與其他東南亞新移民相比,可以說是很幽微的存在。大馬華人並沒有較顯著的外貌特徵讓台灣人注意到,也不契合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種族」、「階級」、「落後國」的想像。

文:杜晉軒

這本書,談的不僅是大馬的歷史,更是大馬人在台灣的歷史。

先談談這11年來,我對台灣出版市場裡,有關東南亞主題書籍的觀察,這可以分新南向政策前,與新南向政策實施後。

在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推行「新南向政策」前,雖然台灣已有不少東南亞主題的書籍,但與大馬有關的卻相當少,尤其與鄰國新加坡的書籍出版量相比更為明顯,台灣讀者對新加坡的興趣比大馬高。必須要強調的是,我所觀察到的書籍,主要是人文史地類,無論是翻譯西方作者的,或由台灣人寫的,大馬主題書籍存在感相對低。

每當我書店逛時,發現儘管東南亞主題的書都已被擺在一起,但「熱門」的國家,往往是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尼,大馬主題的書明顯較少,當然還能自我安慰的是,汶萊、寮國、東帝汶等國的書籍,幾乎不見蹤影。明明大馬華人的中文水平算是最高的,當地的中文出版業亦是東南亞國家中相對「最蓬勃」的,在台灣的能見度卻相對低,實在耐人尋味。

根據筆者的拙見,新南向政策推行前的東南亞主題書籍中,大馬之所以能見度不高,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不夠慘」,意味話題性、戲劇性不足。這說法帶有點「東方主義」色彩,但難道這不是台灣社會往往在看待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時的視角?

簡單來說,能見度較高的東南亞國家,多是在建國與民主轉型中,曾有過大規模戰爭、族群衝突的血淚史,如越戰、紅高棉統治、印尼排華、菲律賓馬可仕獨裁統治、緬甸與泰國反覆無常的政變等,抑或是這國家有聞名國際的魅力型領袖,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緬甸的翁山蘇姬、越南的胡志明、泰王拉瑪九世等。對出版社而言,這些著名的符號,因更有話題性,也更容易吸引台灣讀者。

當然,「比較慘」也並非全然是吸引台灣讀者的因素,例如新加坡在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的影響力、越南的經濟崛起等正面話題,都是吸引台灣讀者的重要因素。

反觀大馬,就顯得「不夠慘」,但又處於不是太「先進國」的窘境。而可以拿上檯面比拼的魅力型領袖也只有馬哈迪,不過他在台灣的知名度可能不比李光耀、翁山蘇姬。

儘管大馬曾發生「五一三種族衝突」事件,馬哈迪與安華政爭掀起的「烈火莫熄運動」,但相比同時期的其它東南亞國家,卻顯得平淡;其他東南亞國家有因共產黨因素而起的排華運動(印尼)、戰爭(越戰)、赤色危機(紅色高棉)、白色恐怖(泰國、緬甸、菲律賓)等。雖然大馬也反共,但馬共始終不成氣候,在1957年馬來亞建國前,就被驅逐到馬泰邊境,使得大馬在建國後的政治局勢,都較周邊國家來得相對穩定。

當然,新加坡也和大馬一樣,建國後局勢相對穩定,儘管李光耀政府也有打壓反對派的歷史(如「冷藏行動」),但台灣讀者對新加坡建國神話的興趣,更甚於對當地的政治、人權問題的關懷。

雖然大馬華人常給人的印象,總帶有受害者的面貌,在自己的國家遭歧視,種族主義對國家發展荼毒甚深,但和週邊國家相比,其實大馬算始終在平穩發展的道路上。也因國家發展的歷史顯得較「中庸」,確實難以讓出版社找到個賣點,去行銷大馬的故事。

---

無論如何,新南向政策依然有其正面效益,至少鼓動了社會去認識東南亞各國,進而帶動東南亞主題的書籍如雨後春筍版出現,大馬主題的書也開始增加,也許不是最多的,但沒有缺席。

例如,在2018至2020年間,依序在台灣推出的有《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聯經)、《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聯經)、《馬來西亞史: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聯經)、《鯨吞億萬》(早安財經)、《來去馬來西亞》(八旗)、《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真文化)。若有遺漏,盼請見諒。

前述這幾部著作的共同點在於,內容的時空背景主要是在大馬,那麼,在台灣的大馬華人史呢?除了《血統的原罪》,以及陳欽生前輩在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謊言世界,我的真相》外,幾乎不見其他有關在台灣的大馬華人史主題的書了。

daueh7yd0cp35882awabnf3zi041rr
Photo Credit:杜晉軒
馬來西亞僑生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前輩。

雖然有不少大馬人在台灣工作、成家立業,但有關其他東南亞國家新住民、移工故事的書籍卻比較多。箇中原因在於,在近代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如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和台灣有著系統性的婚姻、勞動力仲介市場的往來,龐大的人員流動是很明顯的,而大馬人無論是在台灣工作、成家,多是個體的選擇,沒有太多市場力量的介入。相比之下,那些經仲介而在台灣成為外籍新娘、移工的泰國、印尼、越南的「新移民」們,在台灣的存在感,可能會比大馬人來得高,如全台各地都有的泰式、越南餐廳,或印尼雜貨店等。

另一方面,主要還是階級問題。台灣社會長期對東南亞外籍配偶、移工等群體,多帶有歧視的眼光,反觀在台灣工作的大馬華人,多從事白領工作,加上與台灣人「同文同種」,若口音早已台化的話,一般台灣人根本無法認出對方是外國人。

因此大馬華人與其他東南亞新移民相比,可以說是很幽微的存在。大馬華人並沒有較顯著的外貌特徵讓台灣人注意到,也不契合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種族」、「階級」、「落後國」的想像,對部分大馬華人而言,某種程度上「同文同種」也是種保護色,在不必承受更多異樣眼光的環境下,在台灣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