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安藤忠雄展》端午連假開展,安藤忠雄:在「對話」之地——台灣劃上句點,是意義極其深遠的偶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把《挑戰—安藤忠雄展》作為迎戰「建築」的半世紀奮鬥紀錄,而本次展區劃分為四大主題:「空間的原型」、「城市的挑戰」、「景觀的創造」、「與歷史對話 」,從建築師早期作品到近期進行中的計畫,深入剖析安藤的建築哲學。
由忠泰美術館引進的《挑戰—安藤忠雄展》(TADAO ANDO:ENDEAVORS),自2017年由東京出發,歷經巴黎、米蘭、上海、北京,於2022年抵達世界巡迴最終站——台北,而展覽將在6月3日至9月1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登場,也於今(2)日舉辦開幕記者會。
本次展覽將以4大主題「空間的原型」、「城市的挑戰 」、「景觀的創造」、「與歷史對話 」劃分,展出超過300件展品,涵括安藤忠雄自學時期的環遊世界旅行速寫、捕捉靈光乍現的設計手稿、創意凝聚的建築模型、留下永恆瞬間的眾多影片與攝影作品,以及經典建築空間「光之教堂」1:1復刻再現。
本展由忠泰美術館聯手安藤忠雄建築展實行委員會共同主辦,並邀請龍國英旅日建築師擔任策展顧問,引入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安藤忠雄的生涯回顧大展進台灣,期許觀眾得以在受疫情隔絕、只能透過數位網路接觸世界的現狀下,有機會能夠親身感受國際級建築大師充滿挑戰的傳奇人生。

「建築是困難的、建築是有趣的」 安藤忠雄永不停止挑戰的建築人生
1941年出生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 (Tadao Ando) ,無疑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從未接受過科班訓練的他亦曾經擔任過職業拳擊手,基於對建築的狂熱,21歲的安藤忠雄踏上了遍及歐美遠至非洲的自學之旅,透過吸納名家建築精華化為自身養分。
安藤忠雄在學歷至上的保守社會裡,以大阪梅田佔地30坪的「大淀工作室」作為指揮基地,安藤忠雄化身「城市遊擊隊」披荊斬棘對抗體制,從而開闢出日本當代建築前所未見的全新道路,更在1995年一舉榮獲號稱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建築獎。
年屆80歲的安藤忠雄從未停止腳步,將「青春」永懷心中,如同青蘋果般永遠保持學習態度持續成長,一次又一次向嚴峻的現實提出挑戰,並跨越癌症帶來的身體枷鎖,秉持著百分百積極的態度邁向明天。其作品以純粹幾何造型的清水混凝土型態深植人心,然而建築師長久追索的,是在去除一切修飾後,創造出能永存於人們內心深處的建築。
安藤忠雄也在本次展覽,寫下序文,全文如下:
建築,一場永無止境的挑戰。
如同所有的人造物一般,終有一天,建築也會風化凋零。人類為抵禦這種必然性所展現的意志,可以稱之為建築的歷史—如果可能,我想創造出能永存於人們內心深處的建築,而非僅僅是物質或形式的存在。
為了接近自己內心的理想,我開始嘗試創造去除一切修飾、猶如空白畫布般的建築。當這個「留白」裡被引入光線、微風,空間就會被注入生命。當這個「留白」被置入城市,也許就會觸發一些無法預期、刺激的事情發生。如果讓這個「留白」與刻了時光的磚牆相對而立,在那裡就會浮現串連了過去到現在、乃至於未來,時間長河的厚度。而當這個「留白」融入一片大地風景時,沒有了界線的空間不斷蔓延,甚至可能孕育出一個小宇宙。
當建築邂逅大千世界的物象,因而喚起的各種對話,才有訴諸人類靈魂的力量。如何使這些對話更為激烈、內容更加豐盛——由於每個計畫都有其獨自的脈絡,所以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正因如此,建築是困難的。
也正因如此,建築是有趣的。《挑戰—安藤忠雄展》記錄了半個世紀以來,為了解決「建築」這個無法回答的主題,我不斷奮鬥的軌跡。展覽於五年內巡迴了五個城市,最後在「對話」之地——台灣劃上句點,是意義極其深遠的偶然。
何謂建築?它是為了誰、又是為了什麼而構築?
但願透過這個展覽,能提供一個機會,與大家共同重新思考建築的原點。


四大主題深入剖析建築巨擎的建築哲學
本次《挑戰—安藤忠雄展》展區劃分為四大主題:「空間的原型」、「城市的挑戰」、「景觀的創造」、「與歷史對話 」,從建築師早期作品到近期進行中的計畫,深入剖析安藤的建築哲學。
- 空間的原型
本區彙集安藤忠雄從1969年到90年代中期職業生涯前半段的作品。始終站在建築第一線的他,無論是早期住宅作品磨練而來的光、幾何學等幾個根源性的主題,到暗藏日本傳統空間概念——「間」的城市建築手法,再到呼應場域脈絡建立新的關係、匠心獨具的地域主義建築,始終如一的設計理念貫穿在「住吉的長屋—東宅」、「水之教堂」、「六甲的集合住宅」等空間之中,觀眾由此可以從中找到他延續至今的思想本質。
此外,本區更展出「光之教堂」1:1等比例復刻作品,此建築以獨特空間量體和由光線演繹的美感備受崇敬,安藤忠雄更自喻為自我思想層面上的重大挑戰。



- 城市的挑戰
自從安藤忠雄以「城市遊擊隊」自居從事建築活動以來,他眾多前衛的作品為建築界帶來了衝擊。70年代起,建築師透過小型住宅與商業建築,從「草根」開始向城市下戰帖;而在90年代中期之後,安藤忠雄日益參與規模更大、更多元且具公眾性的計畫,如位於台灣台中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與「上海保利大劇院」、「21_21 DESIGN SIGHT」。
在「城市的挑戰」展區可以看見建築師如何面對都市中由時間積累的富饒,並對都市的現狀提出看法與質疑,再開創出新的都市紋理。
此區亦展示安藤忠雄早期提出將故鄉大阪中之島作為一個大文化圈的「中之島計畫II」,他提議要最大限度地活用中之島的地理、文化潛力,保留地上原有的歷史景觀和綠意盎然的城市公園氛圍,將所有的新設施設至於地下來形成「基地多層化」,安藤忠雄在紙上構繪出的美好城市想像,同時亦是他永不放棄的夢想。



- 景觀的創造
與「城市的挑戰」展區相對應,「景觀的創造」是一個涵蓋多重價值的概念,延伸至該地景與場域所留存下來的集體記憶。無論是「真駒內瀧野陵園 頭大佛」、「沃斯堡現代美術館」,安藤忠雄皆在用心讀取風景的內涵後,利用獨創的建築手法突顯其特性,並賦予場域新的價值。
而長達30年的「直島計畫」,更是這一建築手法最為廣泛的實踐。在這項宏偉計劃中,「地中美術館」、「倍樂生之家 美術館」等作品如同生物繁衍般擴張,而透過自然與風土、人類與藝術持續對話和累積所孕育的永續發展動能,建築成為真正活著的場所,這座無名小島也躍為全球知名的藝術聖地。



- 與歷史對話
另一方面,安藤忠雄將自己的作品視為一種脈絡,強調自身存在僅是建築歷史的一部分。「與歷史對話」展區中,呈現了他以修復歷史建築為主題的計畫。安藤忠雄向刻劃在歷史建築中的時間致敬,竭盡心力地將時光作為記憶留存,並嘗試在內部構築全新的當代空間,激發新舊之間的對話。
此區展示他與法國企業家-弗朗索瓦・皮諾合作的「海關大樓(皮諾私人美術館)」與2021年方才竣工的「證券交易所(皮諾私人美術館)」,建築師將建築本身所蘊含的由古及今、連接時間的力量提煉而出,其思考軌跡與修復的漫長過程都將在展覽中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