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豪果戈里與其文化背景(中):哥薩克家庭,隱含北歐與北亞的發展差異

俄羅斯文豪果戈里與其文化背景(中):哥薩克家庭,隱含北歐與北亞的發展差異
哥薩克與克里米亞汗國騎兵交戰|Photo Credit: Józef Brandt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不妨從「比較地理」的角度來切入這問題,看看同樣處於高緯度,為什麼「北歐的發展可以如此讓人驚艷,而北亞的發展卻遠遠不如?」

總之,就地緣關係而言,歐洲人也知道羅斯人主要是在歐洲活動,但他們和韃靼人混了這麼久,其實也相當「韃靼化」了。只是,囿於大多歐洲人對韃靼的印象並不好,連帶連累了羅斯人在歐洲人的印象。

舉例來說,就連20世紀初、主張寬容的荷蘭裔美國歷史作家防龍(van Loon)都在自己的著作《人類的故事》中說「大家都知道韃靼人善於破壞,卻缺乏建設的政治才能。他們征服領土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財政收入、而為了以徵稅方式來擴大財務不得不允許舊政府組織的殘餘勢力繼續存在。」

也許就是這類的評語,讓蘇聯時代的俄國人之間出現了「韃靼之軛」的說法。至於這「韃靼之軛」要怎麼解釋,可能也和文化背景有關,但總之20世紀的蘇聯人或俄羅斯人大概也知道很多西方人覺得他們不夠歐洲。

shutterstock_145941998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韃靼牛肉

另一方面,現在在法國料理中,「韃靼」(tartar) 指的卻是生食的高級料理,這點倒是與一般東亞人印象中的「蒙古料理」或「土耳其料理」相差很大,可見「韃靼」這詞彙雖然很常見,但意義卻很多變。

某種程度,這種現象其實也跟歐亞草原上的語言狀況有關。雖然,語言學家勉強將歐亞大陸上草原語言兜在一起,稱其為阿爾泰系語言,但其實草原上的語言流通方式可能和農業地區大相徑庭,不可一概而論。

基本上,「阿爾泰語系」的概念是一種假設性的學說,沒有定論,但其主要的觀察是現在歐亞大陸北部許多通行的語言(包括蒙古語系、突厥語系、通古斯語系、甚至包括日語、韓語),都可能受到一種源自阿爾泰山的語言的影響,所以統稱為「阿爾泰語系」。

下圖是冒頓時代的匈奴帝國版圖,如果和所謂的阿爾泰語系的版圖相比對的話,可以發現阿爾泰語系的形成和傳開,大約可溯自匈奴帝國時期。

這意味著,就地理而言,阿爾泰語系最初的形成和傳佈於中亞的「草原遊牧民族」很有關係。而就歷史上來說,在匈奴帝國解體後,歐亞草原上出現的數個帝國體制也都與匈奴帝國的體制類似,可見匈奴帝國對草原民族就像漢帝國對華夏帝國或羅馬帝國對歐洲民族一般意義深遠。

只是,歐亞草原上的生活型態基本上是「逐水草而居」,夏天在寬闊的草原上放牧,冬天則到山麓過冬,所以,他們的語言發展模式應該也與定居民族大不相同,他們對於音韻和語法的感覺都很敏銳,很習慣將聽到的各種新詞彙混搭在一起,而且,很會活學活用,自創一格。(事實上,華夏民族所喜愛的唐詩能夠形成與蔚為風潮,這些活潑的草原民族絕對貢獻良多。)

至於哥薩克人和韃靼人的關係就複雜多了⋯⋯畢竟,這是兩個「定義不清」的族群啊。

不過,從地理上而言,哥薩克人的起源地應該可以算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南部的草原,所以,就語言上而言,他們講的語言應該可算是斯拉夫語系,而且,所謂的「烏克蘭語」和「俄羅斯語」的關係應該非常近,所以烏克蘭人要學俄語,應該就像荷蘭人要學英語一樣,it's a piece of cake (非常簡單的)。

shutterstock_176220233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哥薩克人

當然,因為有一段時間,烏克蘭西部地區是被波蘭-立陶宛公國所統治的,所以,哥薩克人也曾經積極反抗過波蘭人的農奴制,於是,有些(後來的)烏克蘭人就把當時反抗波蘭的哥薩克首領當作是烏克蘭國父。問題是,這位哥薩克首領後來也和克里米亞汗國的韃靼人結盟以取得馬匹與武器,而這些韃靼人不但是許多物品的貿易商,而且是重要的白奴供應商。

因此,如果我們追問,克里米亞汗國的白奴是從哪來時,答案就有點詭異了⋯⋯

因為克里米亞的白奴,除了戰俘之外,大該也有很多是從斯拉夫人聚集的鄉村偷抓來的。從這點看,斯拉夫人和克里米亞的韃靼人關係緊張,大概也是其來有自。

在這種情況下,(波蘭統治下的)哥薩克首領與克里米亞韃靼人的結盟,對當時(17世紀中葉)的斯拉夫人來說,恐怕真的是五味雜陳吧。

至於19世紀初期成長的果戈里又是怎麼看待這段烏克蘭的歷史呢?他的文化認同與政治意向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果戈里的《聖彼得堡故事集》、他後來的書信與他所處的時代中窺得一二。

  • 俄羅斯文豪果戈里與其文化背景(下):《聖彼得堡故事集》,隱含19世紀西方思潮發展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