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如何融入課程?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課程不該只是口號,更不是業績和數字,而是從教育功利化的根本思維開始改變,翻轉課程架構,讓學生體驗到議題的嚴重性,並了解自己也能有一番貢獻,喚起學生想要改變的行動。
很多教改團體、憂心教育的家長和老師的長期呼籲:
「我們的孩子接受太多填鴨式教學了!」
「不能只是學習學科,要讓孩子更有國際視野!」
從小學到高中,孩子被安排著上學科,卻很少被問到「為何要學習?」「學習與社會和世界有何關係?」上大學後,在各科系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安排下,學生依舊不知道為何要學習,因此就有聲浪疾呼,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融入課程的聲音。
到底什麼是SDGs?如圖一,這是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了17項核心目標,包含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和平正義等議題,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這17項永續目標幾乎包含人類生活在地球所有面向,有專家學者提出,若能讓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改變上述的問題,與學生面臨的環境和社會結合,學生就更能找到學習的目的了。

也因此教育部推出一些計畫,希望將SDGs融入強調生活應用的108課綱,近期的教育似乎也看到學校積極地將這些議題融入課程教學當中,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SDGs、USR、服務學習很類似?
究竟SDGs如何做?專家學者提出「從生活周遭開始做起」,觀察生活周遭有哪些相關議題,探究分析後、進行問題解決,但也有人質疑:「這樣SDGs不就跟服務學習以及大學社會責任很像嗎?」
服務學習起源於美國早期社區服務,之後將學校學習以及社區服務結合在一起;而「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起源於「企業社會責任」,指大學不該只著重在學術,應該帶領學生留意環境及生態,鼓勵學生從事公共服務,以善盡社會責任。
乍聽之下,SDGs、USR、及服務學習的確有些類似。若要說這幾項目標最大的差異,應該是格局的不同吧!服務學習是讓學生透過服務來進行反思,從而得到自己對於身為學生或大人的學習,而USR鎖定大學所在城市,讓學生的學習擴展到城鄉,解決社會問題,以盡到一所大學該對社會負起的責任。而SDGs的層面是推廣到探索世界問題,並試圖解決這些迫在眉梢的問題,訂出2030年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共同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永續。
SDGs融入課程的問題
聯合國在2015年的70年成立大會上發表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包括169項具體項目,這是根據196個國家代表及200個公民社會團體共同制定出來的,而台灣也在2018年,匯集兩年的專家學者及公民團體討論,制定了接地氣的18項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及143項具體目標,每年也會根據社會上的施行匯整出檢討報告。感覺台灣很能夠接軌國際。
我在大學教書,授課科目是教育領域相關的,舉凡統計課、論文課、通識課、科技課等。學期中的某一天,我收到學校行政單位要求我將自己的課程歸類到SDGs的目標,然而課程綱要在上學期就已經排定,要在執行課程的當下改變課綱又得上報教務處,當下我只好勾選一兩個看起來似乎比較符合的SDG4(良質教育)及SDG8(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不過,在填完這些目標後,我感到越來越心虛,因為我不知道訂好的課程內容該如何加入SDGs的內容。仔細研究之後漸漸察覺出台灣的教育問題,也了解到為何從教育著手讓孩子從小養成觀念,為何推動上總是困難重重。
SDGs在教育上推動有什麼困難?
我發現很多老師在討論社會企業、教育創新、地方創生的時候常舉劉安婷創立的「為台灣而教」當例子(Teaching for Taiwan,TFT),安婷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時,她花很多時間到柬埔寨、海地、非洲迦納這些發展中國家當志工,也曾在到巴黎和日內瓦這些發達城市實習,促使她最後想回台灣創立TFT。
美國的大學在推動服務學習或大學社會責任,會讓學生藉由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去反思,聆聽場域裡人們的聲音,能有更接地氣的觀點,例如要了解貧窮國家的生活,不是讓學生看影片、閱讀、或上課,而是讓學生親自到落後國家去服務,體驗當地的生活,看到當地的問題,這些學習會讓學生反思:「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忙?」
這種聆聽不同族群的聲音和接觸不同文化的生活及觀點,是美國非裔教育學家班克斯(J. A. Banks)所提出的課程改革模式中的第三階段(轉化模式),就是透過親自接觸不同族群來了解文化的差異。這與參加少數民族的慶典的第一階段(貢獻模式),或在既定課程結構中增添單一特定族群文化的第二階段(添加模式)是不一樣的(如下圖二)。

因為真正接觸特定族群,過著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聲音,才能觸發想要做出幫助或解決問題的社會行動,如同劉安婷採取行動,創立TFT以改變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這也是班克斯強調重視批判能力的第四階段(社會行動模式)。
然而,現階段台灣教育還無法跳脫考試及升學導向的國高中教育、還有無法跳脫功利導向的大學教育,因為課程架構無法進入轉型模式及社會行動模式,致使教育推動上發生困難。
SDGs強調的是解決社會和世界問題的永續願景,通常與利益導向和功利主張有某種程度的違背,所以就發生了如同我遇到的,將課程歸類到SDGs項目裡的績效導向的問題了。
如何破除教育功利化?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安東尼・克龍曼(Anthony. Kronman)在他的《教育的終結》書中從美國大學的歷史開始描述,美國的大學是在17世紀清教徒根據牛津和劍橋大學建立的,以哈佛大學為代表,最開始是研讀品格道德和古典文學的聖堂;然而歷經19世紀工業革命的影響,人才培養漸漸以技術為主;直到20世紀中,受到政治不正確的影響,大學放棄對人生意義的探討,科學取得巨大的威望和成就,以為功利導向就可以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