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黃金跟比特幣的價值從哪裡來?

黃金跟比特幣的價值從哪裡來?
Photo Credit:epSos .de@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在談論比特幣時喜歡拿它與黃金做比較,甚至將比特幣稱之為電子黃金。這是因為兩者都俱有稀有性,並無發行單位。而唯一最大的不同是,比特幣好攜帶傳輸,而黃金美觀漂亮。

英國新聞媒體BBC在2013年12月份的雜誌裡探討了黃金對人類有價值的原因。而從黃金本身俱有的特質中,我們可以發現比特幣與黃金俱有許多相似處。本篇會先以BBC原文從化學的角度來分析黃金俱有的特質,再與比特幣做比較,並在最後總結時探討兩者與法定貨幣之間的關係。

從化學角度來看,金是一個非常無趣的元素,因為它極少能跟其他元素產生化學作用。但在元素表裡,它卻是所有元素裡少數一直被人類當作交易的媒介之一。

BBC把元素表拿出來,先把常溫下是氣體或是液體的元素去掉,再把太容易起反應的鹼金屬拿掉,最後數量太多且難以分辨的土質元素也剔除。透明又相似度高的氣體跟各式各樣的液體都需要用容器裝。容易起反應的元素有可能會爆炸或產生放射性物質。數量多且難以分辨的元素無法讓人一眼辨識真偽。這些元素都無法作為一個有效的交易媒介。

Photo Credit:林勇智CC BY SA 2.5 via 維基百科

Photo Credit:林勇智CC BY SA 2.5 via 維基百科

於是剩下49個過渡金屬與主族金屬的元素,包括鐵、鋁、銅、鉛、銀。但其中許多也都有缺點。先拿左表的鈦跟鋯來說,相當的堅硬與耐用,但需用攝氏一千度的爐溫才能把這些元素從礦石中萃取出,而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這樣的科技與設備。鋁很難萃取又太柔軟。其它的金屬則不夠穩定,它們在潮濕中會生鏽或是在空氣中氧化,比如說鐵、鉛和銅,而且它們數量太多,垂手可得。

最後118個元素中,只剩下鉑系元素:鉑、鈀、銠、銥,鋨、釕和我們熟悉的金銀兩兄弟。

這八個元素很少會跟其他的元素起化學反應作用,也相當的稀有。而稀有性正是成為一個好貨幣的重要因素。但是除了金和銀之外,其他六個元素則太過稀有,同時,它們也非常地難萃取。以鉑來說,它的熔點是攝氏1768度。

現在只剩下金跟銀。兩個都很稀有但不算罕見。而兩個都有相似的熔點,所以很容易拿來鑄幣、元寶、或是珠寶首飾。但是白銀會玷污,它能與空氣中微乎其微的硫產生化學反應,所以相較之下,我們比較重視亮澄澄的黃金。那也正是黃金可貴的地方,因為它鮮少與其他元素產生反應。

所以這樣告訴了我們什麼貨幣該有的特質呢?

首先,它其實不需要任何內在價值、它必須是穩定的,可攜帶的,並無毒的。再來它需要一定的稀有性,你可能會對世界上存有的黃金總量感到驚訝。如果我們把世界上所有的黃金包括耳環、首飾、電腦處理器裡少量的黃金、古世紀的黃金雕像、結婚戒指融化一起,那總數量大概會是一個二十立方公尺的正方體。最後,亮閃閃的黃金很討喜,也是另外一個人們迷戀的主要原因。

那為何我們不再用黃金作交易工具的貨幣呢?

這是因為在1973年時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決定讓原本以黃金作為後盾的美金與其脫鉤。從那時候開始,所有主要貨幣都與黃金脫鉤。而它們繼續保有價值則因為當地發行單位立法公佈命它們為有效的法定貨幣,簡稱法幣。

Nixon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原本美金的印鈔量是取決於存在美國國庫裡的黃金。國庫裡有多少黃金,就印多少美金,但問題是黃金庫存是有限的。

而這裡也道出了一個重點。黃金的供給跟經濟的需求沒有任何關係。黃金的供給取決於剩下可開挖的數量。在十六世紀時,南美洲與大量金礦的發現讓黃金瞬間大幅度的貶值,導致物價大幅度的上漲,也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但在那之後,問題卻剛好相反:黃金變得來之不易。所以在1930經濟大蕭條時,許多國家紛紛脫離黃金本位(以黃金作為印鈔票的後盾)。與黃金脫鉤讓這些國家可以多印鈔票,增加發行貨幣的流通,以紓解經濟週轉不靈的窘境。

黃金的需求起伏相當大。在限量的供給下,市場供需很容易對它的價格造成劇烈的上下波動。從2001到2011這十年,我們看到黃金的價格從一盎司$260美元飆升到近$2000,然後又下挫到$1200左右。若從資產角度所需的穩定性來講,黃金顯然並不適合作為儲值工具,也更不用說去作為一個好的貨幣了。

雖然各國貨幣都紛紛與黃金脫鉤,但是黃金現貨市場的價格與貨幣的關系仍然很密切。黃金與貨幣的價值通常是成反比。我們可以從近幾年來最家喻戶曉的量化寬鬆的案例來一探究竟。

量化寬鬆是一種非傳統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透過購買有價証劵(例如:政府公債)來實現低利率,進而增加貨幣流通量。換句話說,低利率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民間企業的借貸寬鬆。量化寬鬆雖增加貨幣流通量,但並不涉及政府印鈔。

但當貨幣的供給增加時,通貨膨脹會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國際熱錢也因此會急著找尋相對保值的投資標的。而這些標的通常是不動產,原物料,或是貴金屬。

當強勢貨幣如美元歐元等在QE量化寬鬆的政策下貶值時,黃金等貴金屬的價格因為熱錢的湧入而呈漲勢。從下圖可發現,2008年初時由於QE的通膨效應(3.8%)導致黃金價格攀升。到了2009年時黃金的價格有下拉的現象。而當年美國的通膨是負的(-0.4%),呼應了貴金屬與貨幣成反比的現象。

Screenshot 2015-05-21 11.10.24

Screenshot 2015-05-20 10.58.41

許多人在談論比特幣時喜歡拿它與黃金做比較,甚至將比特幣稱之為電子黃金。這是因為兩者都俱有稀有性,並無發行單位。而唯一最大的不同是,比特幣好攜帶傳輸,而黃金美觀漂亮。世界上有極大部份的黃金是用於首飾,說明了黃金的價值有很大來自它的美觀而非其工業用途。下表針對比特幣與黃金的特質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