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展開疫後檢討:「專家還不敢說,我們已打完這場戰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去年8月以後,新加坡的抗疫逐步進入「與冠病共存」的新階段,這個階段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現在也許言之過早。過去半年多來,防疫限制措施不斷放鬆,今日幾乎已經恢復到疫前的常態,這個常態下的抗疫政策對將來也有參考價值。
文:祥子
編按:本文作者為新加坡人,文中的「我國」意旨「新加坡」,「疫後檢討」是針對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已開始就疫情暴發至去年8月的第一階段進行戰情檢討,正式名稱為事後檢討(after-action review,簡稱AAR),從初期的應對措施中找出做對和做錯的地方吸取經驗,以加強我國應對未來疫情危機的韌力。
有「第一階段」的檢討,以後也就有第二階段的檢討。
從去年8月以後,新加坡的抗疫逐步進入「與冠病共存」的新階段,這個階段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現在也許言之過早。
過去半年多來,防疫限制措施不斷放鬆,今日幾乎已經恢復到疫前的常態,這個常態下的抗疫政策對將來也有參考價值。
兩年多的疫情中,以綠、黃、橙、紅四個顏色標識疫情嚴重性的DORSCON警戒級別一直停留在橙色狀態,新加坡人似乎感到麻木,視而不見。

當初疫情從黃變橙時候,給社會人心帶來極大大衝擊力,普遍引起人們的恐慌,搶購物資的情況令人印象猶新。幸好政府不斷安撫人心,保證從廁所用紙到各類食品、蔬菜、水果的供應充足,搶購現像很快平息。
衛生部長王乙康說,「公眾不再那麼關注警戒級別」。這,不是壞事。
取得清零的那幾個月,橙色沒有降級為黃色,不少人還感到失望;後來病例暴增,警戒也沒有升級。
警戒級別不動如山,人們也多少能夠處變不驚,不再去超市搶購物資,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抗疫大後方的信心。
跨部門抗疫小組諸公頻繁地出現在電視上和網上,政治領導和專家團隊聯手抓疫情,沒有人質疑部長不是醫生或病毒專家,講的話缺乏分量。
部長、專家口徑一致顯示抗疫幕後有密切的溝通,沒有各說各話,這是公共溝通的成功之處,可圈可點。
警戒級別不再受人關注也等於說,這個警戒系統已是聊勝於無。這也應該是政府接下來要檢討的範圍。
在網路資訊時代,危機發生時,如何避免公眾驚慌失措是一大挑戰。
疫情中,網路上充斥著各路「專家」的高見,多少打擊了不少人對疫苗的信心,坊間人云亦云,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眾說紛紜也是一種常態。
抗疫小組面對種種輿論或批評能夠平靜以對,沒有過激的反應,表現出專業風範,起著安定人心的作用。
直到今天,不少人還對注射疫苗的長期副作用,抱著懷疑態度,這是我國必須繼續關注的課題。
另一方面,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透露,從去年1月至今年4月,約有5900名用戶要求退出合力追踪計劃,平均每月約370人。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合力追踪的應用已經完成時代使命,可以走入歷史了嗎?便攜器也變成紀念品了嗎?
急著跟合理追踪系統切斷關係的人,難道就這麼信心滿滿地以為我們已經告別疫情,或以為「與冠病共存」即表示追踪病史的做法已經過時,便攜器也可以隨便亂丟。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與病毒共存,因為病毒不停地適應環境,以各種動物和人類為宿主,一旦大傳染病疫情再起,追踪病例的傳染根源和發展就變得很關鍵。
今天,新加坡的抗疫模式在國際上受到關注,我國一開放門戶,就連死守門戶的香港、台灣也開始有反應,說要與病毒共存了。這意味著與病毒共存的世界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
專家還不敢說,我們已經打完這場戰役。
我們還處於備戰狀態,現在就得意忘形,自卸武裝,過去的努力等於白做了。
我們的手機上下載了許多用不著或是很少用到的應用程式,大多數都是擺著的,一個合力追踪應用難道就很礙眼,那些急著退出的人到底是基於什麼心理,令人費解。
(新加坡「合力追踪」便攜器)

延伸閱讀:
- 當新加坡將Covid-19視為「地方性流行病」:高疫苗覆蓋率、大規模檢測、輕症在家隔離
- COVID-19醫療三方案分流舒緩壓力,新加坡走過疫情高峰「與病毒共存」
- 《不平等的样貌》:新加坡公共资源的交付方式,是以工作和婚姻为中心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