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和本田合資打造高端電動車,預計2025年發售,可透過車內螢幕暢玩PS系列遊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索尼(Sony)執行長吉田憲一郎強調,PlayStation遊戲機定價高於競爭對手,鎖定的是「鐵粉」,未來打造電動車也會沿用這樣的概念。
索尼(Sony)和本田汽車(Honda Motor)合作研發電動車,預計今(2022)年將組建一家合資企業,並於2025年開始銷售電動車。索尼執行長指出,汽車將有更多定期付費模式,例如軟體下載和娛樂服務,而外界預期未來能透過車內螢幕暢玩索尼PS系列遊戲。
本田汽車和索尼共同研發電動車
全球電動車市場正持續擴張,預計在今年後,電動車和傳統燃油汽車的消漲會更加明顯。根據研調機構IHS Markit預估,2021年電動車銷量已經占整體車市17.9%,2022年則會成長到25.2%。
目前,電動車已經成為各國產業發展的重點,積極參與的廠商包含:特斯拉(Tesla)、豐田(Toyota)、日產(Nissan)、寶馬(BMW)和比亞迪(BYD)等。
除了傳統車商外,許多科技業者也跨足電動車製造,像是不斷傳出風聲的蘋果公司。不過相較於蘋果的保密,它的競爭對手索尼的對電動車的佈局則明朗許多。
資深投資人黃伯堃告訴《關鍵評論網》,目前可知索尼和本田各持有該合資企業50%的股權,本來預計今年會有正式的時程表,但受到地緣政治還有通貨膨脹紛擾,能否順利開始計畫時程還必須觀察。
日前索尼集團執行長吉田憲一郎(Kenichiro Yoshida)參觀了其夥伴本田汽車工廠時強調,索尼和本田將的合資企業,計畫在2025年開始銷售電動車。
他表示,汽車市場將轉向服務模式,客戶會為了軟體下載甚至是娛樂服務定期付費,例如特斯拉的高檔車載娛樂服務,每月收取10美元(新台幣290元左右)費用,還有所謂的「完全自動駕駛能力」(Full Self-Driving)功能每月至少收取99美元(約新台幣2900元)費用。
這意味著,傳統汽車業務正在改變,它與網路相連成為了一項科技產品。
PS遊戲可以直接在電動車上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吉田憲一郎將電動車業務和索尼PlayStation進行比擬,目前定價5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的PlayStation 5遊戲機外,還推出了名為PlayStation Plus(PS Plus)的訂閱產品,提供玩家更多遊戲服務。
5月23日推出PS Plus新服務一共分為基本、升級及高級會員3種等級,可以依據會員等級暢玩各代PS系列遊戲,目前已有4740萬訂戶(統計至昨日)。
吉田憲一郎強調,PlayStation遊戲機定價高於競爭對手,鎖定的是「鐵粉」,未來打造電動車也會沿用這樣的概念。他說:「我想打造各種功能,所以這將是一款價格相對較高的汽車。」
根據索尼和本田透露的消息,本田將會負責提供車輛開發以及製造的技術,還有售後服務管理經驗;索尼則是負責其他娛樂技術、影音、通訊等等開發與應用。
另外,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去年曾表示,本田汽車將在2040年全面轉向電動車,並宣布未來十年內向電動車及相關軟體技術投資將會逼近5兆日圓,並且在2030年內推出至少30款新車。
根據外媒《Tech Radar》報導指出,未來由本田和索尼出產的電動車很可能在車內體驗到PS遊戲。屆時會透過5G連結家中遊戲機,或透過雲端下載遊戲,因此民眾在充電或停車時,可以在中央顯示螢幕和後座的乘客顯示螢幕中一起玩遊戲。
報導稱,未來車體將搭載40項各類感測器,包括18顆CMOS影像感測器、超音波雷達,也會佈建了9個顯示器,包括:電子後視鏡、串流媒體後視鏡等,並支持觸控、手勢控制和物理旋鈕,達到更好的娛樂體驗。
黃伯堃說,目前電動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何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相當重要,除了一般的電動車自駕體驗外,做出特色化是搶到客戶的關鍵,而索尼將運用擅長的CMOS影像感測器打造不同的乘車功能預計能在特殊族群搶得商機。
至於,兩家公司的合資公司最終可能成為獨立企業,並將與汽車行業的更多業者開展合作,本田和索尼均對此不予置評。
延伸閱讀
- 中國電動車補貼2022年底將「落日」,特斯拉成為最大贏家
- 鴻海、裕隆兩大集團聯手打造電動車產業鏈:以「不做品牌」為原則,當客戶最強的後盾
- 歐洲去年電動車銷量首次超越柴油車,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年底完工,將進一步搶攻市佔
- 日本瞄準下一個黃金產業「電動車」:與台積電合作具有極大國家戰略意義,將左右未來20年的發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