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畢業有感:「校長致詞」是種必要之惡,所以我訂下五個盡量不落俗套的自我要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生們也可能會有種錯覺,以為校長就是每次都要拿麥克風、很愛講話、致詞又講超久的那個人,也許,他們真以為校長都很享受那種上台講話的感覺。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害怕上台的,肚子裡也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教育學生,所以每一場致詞,對我都是一次煎熬。
文:iamsisphe
6月初主持了我校長生涯中最後一場畢業典禮,其實前後也不過11場而已(包含代理校長也有一場)。典禮結束後,送完畢業生和家長會成員回到辦公室,我有瞬間完全腦袋空白,等腦子恢復運轉後,我忽然想到:「從此我再也不用準備『校長致詞』了」,簡直想跳起來歡呼萬歲。
校長到底是個「致詞工具人」,還是該說校長致詞是必要之惡呢?
大學或國外名校的畢業典禮常會邀請名人致詞演講,有些演講還因此成為經典,例如賈伯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不過中小學的畢業典禮用不了這種陣仗,而且典禮開場,還要提供各政治人物亮相說話的舞台。所以就變成了大家印象中那種很俗套、很制式化的畢業典禮,記憶中,總會有冗長無趣的校長及來賓致詞。可是,我們也是百般不願又無法離經叛道啊!
你們知道學校有多少活動需要校長致詞嗎?有邀長官、外賓及家長正式典禮如:校慶、畢業典禮、家長會長交接,又或者校長交接。
例行的則有:開學典禮、休業式及每週朝會。有些研習或活動的開場也需要校長致詞,還有,老師的婚禮上也可能邀請服務學校的校長致詞;甚至,校長應邀去參加其他學校的校慶、畢業典禮或其他機關團體的活動,都免不了被邀請上台做為來賓致詞。
這麼多、這麼多活動都要校長致詞!以致於大家都覺得重要活動開場的校長/主席致詞是必要流程或必須的禮數。如果不邀請校長致詞,會覺得典禮不夠正式或怕校長不高興,覺得不受尊重。
學生們也可能會有種錯覺,以為校長就是每次都要拿麥克風、很愛講話、致詞又講超久的那個人(現在的學生可能大人講話超過三句應該就算講超久了),也許,他們真以為校長都很享受那種上台講話的感覺。
我不知道別的校長是否真的很享受這種感覺?他們真的有那麼多大道理來啟發學生嗎?但是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害怕上台的,肚子裡也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教育學生,所以每一場致詞,對我都是一次煎熬。
我常常略過每週朝會的主席致詞,或乾脆請主任們擔任朝會主席。但除了朝會可以省略掉致詞,其他以學生為主的表演活動(如音樂發表、戲劇比賽)我可以用「學生為主體」當理由不上台致詞。
但是,就如標題所說,大家在活動安排上可能真的把校長當成「致詞工具人」了,就是理所當然要有這種擺設,而且工具人很好用,隨時call我們上台,我們都一定要反應迅速「出口成章」。
也或者,校長致詞是種「必要之惡」。之所以「必要」,是因為:
- 校長出席並致詞,才能顯得儀式活動的正當性。
- 校長出席並致詞,才會顯得學校重視這個活動。
- 校長如果不開場致詞或省略主席致詞這個流程,後面怎麼接來賓致詞呢?(為需要上台的政治人物著想)
「惡」在於:師生們對於校長致詞往往很無感、很無所謂,甚至還會有一些不滿或反彈。但是這個「過場」就像運算公式一樣,少了初始條件,後面的結果又無法觸發。
也可能是還沒有學校能做出一個顛覆傳統,沒有校長致詞的典禮範本通用各校,獲得認同,於是,年復一年,一場次接一場次,校長也不知道上台致詞了多少次。
我對「校長致詞」的五個自我要求
我覺得自己臉皮太薄,總擔心致詞不當會造成師生們太大的負擔,或被學生在背後嘲笑批評,所以我為自己的重要致詞訂下五個自我要求:
- 不要太長(太長學生會不耐煩,我也會記不住)
- 不要太老生常談(嗯…這個見仁見智)
- 不要太制式化(就是感謝東、感謝西,拍上級長官或政治人物馬屁花太久時間;但偶爾感謝還是要,畢竟拿人手短)
- 不要太訓話意味(可是老師當久了,愛訓話好像也是種職業病)
- 要有自己的風格(我也不知道我想走什麼風,但至少就是講自己想講的話)
為了符合這五個原則,努力想出一些盡量不落俗套的講稿內容,每一次的致詞,我的大腦應該會死掉無數細胞吧!
終於,這個月迎來我主持大型典禮最後一次的致詞,不過,我也沒有想準備什麼勁爆內容當告別演出。前幾天一直沒有致詞的靈感,但是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嚴重拖延症患者,通常有火燒屁股的急切性時,我就會不藥而癒的擠出些致詞內容。
果然,昨天不到五點我就起床開始想致詞內容,勉強打好了一肚子的草稿後,到學校看到搭建好的臨時舞台,還有大雨傾盆中帳篷下的攝影機,想到因為疫情,為了這個「分流辦理、虛實整合」的畢業典禮,我們因為場地和技術的限制繞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我臨時決定改變我的演講內容,就從我們籌畫這場畢業典禮遭遇的限制說起。
剛剛,我看了昨天的典禮直播計算我昨天致詞的時間,因為緊張有點忘詞拖了一點點,講了大約3分40秒,唉!如果很流暢不忘詞,扣除開場拉哩拉雜的稱呼問候,應該3分鐘能講完的。我盡力了,希望學生不會覺得校長太囉嗦。
主持最後一場畢業典禮的校長致詞:「擁有不受限的人生,開創自己無限的未來」
繼去年完全線上的畢業典禮後,今年我們又迎來新的嘗試、新的型態的畢業典禮:分流辦理、虛實整合。學務處的主任組長們真的吃盡苦頭,因為因應教育局的規定,我們規畫的內容一改再改。
在討論過程中,大家發現因為無法辦理大型實體畢業典禮,產生了很多的限制,所以我們就在考慮,是不是能夠簡化某些流程?還有哪些儀式可以省略或刪除?可是如果這個簡化、那個省略、其他又刪除,那我們的畢業典禮又剩下什麼呢?
今天校長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限制」不應該是我們放棄的理由。
我們學習的歷程中,一定常常會遇到很多限制,例如家裡沒書房,念書環境太小又太吵;天氣太熱,唸書不舒服;快考試了,可是我要準備考試、還想練習班際排球比賽、回家也想追劇、划手機或看小說,時間怎麼都不夠用;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別的同學可以去補習,我家沒錢讓我去補習…...
好多好多的限制,都好像在引誘你,算了,放棄吧!可是,真的可以放棄嗎?放棄了,你未來的限制可能就更多;或是,你就喪失遇見更美好未來的機會
同學應該都玩過遊戲,剛開始的關卡都很容易,一下子就前進十幾關;然後關卡愈來愈難,條件限制愈來愈多。你會想放棄嗎?你不會!你會想盡辦法,不斷嘗試錯誤,請教別人、上網找攻略、發揮各種想像和創意…...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