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專家會議拍板:5-11歲兒童疫苗接種間隔縮短為4週,醫事人員可接種第2次追加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專家指出,會中專家共同檢視2款兒童COVID-19疫苗上市後安全性資料,發現心肌炎發生率遠低於預期,不僅比青少年族群低,也比背景值還要低,認為遵照臨床試驗間隔4週應該沒有問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晚表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於今日下午召開,決議5-11歲兒童2劑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縮短為4-8周以上,另決議醫事人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後,接種第2次追加劑。
指揮中心說明,專家會議經評估國際間疫苗安全性監測結果、疫苗有效性研究結果及國內外疫情風險,參酌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如下:
考量國內正處於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階段,專家會議建議5-11歲兒童應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經參考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及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2劑間隔4-8週以上。
基於目前尚無兒童族群以不同廠牌COVID-19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之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專家會議建議兒童族群以同廠牌COVID-19疫苗完成2劑接種。惟特殊情形(如第1劑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指揮中心評估疫苗供應情形等)下,可以不同廠牌疫苗完成2劑接種。
《中央社》報導,一名與會專家透露,先前之所以將接種間隔訂為12週,主要是過去經驗發現,無論兒童或成人接種第2劑疫苗,副作用都比較高,擔心間隔太短恐增加兒童心肌炎風險。
專家指出,會中專家共同檢視2款兒童COVID-19疫苗上市後安全性資料,發現心肌炎發生率遠低於預期,不僅比青少年族群低,也比背景值還要低,認為遵照臨床試驗間隔4週應該沒有問題。
另外,為提升醫療工作者對於COVID-19之免疫保護力,專家會議建議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第一類醫事人員(包含醫事執登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事人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後,接種第二次追加劑。
專家會議建議,前述對象經評估自身風險後有意願接種,建議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
指揮中心指出,疫苗接種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目前各廠牌疫苗供應充足,後續將依專家建議,規劃相關接種作業。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疫情週報】6/4-6/10:調整住院/陪病/醫護人員免除篩檢條件、學齡前幼兒免費領取快篩,本週疫情重點一次看
- 英國研究Omicron長新冠比例為7.1%,北市14家醫院設「康復者特別門診」跨科整合治療
- 打寒顫並不是抽搐:五個家長常帶孩子衝急診,但誤解成重症的主訴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6-11 今日本土新增7萬9598例、死亡211例、「MIS-C」5例,15日起入境居檢天數放寬為「3+4」
- 2022-06-11 「清零」遇上「考生人數新高」——中國疫情下的高考
- 2022-06-10 衛福部專家會議拍板:5-11歲兒童疫苗接種間隔縮短為4週,醫事人員可接種第2次追加劑
- 2022-06-10 【疫情週報】6/4-6/10:調整住院/陪病/醫護人員免除篩檢條件、學齡前幼兒免費領取快篩,本週疫情重點一次看
- 2022-06-10 本土新增6萬8311例、死亡213例,出現第3例「MIS-C」確診幼童、生命跡象穩定仍在加護病房觀察
最新發展:
-
指揮中心:7月初進口45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可供6個月至5歲幼童90萬人施打 1年前
-
台灣兒童第2劑疫苗以同廠牌、間隔4至8週為原則,美國下周開打嬰幼兒疫苗 1年前
-
與美方同步,食藥署通過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疫苗EUA,力拼7月開打 1年前
-
美FDA專家一致建議5歲以下幼童接種疫苗,待CDC批准授權最快21日開打 1年前
-
美FDA評估輝瑞BNT、莫德納疫苗對5歲以下幼童安全有效,最快下週決議是否核准授權 1年前
-
今日本土新增4萬5081例、死亡109例:國內首次攔截BA.4、BA.5變異株,傳染力增加20-30% 1年前
-
今日本土新增5萬643例、死亡163例:陳時中確診,由陳宗彥暫代指揮官,防疫工作持續按規劃進行 1年前
-
今日本土新增7萬9598例、死亡211例、「MIS-C」5例,15日起入境居檢天數放寬為「3+4」 1年前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