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的真相》推薦文:猶如進入希臘神話萬神殿,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認識美國國父與開國思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人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得主高登.伍德代表作。認識美國國父的第一本書,了解美國政治運作的最棒起點。美國人為何這麼崇敬他們的國父?背後代表了什麼國家性格?走下神壇之後的國父,他們的真實人生面貌又是什麼?
文: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推薦文】國父是人不是神,人性才是美國底蘊
有參訪過美國參眾議院的朋友,應該都會被帶到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舉頭往上一看,屋頂的畫作中開國元勳華盛頓如同神祇一般的坐鎮中央,身旁圍繞了許多天使。這個其實就是美國建國之初,一般美國民眾對於華盛頓的想像,他是被神格化的。但想想那是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年的獨立戰爭年間,相當於中國清朝前期,在那個年代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君權神授的確是很常見的一種民間理解。
但華盛頓絕不是神,熟悉他的人就會知道,他的性格有不討喜的一面。華盛頓愛惜自己的羽毛到一種吹毛求疵甚至可以說「沽名釣譽」的地步,他只想當「政壇不沾鍋」。華盛頓真心認為人生而平等,也主動解放黑奴,但後世重建華盛頓骨骼的考古學家,卻發現他當年所戴的假牙中有一些是黑奴的牙齒。
如果連華盛頓這麼潔身自愛的人都可以發現瑕疵,更不用說其他開國元勳了。反對蓄奴的傑佛遜不但在他維州的蒙蒂塞洛豪宅養了六百個黑奴,已婚的傑佛遜還與小了他三十歲的黑人女僕海明斯有染,並生下後代。這個公案要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運用了DNA技術,才證實海明斯的後代有傑佛遜的血統。此外,從反對美國獨立一百八十度轉變為支持美國獨立,是富蘭克林機會主義的那一面,他生意做得很成功,比其他冥頑不靈的開國夥伴更能洞燭先機。
而漢彌爾頓擔任財政部長時與雷諾茲夫人有染,後來遭到雷諾茲先生索賠「遮羞費」。有趣的是,漢彌爾頓自願招出姦情,是因為他不能忍受外界指控他拿錢給雷諾茲先生乃涉嫌貪瀆。而有財務問題的開國元勳也不少,包括傑佛遜與漢彌爾頓。
此外,當美國知識分子的論述以民意為依歸蔚為風潮,程度上甚至開始民粹化,但仍帶著菁英姿態的開國元勳大有人在,這些人最後甚至抑鬱而終。例如孺慕英國的亞當斯提出了「平衡式憲法」,只是要讓民眾有限度的分享君主的治權,並非讓人民做頭家為出發點。因此,晚年的亞當斯相當感嘆,認為自己奉獻一輩子的美國到頭來竟是「敵國」。
此外,麥迪遜認為應該以司法來處理派系鬥爭的構想,也被當時的知識界認為是相當怪異的方式。而出身卑微但文采過人的潘恩,雖然以筆為自己在美國寫下一片天,但也因為被指控為無神論者而遭到詆毀,最後悲憤死去。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稱這些開國元勳為「國父們」,美國國父不會只有一人,包括了數任總統:第一任華盛頓、第二任亞當斯、第三任傑佛遜與第四任麥迪遜。還有擔任財政部長使美國現代化的漢彌爾頓。廣義上還要加上獨立戰爭中協調美英的富蘭克林、為殖民地加注啟蒙思想的潘恩,以及《聯邦黨人論文集》作者之一的約翰.傑伊。這群人的想法成為基石,建構了美國的具體內涵。
但這是一群充滿七情六欲、不乏缺點的聖人,也正是因為他們在各方面的人性侷限,才能激盪出「有血氣」與「接地氣」的建國方略,這套方略落實為美國憲法,並且歷經了兩百四十多年的淬鍊,即使經歷過南北內戰這樣的國土分裂,也能屹立不搖。
這本書相當有意思,對於美國政治懂得多的人,可以理解建國之初的憲政為何在特定方向上發展;而美國政治的初學者,則可以從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中來認識這些國父。
此外,政治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讀這本書的觀點也會不同,前者從國父們的不同主張看出美國憲政的辯論、設計與演變,屬於架構層面;後者則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很細節但具體的史料,從微觀層次了解國父間的恩恩怨怨與不同論述的競逐過程。
這本書提供了關於美國政治的許多啟示,包括:
- 美國人對「階級」的看法;
- 建國之初從「邦聯」(confederation)到「聯邦」(federalism)的歷程;
- 亞當斯與漢彌爾頓的聯邦黨 vs. 傑佛遜的共和黨的主張與差異;
- 民粹主義源於共和黨思想的可能;
- 新聞自由較接近共和黨人而非聯邦黨人的主張;
- 行政/立法分權與兩院制在不同國父間的設想;
- 聯邦黨人第十號與第五十一號論文的淵源與邏輯;
- 國父們對於黑奴問題的主張與偽善;
- 從麥迪遜對於司法權的偏好發展出後來的「司法審查制」;
- 美國現代化的真正推手其實是財政部長漢彌爾頓等。
信手拈來就有多面向與多層次的美政議題值得玩味。
如果讀者細心的閱讀本書有關於國父們連結聯邦黨 vs. 共和黨的那個部分,則可以很完整的看到從一七七五年一直到一八一七年(麥迪遜卸任總統時)間的政黨政治雛形。
一七八七年的費城會議乃為了制定一部更能保障十三個邦聯屬國安全與稅收的憲法而召開,讓美國從類似「歐盟」的鬆散邦聯走向統一的聯邦。華盛頓、麥迪遜、漢彌爾頓、富蘭克林皆有出席這場會議。但當時出使法國的傑佛遜與出使英國的亞當斯則缺席,不過兩人對於這場制憲會議均表達祝福。沒參加的是「另一群」開國元勳,他們是反對制定聯邦憲法的派翠克.亨利與塞繆爾.亞當斯等,這群人希望維持鬆散的邦聯制,最後阻擋未果,後世也鮮少討論他們。
即使都支持聯邦制,漢彌爾頓與亞當斯是強烈的大政府主義者,形成了聯邦黨,而另一邊的傑佛遜則是小政府主義者,形成了共和黨。共和黨不認為歐洲的紳士貴族有什麼了不起,新大陸的美國人應該要以平民身分為榮;但聯邦黨人則鼓勵美國平民都從基層開始培養品德,最後也能爬上菁英的階層。
於此背景之下,共和黨喜歡煽動民眾攻擊菁英,也喜歡辦報大鳴大放,但聯邦黨人對於報紙的誹謗則無法忍受,甚至制定煽動法起訴政敵。聯邦黨人傾向聯邦政府擴權,而共和黨人則保障州權,但州權又滋生蓄奴惡習,這些分野背後的小故事,在書中都栩栩如生地展現。總之,閱讀《國父的真相》猶如進入希臘神話中的萬神殿,讓我們能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認識美國國父與開國思想。
相關書摘 ►《國父的真相》:正如亞當斯後來挖苦地說,華盛頓其實是「有史以來最會扮演總統的人」
書籍介紹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