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父的真相》推薦文:猶如進入希臘神話萬神殿,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認識美國國父與開國思想

《國父的真相》推薦文:猶如進入希臘神話萬神殿,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認識美國國父與開國思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人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得主高登.伍德代表作。認識美國國父的第一本書,了解美國政治運作的最棒起點。美國人為何這麼崇敬他們的國父?背後代表了什麼國家性格?走下神壇之後的國父,他們的真實人生面貌又是什麼?

文: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推薦文】國父是人不是神,人性才是美國底蘊

有參訪過美國參眾議院的朋友,應該都會被帶到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舉頭往上一看,屋頂的畫作中開國元勳華盛頓如同神祇一般的坐鎮中央,身旁圍繞了許多天使。這個其實就是美國建國之初,一般美國民眾對於華盛頓的想像,他是被神格化的。但想想那是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年的獨立戰爭年間,相當於中國清朝前期,在那個年代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君權神授的確是很常見的一種民間理解。

但華盛頓絕不是神,熟悉他的人就會知道,他的性格有不討喜的一面。華盛頓愛惜自己的羽毛到一種吹毛求疵甚至可以說「沽名釣譽」的地步,他只想當「政壇不沾鍋」。華盛頓真心認為人生而平等,也主動解放黑奴,但後世重建華盛頓骨骼的考古學家,卻發現他當年所戴的假牙中有一些是黑奴的牙齒。

如果連華盛頓這麼潔身自愛的人都可以發現瑕疵,更不用說其他開國元勳了。反對蓄奴的傑佛遜不但在他維州的蒙蒂塞洛豪宅養了六百個黑奴,已婚的傑佛遜還與小了他三十歲的黑人女僕海明斯有染,並生下後代。這個公案要一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運用了DNA技術,才證實海明斯的後代有傑佛遜的血統。此外,從反對美國獨立一百八十度轉變為支持美國獨立,是富蘭克林機會主義的那一面,他生意做得很成功,比其他冥頑不靈的開國夥伴更能洞燭先機。

而漢彌爾頓擔任財政部長時與雷諾茲夫人有染,後來遭到雷諾茲先生索賠「遮羞費」。有趣的是,漢彌爾頓自願招出姦情,是因為他不能忍受外界指控他拿錢給雷諾茲先生乃涉嫌貪瀆。而有財務問題的開國元勳也不少,包括傑佛遜與漢彌爾頓。

此外,當美國知識分子的論述以民意為依歸蔚為風潮,程度上甚至開始民粹化,但仍帶著菁英姿態的開國元勳大有人在,這些人最後甚至抑鬱而終。例如孺慕英國的亞當斯提出了「平衡式憲法」,只是要讓民眾有限度的分享君主的治權,並非讓人民做頭家為出發點。因此,晚年的亞當斯相當感嘆,認為自己奉獻一輩子的美國到頭來竟是「敵國」。

此外,麥迪遜認為應該以司法來處理派系鬥爭的構想,也被當時的知識界認為是相當怪異的方式。而出身卑微但文采過人的潘恩,雖然以筆為自己在美國寫下一片天,但也因為被指控為無神論者而遭到詆毀,最後悲憤死去。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稱這些開國元勳為「國父們」,美國國父不會只有一人,包括了數任總統:第一任華盛頓、第二任亞當斯、第三任傑佛遜與第四任麥迪遜。還有擔任財政部長使美國現代化的漢彌爾頓。廣義上還要加上獨立戰爭中協調美英的富蘭克林、為殖民地加注啟蒙思想的潘恩,以及《聯邦黨人論文集》作者之一的約翰.傑伊。這群人的想法成為基石,建構了美國的具體內涵。

但這是一群充滿七情六欲、不乏缺點的聖人,也正是因為他們在各方面的人性侷限,才能激盪出「有血氣」與「接地氣」的建國方略,這套方略落實為美國憲法,並且歷經了兩百四十多年的淬鍊,即使經歷過南北內戰這樣的國土分裂,也能屹立不搖。

這本書相當有意思,對於美國政治懂得多的人,可以理解建國之初的憲政為何在特定方向上發展;而美國政治的初學者,則可以從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中來認識這些國父。

此外,政治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讀這本書的觀點也會不同,前者從國父們的不同主張看出美國憲政的辯論、設計與演變,屬於架構層面;後者則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很細節但具體的史料,從微觀層次了解國父間的恩恩怨怨與不同論述的競逐過程。

這本書提供了關於美國政治的許多啟示,包括:

  1. 美國人對「階級」的看法;
  2. 建國之初從「邦聯」(confederation)到「聯邦」(federalism)的歷程;
  3. 亞當斯與漢彌爾頓的聯邦黨 vs. 傑佛遜的共和黨的主張與差異;
  4. 民粹主義源於共和黨思想的可能;
  5. 新聞自由較接近共和黨人而非聯邦黨人的主張;
  6. 行政/立法分權與兩院制在不同國父間的設想;
  7. 聯邦黨人第十號與第五十一號論文的淵源與邏輯;
  8. 國父們對於黑奴問題的主張與偽善;
  9. 從麥迪遜對於司法權的偏好發展出後來的「司法審查制」;
  10. 美國現代化的真正推手其實是財政部長漢彌爾頓等。

信手拈來就有多面向與多層次的美政議題值得玩味。

如果讀者細心的閱讀本書有關於國父們連結聯邦黨 vs. 共和黨的那個部分,則可以很完整的看到從一七七五年一直到一八一七年(麥迪遜卸任總統時)間的政黨政治雛形。

一七八七年的費城會議乃為了制定一部更能保障十三個邦聯屬國安全與稅收的憲法而召開,讓美國從類似「歐盟」的鬆散邦聯走向統一的聯邦。華盛頓、麥迪遜、漢彌爾頓、富蘭克林皆有出席這場會議。但當時出使法國的傑佛遜與出使英國的亞當斯則缺席,不過兩人對於這場制憲會議均表達祝福。沒參加的是「另一群」開國元勳,他們是反對制定聯邦憲法的派翠克.亨利與塞繆爾.亞當斯等,這群人希望維持鬆散的邦聯制,最後阻擋未果,後世也鮮少討論他們。

即使都支持聯邦制,漢彌爾頓與亞當斯是強烈的大政府主義者,形成了聯邦黨,而另一邊的傑佛遜則是小政府主義者,形成了共和黨。共和黨不認為歐洲的紳士貴族有什麼了不起,新大陸的美國人應該要以平民身分為榮;但聯邦黨人則鼓勵美國平民都從基層開始培養品德,最後也能爬上菁英的階層。

於此背景之下,共和黨喜歡煽動民眾攻擊菁英,也喜歡辦報大鳴大放,但聯邦黨人對於報紙的誹謗則無法忍受,甚至制定煽動法起訴政敵。聯邦黨人傾向聯邦政府擴權,而共和黨人則保障州權,但州權又滋生蓄奴惡習,這些分野背後的小故事,在書中都栩栩如生地展現。總之,閱讀《國父的真相》猶如進入希臘神話中的萬神殿,讓我們能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認識美國國父與開國思想。

相關書摘 ►《國父的真相》:正如亞當斯後來挖苦地說,華盛頓其實是「有史以來最會扮演總統的人」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