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父的真相》:正如亞當斯後來挖苦地說,華盛頓其實是「有史以來最會扮演總統的人」

《國父的真相》:正如亞當斯後來挖苦地說,華盛頓其實是「有史以來最會扮演總統的人」
Photo Credit: Gilbert Stuart@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父走下神壇之後,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有時代的侷限,但這不妨礙他們的偉大。本書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看到開國元勳真實的一面,洗盡他們被過分神化或過分詆毀的地方,了解他們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有偉大。

文:高登.伍德(Gordon S. Wood)

結合共和制與君主制的大型實驗

要求華盛頓出任總統的壓力太大,終於使他讓步。他順理成章地拿到所有選舉人票,是美國史上唯一享有如此殊榮的總統。身為首任總統,他面對的環境是其他總統未遇過的,而全國也唯有他有辦法面對。美國人是在君主制度中茁壯的,從未經驗過一個不是國王的元首。華盛頓一方面必須滿足人民對父權領導的深刻渴望,一方面又要塑造由選舉產生的共和國總統典範。

一七八七年憲法所選出的元首,在美國史上並無前例,華盛頓沒有先例可供仿效。他不僅要證明和充實這個新的總統職務,還要團結全國,向全世界證明美國這個自治政府的偉大實驗是可行的。他在一個還在戰爭中的革命世界做到這些,沒有犧牲掉國家的共和制度,成就令人驚嘆,這是其他不論多偉大的總統都不能及的。

在一七八九年時,許多美國領導人認為一七八○年代的各州民主已太過氾濫,民主需要被約制,但又不能傷害共和主義原則。而這正是創立新憲法的背後原因之一。所有聯邦黨人(支持新憲法的人自稱)都認為民主需要被約制,新政府需要更大的權力。而在十八世紀的英美政治理論中,權力就意味著王權。根據十八世紀混合式或平衡式政府(balanced government)的傳統憲政概念,過多的民主就需要用王權來加以制衡。

但在一七八九年,聯邦黨人很清楚他們不能公開倡議政府中需要更多的王權。然而許多人私下都同意班傑明.洛希的看法,亦即新政府必須「結合王權的活力和貴族的穩定力量,來統合共和國中的各種自由。」

就連麥迪遜這麼堅持共和主義的人都認為,新的聯邦政府應該扮演英王在英帝國中那種超越政治的中立角色。

而其他聯邦黨人,例如漢彌爾頓,對革命後的民主過頭更感失望,希望在政體中加入更多的王權。事實上,雖然漢彌爾頓與許多知名聯邦黨人在一七九○年代都支持新憲法,但他們想建立一個更中央集權的財政軍事國家,最終能與歐洲那些強大君主制國家抗衡。但他們也很清楚,不論要怎樣把王權帶進美國,都必須將其置於共和制度中。正如有人所說,聯邦黨人真正想要的是另一個奧古斯都時代,只是他們從來不明言。

奧古斯都正是想把君主制帶進羅馬帝國,但同時又對共和制口頭敷衍。

如果要把王權帶進新政府,那麼權力的中心就是總統。正是因為這一點,總統這個職位才讓許多美國人深感疑慮。首席執政官(chief excutive)向來是傳統專制政體的源頭,而正如富蘭克林所指出,這種職位在美國自然會往君主制度傾斜。

美國人雖已習慣有議會,卻未有過一位獨立的總統。一位單一而強大的全國行政首長,會讓他們不由想起他們剛剛拋棄掉的國王。當詹姆斯.威爾遜在費城制憲大會提案說,行政權「應由單一個人組成」時,當場引起一陣不安的沉默。代表們都很清楚這個職位意味著什麼。約翰.拉特利奇(John Rutledge)抱怨說:「人民會認為我們太過傾向君主制。」埃德蒙.蘭道夫(Edmund Randolph)也警告說,創造出總統職位,「乃是向君主制的一大邁進」。

但制憲大會之所以無視這些警告,創造出一個這麼強大、這麼像國王的首席執政官一職,只因為大家都認為第一任總統必然會是華盛頓。

確實,在一七八九年那個時候,華盛頓是唯一夠莊重、夠有耐性、夠自制、夠有共和美名,足以擔當這個未曾試驗過、但可能大權在握的總統職務的人。有很多人,包括傑佛遜在內,都期待華盛頓能終身擔任總統,做一個由選舉產生的君王。

確實,如果我們不曉得當時的人是真的覺得美國有可能轉變為君主制,我們就不能理解一七九○年代發生的事。共和制度是未經試驗的新事物。當時全世界幾乎都實行君主制度,大部分人也習慣君主制度,而歷史也證明,大多數共和政體都會轉變成君主政體。

如同四階段社會發展理論所說,社會的自然演進似乎是從簡單的農業共和國發展到複雜的商業君主國(古羅馬的歷史是最明顯的例子)。威廉.肖特(William Short)當時人在法國,他看到新憲法時並沒有特別害怕行政部門的權力。但他認為,「十八世紀的總統」將「在十九世紀被移植成國王」。維吉尼亞的喬治.梅森(George Mason)也認為,新政府註定會變成「選舉產生的君主制」。南卡羅萊納的羅林斯.朗茲(RawlinsLowndes)則認為,新政府和英國的體制很像,大家都預期「我們會從共和制轉為君主制」。

更令人混亂的是,就連副總統亞當斯都極為坦白,不顧政治正確的公開宣稱,美國是「君主共和制」或「共和君主制」。

華盛頓一開始的行為確實有君主的調調。例如,他在一七八九年春從維農山莊起程到首都紐約,整個過程就像國王出巡。一路上盡是禮砲和各種精心策劃的歡迎儀式。

凡他所到之處,眾人皆高呼「華盛頓萬歲」。耶魯大學學生還舉辦辯論,辯論由選舉產生的國王是否優於世襲君主,君主制的呼聲甚囂塵上。「你現在就是國王,只是名稱不同」,詹姆斯.麥克亨利(James McHenry)在一七八九年三月對華盛頓說,祝願總統「能長久而快樂地統治我們」。

有些人乾脆把華盛頓的就職儀式稱為「加冕」,這一點都不奇怪。由於太多人都認為,華盛頓會變成由選舉產生的君主,所以有些人對他沒有子嗣這件事還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