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教會槍擊案凸顯身分認同議題,省籍矛盾心結在美引爆,震驚年輕一輩僑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年68歲的周文偉和這間教會的67歲牧師張宣信(Billy Chang)生命猶如平行線,張宣信回想當天與周文偉對峙:「這個槍手和我、我們這一代,不幸出生在兩個族群身不由己、沒辦法好好相處的政治年代。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原罪。」
(中央社)5月間闖入加州教會掃射的台灣移民周文偉滿腔憤恨,而這些恨,得從他在台灣的性格養成時期談起。
《紐約時報》報導,現年68歲的周文偉和這間教會的67歲牧師張宣信(Billy Chang)生命猶如平行線,雖都出生在1950年代初期的台灣,戒嚴時期在相隔僅數公里的地方成長,後來也都來到美國生活,但這數十年來,他們對台灣懷抱的記憶卻截然不同,對台灣的觀點也是天差地遠。
周文偉是隨國民黨遷台的退役官兵之子,雖然在台灣出生,但和父母一樣,都是忠於祖國的「大陸人」,把台灣視為中國永遠的一部分;張宣信則是本省人,在家講台語,認為台灣擁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和中國不一樣。
今(2022)年5月,這兩個人的生命,在南加州一個安靜的退休社區發生了對撞。當局說,周文偉帶著2支槍、4枚汽油彈和對台灣人根深蒂固的憤怒,在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Irvine Taiwanese Presbyterian Church)內開火。
美國近幾週傳出多宗大規模槍擊事件,但這起發生在加州拉古納伍茲(Laguna Woods)的案件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它就像是美國悲劇的變奏曲,讓人看到,即便是遠處的衝突、甚至是遠處的過去的衝突,也會出現在美國的槍枝文化之中。
這間位於南加州的教堂5月15日辦午餐會替張牧師洗塵時,周文偉開槍打死試圖阻止他行凶的52歲醫生鄭達志,張牧師隨後向周文偉扔了一把椅子,讓其他人得以制服周文偉。5名年齡從66到92歲不等的會眾受傷。


如同多年來世界各地移民社區發生的緊張事件,周文偉一案在台灣僑社引發熱烈討論,凸顯年輕一代儘管已跳脫對立,有些裂痕卻仍凍結在時間之中。
播客「台灣之心」(Hearts in Taiwan)北加州聯合主持人、42歲的安妮.王(Annie Wang,譯音)說:「我們該怎麼讓這些認同觀點和解?」她說,她的父母多年來避談與台獨有關的對立,「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隱晦,但我覺得以後不會這樣了,因為有個人為此去殺了人」。
在美國反亞裔襲擊事件不斷攀升之際,周文偉一案讓人更擔心安全,也讓取得槍枝和心理健康服務的論辯再起。認識周文偉的人說,他這些年來面對被驅逐、妻子垂死和經濟困難等困境,始終鬱悶、絕望。
強烈的台灣認同
1960年代在台灣中部農村長大的張宣信,總能在教堂裡找到家的感覺。在台灣時,他的父親是長老教會牧師,會眾多是台灣當地農民,常會把剛收成的青菜和稻子拿來給張牧師一家。
但出了社區,張宣信的待遇就沒那麼好了。他是本省人,他的同學中有些來自外省人家庭,享有他沒有的好處。
在蔣介石國民黨專制統治下,外省人家庭在公務員工作和政府職位方面享有優勢,學校用國語教學並宣傳中國人的認同,閩南語則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40多年來,數以萬計反對政府政策的人被捕。
張宣信說,1980年代他在神學院經歷了「遲來的政治覺醒」,大量閱讀討論政治鎮壓與推動台灣認同的禁書,還參加了呼籲言論自由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那最終促成了199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的萌芽。
1991年,張宣信隨父母與兄弟姐妹移居美國,1999年加入爾灣長老教會前,他在加州卡馬里奧(Camarillo)主持一個小教會。
包括本省人和外省人在內,來自台灣的移民加入了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華語移民浪潮。大體來說,本省人和外省人在移民國和平共處,故鄉的政治緊張鮮少浮出檯面。
在美國,台灣長老會教會是年長會眾的社交中心,教堂市集上,阿嬤和阿姨們包著粽子,做著蚵仔煎等台灣小吃。
父母也是拉古納伍茲教會成員的51歲加州約巴林達(Yorba Linda)市議員黃瑞雅(Peggy Huang)說:「我記憶中的教會,就是對你的文化的讚頌和懷念。」
教會表面上雖沒有政治立場,但瀰漫著對獨立台灣人身分的信仰。
與一些以普通話或英語提供服務的台灣人教會不同,美國多數台灣長老教會堅持用台灣話宣教,張宣信說,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普通話是「壓迫者的語言」。除了關於對抗失智症等主題的講座外,拉古納伍茲教堂還籌辦了關於228事件的講座。
張宣信說,他的會眾與拉古納伍茲的外省人互動不多,外省人大多參加普通話教會。他說:「稱我們為支持獨立的教會可能言過其實,但我們不否認我們愛台灣。」

對故土的愛
相較之下,周文偉在中產階級生活中長大,和4個兄弟姐妹住在台中一棟兩層樓透天厝中,因為父親是國民黨軍人,家人享有優惠待遇,而他也畢業於頂尖高中。
但數十年後,周文偉告訴朋友,他曾被台灣人家庭的小孩欺負和毆打。
周文偉的親友試圖弄清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事件真相,但熟悉他政治傾向的人並不那麼驚訝。周先生在拉斯維加斯的朋友詹姆斯.蔡(James Tsai,譯音)說:「當然,我們為受害者難過,但他這樣做是有原因的。」詹姆斯.蔡指的是周文偉童年時期被欺負以致心有怨恨。
與他這一代許多外省人一樣,即使在1980年移居美國,周文偉仍將中國視為失落的故鄉。
周文偉在1994年出版的調酒學著作序言中,稱毛澤東和鄧小平是讓中國繁榮的「偉大領袖」。他對近幾十年來台灣出現的台灣認同不滿,在2018年書中稱本省人是「被毒害」的叛亂分子,支持台獨的觀點是背叛中國老祖宗。
歷史的漣漪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