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週的國際羽球賽事掀起印尼「國球熱」,也為雅加達迎來新冠疫情後最熱鬧的景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人對羽球的熱愛不僅只對於印尼球員,許多球迷對於他國球員都如數家珍。記得第一次從印尼同事口中聽到他們提到戴資穎、周天成、王齊麟、李洋等選手的名字,發音之標準甚至幾度讓我有他們的母語為中文的錯覺。
這兩週羽球國際賽事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熱鬧登場,包括6月7日至6月12日的「印尼羽球大師賽」與緊接而至6月14日至6月19日的「印尼羽球公開賽」。所有賽事的票早已秒殺一空,兩週前當幾位同事不約而同地提出休假申請,為得是已搶到票要看球賽,方才驚覺自己已慢了好幾拍,甚為懊惱。
「印尼羽球大師賽」(Indonesia Masters)是從2010年開始每年在印尼舉辦,屬於世界羽球聯盟(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BWF)「超級500」賽事,總獎金為36萬美金,2021年則為「超級750」賽事,於峇厘島舉辦,總獎金為60萬美金。而「印尼羽球公開賽」(Indonesia Open)則是從1982年由印尼羽球協會開始籌辦一年一度的羽球盛事,2018年起已成為世界羽球聯盟「超級1000」三大賽事之一(英國羽球公開賽、印尼羽球公開賽、與中國羽球公開賽),今年的總獎金為120萬美金。印尼羽球公開賽至今只有2020年原本預計於11月舉辦的賽事因新冠疫情嚴重而停辦,2021年隨即復辦。
在印尼最受歡迎的運動莫過於足球與羽球。足球賽事季節,球迷進場出場及在場中的熱情高歌歡呼,常讓大街小巷感受到好似嘉年華會的熱鬧。足球雖深受歡迎,可惜的是印尼足球在國際賽事表現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根據世界足聯(FIFA)資料顯示,目前男足世界排名印尼位居第159名(台灣為第157名、新加坡第158名)。

反觀羽球選手在國際賽事屢創佳績,為國家與人民帶來的優越感與榮譽感更為強烈。有球迷熱情支持,在眾多關注下,球員也更積極,如此善的循環,讓羽球儼然成為印尼國球。2018年亞運期間,我曾幸運搶得兩場羽球賽的票,當時對於場內喊聲震天、節奏強烈的「In-Do-Ne-Sia」(Indonesia印尼國號)加油口號印象深刻,如非身臨其境,實難想像平時多數看起來「與世無爭」的印尼人民,看羽球賽時竟會如此慷慨激昂,務求團結必勝。
印尼人對羽球的熱愛不僅只對於印尼球員,許多球迷對於他國球員都如數家珍。記得第一次從印尼同事口中聽到他們提到戴資穎、周天成、王齊麟、李洋等選手的名字,發音之標準甚至幾度讓我有他們的母語為中文的錯覺。只看照片也能清楚叫出日、韓、泰、馬、印度、丹麥等國名將的名字,讓通常只關注有台灣選手賽事的我不禁汗顏。
現在接連兩週在雅加達的國際賽事,讓比賽場地周遭的飯店、購物商場、餐廳幾乎天天爆滿,球迷們從印尼各地蜂擁而至,為這些商家帶來新冠疫情以來最熱鬧的景象。印尼於5月中宣布開放國門,只要有接種疫苗證明,無需快篩、無需PCR即可入境,入境後也毋須隔離,在戶外也已無需強制戴口罩。經歷了兩年多的關閉與黑暗,印尼藉著這場國際賽事,終於迎來久違的活絡與歡樂氣氛,許多球迷在賽場周遭追逐著各國的球員,要求合照簽名隨處可見,感覺像一場超大型的國際粉絲見面會。

而本週二(14日)開始進行的印尼羽球公開賽,票價約為一個當地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的四分之一(新台幣2500元至3000元)。以印尼人均生產所得(GDP per capital) 為美金4691元(根據2022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相較於台灣人均生產所得約為美金3萬5000美元(根據2022年主計處資料),可大略感受此票價在當地並非親民價格,卻仍能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人民對羽球賽事的熱愛不言可喻。
疫情前可看出台灣政府在國際間力推台灣觀光,撒幣在美國紐約地鐵做觀光行銷,或是大手筆在國際頻道買時段做廣告,或許都有其成效。但試想與台灣為近鄰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有著對羽球共同的熱愛,如若台灣能舉辦更有吸引力的國際羽球賽事(目前已有「台北羽球公開賽」,屬於超級300賽),或許能藉著近鄰對羽球的熱愛,進而向之推展台灣的觀光。藉著各國選手的到來,讓各地球迷也能隨之關注,甚至來趟觀賽兼觀光之旅。
國際關注的賽事定有許多以全球發展為目標的廠商願意贊助,相較之下,政府或可將行銷經費效用再極大化。國際球迷帶來吃喝住行的商機也不失為活絡經濟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們的選手若能在自己主場出戰,想必也是鬥志最高昂的。台灣政府在疫情趨緩準備開國門、冀求國際觀光客蒞臨之際,或許能思考這樣一舉數得的方向?都說「遠親不如近鄰」,與其將廣告經費用在亂槍打鳥的歐美市場,倒不如把目標實在明確的訂定以近鄰為首,經濟效益或許來得更快更大。

國際賽事總是最動人的。看著來自各國的球員們在場外輕鬆愉快的互動,球員與球迷間彼此帶來的正向氣氛,總能讓人忘卻這世上還有諸多紛爭、戰爭,以及許多殘忍。多麼期盼人類的競爭就僅止於運動場上的比試。比試後,能如印尼羽協幫奧運女雙金牌得主波利(Greysia Polii)11日舉辦的退休儀式上,各國好手齊聚一堂那般,表達對彼此的尊敬,為彼此祝福。人類啊,加油!
(在印尼傳奇羽球選手波利退休儀式上,邀請了台灣羽球好手戴資穎、王齊麟,與印尼名將Hendra Setiawan、Jonatan Christie、Anthony Ginting進行一場3對3羽球賽)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