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重貶創20年新低,加速日企被併購、私有化趨勢,重塑亞洲產業供應鏈

日圓重貶創20年新低,加速日企被併購、私有化趨勢,重塑亞洲產業供應鏈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史總是重複的,對照1980年代,受惠於日圓升值,日本人開始在美國、歐洲進行大量投資,除了土地,辦公大樓、賓館和豪華娛樂場所都成了目標,甚至當時日資買下了洛杉磯鬧區幾乎一半房地產,目前日本也正面臨被併購私有化的危機。

日前國際上許多經濟學家呼籲,貨幣政策是「雙面刃」,要求日本政府應注意日圓貶值造成的經濟危機。但由於美、日2國利差持續擴大,日圓仍「跌跌不休」,逼近1美元兌換135日圓大關,創下20年以來新低紀錄,引起日本央行憂心。而貶值勢頭也加速了日本企業朝向被併購、私有化的趨勢,亦正重塑亞洲產業供應鏈。

日圓貶值加速改變亞洲企業競爭態勢

由於歐美的通膨仍高得嚇人,各大央行加快了貨幣緊縮政策;這和維持貨幣寬鬆的日本央行形成強烈的政策差異,間接導致了海外和日本利率擴大,造成大型對沖基金賣出更多日圓,使其貶上加貶。

對此,日本財務省、金融廳和日本銀行也發出聲明表示憂心。但是根據《日經中文》報導指出,目前日本國內要求其央行改變「寬鬆貨幣政策」的市場人士仍相當稀少。

另一方面,此波歷史性的日圓貶值也將改變亞洲企業競爭的模式。根據《工商時報》描述,國際上各大資本公司正緊抓日圓貶值的機會,瘋狂奔往東京購入有價值的重大資產。

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就是日本百年企業東芝(TOSHIBA)從2015年陷入困境,醜聞爭議不絕於耳,為了跳脫困境,企業轉型成為唯一路徑。市場認為最有可能的計畫就是被私募基金私有化,意味下市後將徹底重整。

但受到日圓貶值影響,收購東芝成本大為降低,導致全球私募基金都湧入東京,5月中旬的初步階段,吸引10多組來自各地知名私募基金參與。

東芝並非是單一個案,根據調查機構DEALOGIC統計,2021年日本企業併購案件金額首度突破1000億美元,相較於2020年多出了250億美元。《工商時報》指出,日圓貶值將強化日企併購的動能,呈現「大私有化」的趨勢。

日本貿易結構改變,日圓貶值難刺激經濟

其實,目前日圓貶值已經很難重現過去大幅推高出口和股市上漲的局面。《日經亞洲》報導分析,其中最大個關鍵是日本「貿易結構」和「勞動力市」已經改變,例如:現在的日本相較於1998對世界的出口額減少了一半。

雖然在理論上,寬鬆貨幣將大量熱錢拋向市場,會刺激民眾消費推動經濟成長;但是也造就了高度仰賴能源的日本,貿易逆差日益擴大,對於大量使用「油氣能源」的企業,造成相當大的成本負擔。

回顧日本歷史,日圓貶值就是雙面刃。1980年代,日本的產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使美產生巨大貿易逆差,進而在保護主義興起浪潮下,和日本談判簽下「廣場協定」強迫日圓升值,1995至1998日圓升值達111%。

當時,許多人認為當時日圓升值,造成了日本顛覆性的災難,但並非如此,那時候日本的榮景還是維持好了一段時間。

尤其1980年代,受惠於日圓升值,日本人開始在美國、歐洲進行大量投資,除了土地,辦公大樓、賓館和豪華娛樂場所都成了目標,甚至當時日資買下了洛杉磯鬧區幾乎一半房地產;以及夏威夷96%以上的投資案來自日本。

還有更驚人的,90年代末期全美10%的不動產已經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更以14億美元收購美國著名的國家象徵——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這在當時大大增加了日本民族的自豪感。

此些舉措引起美國人的恐慌,當時輿論甚至認為這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國,上一次是珍珠港。

貨幣政策雙面刃,關鍵在於產業競爭力

對1980年代的日本來說,日圓升值雖然削弱出口企業競爭力,但卻能換到更多美元,變相使得日本財富大量成長,並且給日本島國帶來更為便宜的鋼鐵物料,反而強化了汽車產業的發展。

還有,當時日本掌握了半導體核心技術,在全球電子產業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各國仍相當依賴日本產品,因此日圓升值的一段時間裡頭,反而給日本帶來了更多驚人收入。

財經專家大塚節雄告訴《日經中文》當前日本的問題在於,已經喪失了發揮日元貶值(升值亦然)促使增強「産業競爭力」的優勢,再加上日本少子化、勞動力短缺,也使得投資變得遲緩無力,一再彰顯疲憊老態的產業結構。

他呼籲日本政府僅單靠單一的貨幣政策,是無法提振國內經濟,且若要發揮貶值效果,也要搭配長期性的產業計劃,才有足夠效益推動經濟轉動,否則只是讓通膨持續困擾日本的家庭和企業。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