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退不下去,新秀頂不上來, 「黃金世代」稱霸20年對台灣籃球環境是好還是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在今年T1聯盟創立之後,形成2職籃1半職業聯盟的空前盛況,籃球運動在台灣聲勢大起,形成大球員時代,但大家也都關注到,褪去比賽的行銷與包裝,黃金世代依舊主宰著票房與球權,大家就想問,那中生代與新生代去哪了?他們為何接不下這沉重的棒子?
文:林廷燁
台灣籃球從早期傳奇球星鄭志龍、羅興樑等赫赫有名的上古世代,承接至由林志傑、台灣第一位歸化洋將戴維斯和楊敬敏等現役號稱「黃金世代」的球星們,打出讓全台球迷感動的球賽。
2013年亞錦賽不斷打出感動人心的戰役,讓我記憶流淌至今,首先除了打敗亞洲勁旅菲律賓,更包含暌違38年以來第一次打敗亞洲區無人能敵的中國男籃,一度引發全台球迷對台灣籃球的未來發展有高度的期待和興奮感。
然而,自從那一次經典戰役之後,現今國人對台灣籃球的熱衷期待度反而退回原點,甚至不斷出現大聲批評的聲浪。至於為何台灣籃球遲遲無法在國內響起風潮,甚至在國際賽中落入亞洲籃壇邊緣的地位,我會於以下一一詳細論述與詮釋。
「黃金世代」球員至今仍不凋零,新世代球星無法承接招牌換血
首先我認為現今台灣籃球的整體實力,自從2013年的黃金世代國手群,至今新世代球員的發展,發現後者的光環和球技(特別是投籃能力與穩定性)仍完全不如現役已經上了年紀的黃金世代球星,導致常常在電視轉播中不斷聽到主播球評所說的「兩位黃金世代球星的對決,根本就是在神仙打架一樣,值得球迷期待」類似過度稱讚其他球隊中黃金世代的話語,徹底把全台籃球迷給長期洗腦化了。

儘管現今有像是高國豪、林俊吉、林庭謙等少數具有優越球技以及對球賽解讀能力不錯的新一代球星崛起,可是球迷賦予的球星光環仍在黃金世代上。其中今年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歸於今年P聯盟的人氣王「野獸」林志傑身上。
儘管他本季上場時間不多,在球隊中大多以板凳出發,可是最終以他在場上拚勁的表現以及擁有多數球迷的喜愛支持下,最終順利擠下現役新生代球星榮登寶座。老實說,人氣王獎項在台灣運動文化是毫無意義的一件事,更無助於提升台灣籃球實力的發展。
黃金世代球星的優秀表現,至今無法讓新世代球星跟上他們的腳步,導致在近年的國際賽表現大幅下滑而落後全亞洲籃壇一大截,讓台灣球迷大失所望,其中世代交替的傳承換血是其中的一大問題。過去幾年的籃球休賽季期間都會舉辦台灣籃球界的最大盛事「BE HEROES經典傳承賽」,主要以一場集結台灣籃壇十多年來最華麗陣容的「黃金世代」,與未來國家隊最倚重的「未來之星」,聯手呈現最經典也充滿傳承意味的精采球賽。以下為黃金世代球星對於此經典傳承賽的想法:
記者會現場談及這次的經典傳承賽,林志傑率先發言:「從年輕一起當國手到現在,再傳承給下一個世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能將加入國家隊這份榮耀的心傳承下去!這次黃金世代球員們都會全力以赴的奮戰!」
面臨換血時代的交棒的時刻,田壘也鼓勵新一代球員,能被徵召國家隊就是一種榮耀,希望未來之星把這份榮耀扛起,將付出當作是一種榮耀,永遠保持對籃球的熱情,別因為環境失去對籃球的熱愛。
而當大房東曾文鼎被問及,誰能扛下新一代大房東的名號,他開玩笑的說:「如果要扛下新世代大房東的名號,我想頭髮要先跟我留得一樣長!」
阿美族戰士楊敬敏則表示:「希望能透過這次傳承賽,將球技、經歷傳承給年輕球員!」
此外,未來之星的新世代球員也對此發表了看法:
三民家商、達欣都是田壘學弟的阿飛施顏宗,則是很期待這次能跟大學長同場較勁,「很感謝BE HEROES經典傳承賽讓我能跟學長交手,我小時候就把壘哥當偶像,此生能跟黃金世代這陣容對戰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會好好享受比賽,也要好好表現讓學長看到我的成長!」

回顧過去幾屆所舉辦的「BE HEROES經典傳承賽」,我認為這確實吸引了滿場球迷進場應援跟享受現場氛圍,只不過背後的目的反而是以追星(黃金世代)和娛樂的成分較多,而不是真正去見證世代交替的感動時刻。這種類型的賽事不但無法讓新世代球星進步,反倒成為加深台灣球迷對於黃金世代球星的喜好度,外界媒體和網路世界洗腦的幫兇。
從當時候的傳承賽演溯至現代的職業籃球聯盟加上SBL的賽場中,那些年輕球員的表現根本完全沒進步,不論是實力的穩定性方面,還是戰術中的空手跑位等等基本職業籃球員的能力素養,造就了世代交替上出現極大的斷層。
的確,我的論述以過去曾為黃金世代之一的國手呂政儒選手所說的話最貼切:「如果都過了這麼久,大家還是在講黃金世代,那其實代表我們的籃球沒進步。」這一點確實能足以證明黃金世代球星即使年紀大,可是現今新世代年輕球星的能力跟技術仍與他們差了一大截。
同時,各聯盟賽制上也出現極大的盲點。隨著各隊找尋具有高度的大洋將以及多功能的洋將,多數球隊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極高依賴這些洋將,反而缺少讓本土球員上場磨練的機會,這就是近期外界所賦予台灣所有的籃球聯盟「洋將聯盟」的負面標籤。這些情形不僅無法真正實踐國家隊之世代交替和傳承,也無法讓台灣本土球員持續進步而增加在亞洲的競爭力。
籃協官僚文化成為讓台灣籃球停滯不前的最大原因
我想,最讓全台球迷共同感到共鳴的憤怒話題,當然歸屬於籃協主要委員長期以來以自保官位和掌握全盤權力為目的,抱持著自以為很懂台灣籃球市場文化,實際上卻什麼都不懂的囂張態度,去從事助於拓展台灣籃球各層面的實力競爭。
尤其在這篇文章中,特別要點名近期連任成功的理事長,兼任國民黨彰化縣議會議長謝典林、籃協秘書長李一中以及前籃球資深教練李雲翔先生,對於台灣籃球近年的衰敗成果必定要付出最大的責任自行請辭下台。唯有全部重新打掉重練,才能大大助於台灣籃球注入新活力和氣象。
即使籃協主要的管理事務沒有包含近年剛創立之兩個職業聯盟,重心主要在經營SBL業餘聯盟和國家隊的賽事規劃和總教練、球員選材上,不過我認為籃協的重點,在於要如何團結全台整個所有籃球聯盟,以及憑著對籃球文化的高度基本素養,去用心熟慮如何讓台灣籃球實力變為更具競爭力被全球看見,傾聽民意而凝聚全台球迷愛籃球的各種力量。
上一段的論述,我完全是以事實根據去詮釋,不論是歸化洋將的尋長和選材上,以及現代與兩個職業聯盟之間的共好合作,加上國家隊的球員選材上,根本缺乏面對來自全台球迷期待的基本能力。
首先在結盟合作的部分,當初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成立的時候,多數球迷以支持的態度期待台灣籃球市場的蓬勃發展,不過籃協卻以經營SBL業餘聯盟為主軸,彷彿像棒協初期一樣無法與職業聯盟共同合作。儘管籃協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權力,嘗試藉由自行舉辦「共好盃」的籃球賽事來吸引職業聯盟球團與SBL球隊參加,可是到最後卻不歡而散,《自由時報》報導:
原定SBL共5支球隊與職籃新聯盟P.LEAGUE+(簡稱P+聯盟)2隊,外加籃協徵召新生代的台灣白隊,總計8隊共襄盛舉的「共好盃」,如今確定「變不好」破局了。官方說法為「各隊無法派出完整陣容參賽,今已做出暫緩辦理決定」,但消息人士爆料,實際原因則是兩集團相互不滿鬧內訌。
據了解,SBL與新成立的P+聯盟,即使對外宣稱「良性競爭、相互合作」,但近來仍為了資源與利益產生檯面下衝突,加上各隊積極招兵買馬,相互挖角紛爭不斷,導致彼此心結誤會加深,即使籃協理事長謝典林等人出面協調多日,迄今仍難化解日益嚴重的歧見,甚至超過一半以上的多數球隊都不願意報名,消極抵制下形成破局關鍵(梁偉銘,2020年7月23日)。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