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GDP指數經濟模型已不符現實,「去成長化」勢在必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以自己的家鄉史瓦帝尼為例,指出許多驚人的事實: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文: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第九章 想像力的必然瘋狂
沒有足夠的瘋狂,就無法有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瘋狂來自於不合常規、勇於拒絕一成不變,並創造未來。——托馬斯.桑卡拉(Thomas Sankara)
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0%,因此,即使我們能夠擺脫化石燃料並轉換為再生能源,我們仍然必須處理其餘的30%。
非化石燃料的排放來自何處?其主要來源為森林砍伐。森林砍伐不僅會自動將碳釋放到大氣之中,也會奪取可以吸收人類排放的碳匯。更糟糕的是,大多數森林砍伐後的土地都轉變成工業化農業的土地,而在這些農地上使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劣化。隨著土壤劣化,土壤也失去儲存碳的能力,並向大氣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另外,工業化畜牧業每年生產9,000萬噸甲烷,以及世界上大部分人為製造的一氧化二氮,當涉及全球暖化時,這兩種氣體的效力都遠遠超過二氧化碳。光畜牧業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就超過世界上所有的機動車輛、火車、飛機以及輪船。許多工業過程也對氣候變遷造成重大影響,例如,生產水泥時的化學反應會產生溫室氣體,生產鋼鐵、塑膠時也是如此。垃圾掩埋場也會造成大量的甲烷,約占世界總量的16%。
因此,問題不僅是我們正在使用的能源類型,還在於我們要如何使用能源。那麼,我們會如何使用100%的清潔能源呢?燒毀更多的森林、建立更多肉類養殖場、擴張工業化農業面積、生產更多的水泥,並利用我們生產與消費的物品填滿更多垃圾掩埋場,就如同我們使用化石燃料一樣,這些行為都會產生致命的溫室氣體再排放到大氣之中。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經濟體系要求無止盡的經濟指數成長,因此而改用清潔能源是無濟於事的。
去成長化勢在必行
如果我們剝開虛假的承諾,例如,無紙化和碳捕獲,那麼問題很明顯比大多數人願意承認的要深多了。我們必須正視目前GDP指數的經濟模型已不再符合現實,這種經濟模型在發展與減貧問題上已成為非常複雜的難題。如果我們已經超出地球的生態極限,試問,我們該如何消除貧困問題呢?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擁有需要考慮的數據。我們先從抑制全球暖化的國際協議開始說起。我們已經知道,不可能控制溫度上升在工業革命前水平的1.5℃以內,但是我們仍然有機會將其控制在《巴黎協定》設定絕對上限的2℃門檻內。如果要控制在此門檻內,最多只能排放8,050億噸的二氧化碳。然而,貧困國家一定會需要使用部分的碳預算來使國家收入成長到足以消除國內的貧困問題。畢竟對於貧困國家來說,人類發展就算達到相對低點還是無可避免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國際協議已經廣泛接受這項原則,並承認所有國家都擁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由於貧困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責任不大,因此他們有權使用比富裕國家更多的碳預算,如此一來,貧困國家至少可以實現其基本的發展目標。這也意味著,富裕國家必須了解如何處理碳預算的剩餘部分。
英國知名的氣候科學家凱文.安德森教授,一直在設計潛在可行的方案。假設碳捕獲與生物能源儲存計畫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麼我們希望有一半的機會溫度上升可以控制在2℃以下,但基本上只有一種可行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貧困國家在2025年前,可以用盡全球碳預算中不成比例的份額來繼續目前經濟成長的速度。時間不會太久,所以只有在經濟帶來的收益著重分配給貧困人口國家的情況下,才能消除貧困的問題。
同時,富裕國家要自我控制在碳預算範圍內的唯一途徑,就是大幅度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每年至少需要減少約10%。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清潔能源技術的使用,將有助於每年最多減少4%的溫室氣體排放。但為了消除其餘碳預算的缺口,富裕國家將不得不降低每年約6%的生產和消費規模;而貧困國家則將在2025年後,必須仿效富裕國家,並降低每年約3%的經濟活動規模。
上述聽起來可能很嚇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目前已有大量數據顯示,在減少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同時,有可能增加人類發展指標,例如,幸福指數、教育程度、健康與預期壽命。舉例來說,歐洲的人類發展指標幾乎所有類別都比美國高,但歐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低於美國的40%,歐洲人均排放量也少於美國的60%。當涉及真正重要的事情時,國內生產總值過剩的美國其實是一無所獲。
如果要活著長壽又幸福,需要多少代價呢?我們來以實際狀況來思考。美國人的預期壽命為79歲,人均GDP為53,000美元。但許多國家只擁有這些收入的一小部分,其國民卻擁有類似的預期壽命。哥斯大黎加人的預期壽命高於美國人,但其GDP只有1萬美元。當然,我們可能會期待富裕國家中的超額收入與消費會改善其生活品質,但預期壽命並未顯示出這一點。即使我們以整體及個人幸福感為衡量標準,許多中低收入國家也排名很前面。
根據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報告》,哥斯大黎加與美國的排名相當;巴西擊敗英國,而其收入只有英國的四分之一。這個報告與持續成長的「幸福經濟學」領域的發現相吻合。該發現認為,幸福感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停滯,而富裕國家早已超過這個程度。例如,美國的幸福感在1950年代時達到顛峰,人均GDP只有15,000美元(以2010年的美元價計算),此後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此後,讓我們更感到幸福的原因不是更多收入,而是更為平等、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強大的社會保障。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