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外送平台業績長紅,為何還要漲價?從日本的例子可看出一些端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可能覺得,疫情期間外送平台不用做甚麼宣傳顧客也是會自己上門的,但現實的世界好像不是如此。而在目前廣告費已經佔了營業額30%左右之下,整體營運還是虧損,也成為各家外送平台頭大的事情。
雖然疫情在數字上還是起起落落,但世界各區域在疫情相關的限制已經開始看到鬆綁的跡象,日本東京都的感染人數也從2022年年初的高峰每日2萬人左右,降到現在大約每日2千人上下。餐飲零售相關產業終於也看到一絲曙光。
但是所有的餐飲零售相關產業都如此嗎?看最近日本的相關新聞,看起來對外送平台業者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要開始。
台灣這幾天的新聞跑馬燈出現某外送平台要漲價的新聞,有些消費者覺得疑惑?疫情期間外送平台理論上應該營收都是不錯的,既然營收變好,體質已經有改善,但為何還要漲價呢?會想要漲價的動機應該有兩個可能,不是想要賺更多,要不然就是希望虧損能少一點。
到底台灣的外送平台是屬於哪一種?從日本外送平台業者最近的動向,應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日本蓬勃發展的外送平台,有在獲利嗎?
日本的外送平台市場,在過去的幾個月,可以說開始進入服務提供者的撤退期。
首先是foodpanda的德國總部,在2021年底發表將把日本foodpanda的事業出售,不知道最後總部到底有沒有找到買家,但在2022年的1月,foodpanda又發表他們在日本市場的外送服務只營運到2022年的1月31日。停止服務,也會聯想到之前發表的找買家這件事是否沒那麼容易?而對消費者而已,日本foodpanda實質上從此就退出了日本市場。
但撤退潮就這樣就結束了嗎?2022年4月,來自中國的外送服務DiDiFood也宣佈在日本市場的外送服務只提供到2022年的5月。如果這些外送業者的獲利好,它們會選擇退出日本市場嗎?應該是不會。那到底退出日本市場的這兩家外送平台,在面臨撤退抉擇時的營業額大約是多少?或許這個數字會是一個撤退判斷基準的參考。
日本的外送市場在2021年大約一年是7000億日幣(規模衆説紛紜,但應該不會離這個數字太遠),而從有公開營收數字的外送平台業者「出前館」,他們在2021年營業額來到將近300億日幣(日本大部分是用餐廳抽成收入,以及消費者運費收入,來認列外送平台的營業額),再配合2021年後半的全日本外送平台app總使用者數來反推,當時日本foodpanda以及DiDi的年度營業額有可能都沒超過50億日幣(大約11億元台幣)。
所以可以假設,要是營業額沒有超過這個金額,從獲利的角度來看,業者都有可能會選擇撤退出這個市場。那到底在這個11億台幣規模的營業額是否可以獲利?看2022現在已經變成日本外送市場占有率日本第一出前館的狀況,從2021年的第一季,到2022年的第二季,連續六季營業利益沒有一季是有獲利的。
市場一哥都沒賺錢的時候,那排在後面的業者,要獲利應該就更困難了。

再回來看台灣外送市場,在市場腹地規模沒日本大,而日本外送業者看起來也還沒找到安定獲利模式之下,那你應該對於台灣業者在調價這一件事上,到底是想要賺更多、或是虧損少一點,應該更有一些方向了——從日本的情況看起來,要是外商資本外送平台獲利狀況持續沒改善,退出市場應該是這些國外業者遲早的選項。
前面談到後疫情日本外送平台的撤退潮,那是否後疫情還有什麼考驗等著外送平台呢?
疫情後的考驗:消失的利用動機
用日本市佔率最高外送平台業者在2020年Q2,以及2022年Q2的業績相比,營業額大約成長了7倍,這個大幅的成長是否有環境因素的影響?有的,疫情讓消費者因為對外在環境的不安,產生有史以來最強的外送需求。
而2020年Q2也剛好是日本第一波疫情高峰開始,疫情一直蔓延到現在,讓外送業者有非常大規模的成長。但在後疫情的共存氣氛下,這個外送動機消退之後,是否既有的顧客還會留下來呢?
根據日本在2021年,對1056位外送服務消費者所做的問券調查,裡面特別針對跟疫情前比,疫情期使用外送服務更頻繁的人為對象,問他們在後疫情的外送使用率會如何?這些對象裏,有66%的人回答,使用的次數會比之前少,雖然沒有提到會少多少,但確定的是,面對這些失去利用動機的消費者,外送平台不投入更多資源,要維持現狀來客數是不容易的。
疫情後的考驗:膨脹的營業費用
前一段談到投入更多資源,維持現狀,但其實在疫情期間,雖然外在環境的不安推升了利用動機,好像不用做甚麼宣傳,顧客也是會自己上門的。
但現實的世界好像不是如此,日本外送平台領先業者花在宣傳廣告的費用,在這幾年也沒在手軟,用2020年Q2與2022年Q2比較,廣告費足足多了快六倍,多了60億日幣左右。也可以解釋,有現在6倍的營業額,廣告費應該也幫了不少忙,但後疫情時代,在失去環境不安的動機下,要維持現狀,邏輯上可是要投入更多宣傳廣告費,才能留下這些顧客。
只是,目前廣告費已經佔了營業額30%左右,並且整體營運還是虧損的狀況下,要如何取得廣告費、來客數、虧損額之間的平衡,應該可是讓外送平台煩惱的。即使解決了廣告費,少子化後的外送員薪水也是外送平台必須克服的問題,如何控制這些膨脹的營業費用,將是後疫情中,哪些外送平台可以持續營運的關鍵。

那後疫情時代,外送平台產業該如何走出自己的下一步?餐飲外送雖然方便,但外食餐飲,無論從產品、服務、氣氛來看,終究還是比較適合內用,所以餐飲外送,在後疫情的消費者又回到原本的使用情境後,使用人數的消退應該是外送業者比較難對抗的。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