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剛果泥炭地:面臨油田開發威脅的「人類之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亞馬遜雨林因為森林砍伐,已經失去它作為世界氣候調節器的功能……剛果盆地擔當了人類之肺,也是人類之腎,」她指的是泥炭地還持續地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在非洲中部發現的一大片碳含量豐富的泥炭地,正在面臨著不受控開發的威脅——對未來氣候變化造成重大的風險。《BBC》駐非洲記者安德魯・哈丁(Andrew Harding)實地報導。
開車10個小時,再坐獨木舟在河上漂10個小時,再帶著砍刀走三個小時穿過厚厚的灌木叢,然後再在悶熱的森林沼澤中跋涉兩個小時,這時的科學家們才終於可以開始工作。
他們撥走身上的泥和蚊子,搭起一個長長的、好像金屬開瓶器一樣的裝置,然後將它插進一塊深色積水的土地上。
「再推一下,」帶隊的英國科學家格蕾塔・達基(Greta Dargie)一邊說,一邊和兩個剛果同僚一起擰著這根竿,將它更深地扎進地裏,然後再拉出來一塊約半米的圓柱形閃著光的黑色泥炭。
「真是不賴,」剛果-布拉柴維爾瑪麗恩・恩古阿比大學(Marien N'Gouabi University)的博士生約德利・馬托科(Jodrhy Matoko)說。

Photo Credit: BBC News
過去十年,這個合作無間的團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剛果河邊上的偏遠沼澤地扎營多個月,一邊隨時防備著鱷魚、蛇和低地大猩猩,一邊實地考繪一片碳含量豐富的泥炭地的輪廓。他們相信,這片地可能比整個英格蘭還要大很多。
「我們真的希望能夠填補地圖上的這塊空缺。這是艱難的工作,但它絶對是一場冒險。現在這件事我已經做了10年了,所以我必須是愛它的,」達基博士說。她是來自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一個性格沉靜而堅定的泥炭地專家。
馬托科則更加外向奔放:「我是個森林發燒友。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放鬆的地方,這裏沒有壓力。」
這些科學家用一個全球定位系統(GPS)監察器確定地圖上的每一點,給泥炭塊拍攝照片,然後將它們用塑膠封存,然後寄送到利茲大學作進一步分析。
「在氣候變化的語境下,泥炭地的重要性是如此大。我們有非常大量的碳儲存在這裏——大約有300億噸。而如果它被釋放到大氣中,就會加速全球變化,」前來拜訪這個團隊的剛果-布拉柴維爾頂尖泥炭地專家薩斯本斯・伊福(Suspense Ifo)說。
「那相當於美國化石燃料20年的排放量。我想這些生態系統在國際層面上並沒有得到它們應有的評估。(剛果-布拉柴維爾政府)需要國際社會在財政上支持他們,才能確保這些活泥炭地繼續受到保護,」達基說。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泥炭地所儲藏的碳比已發現的大型樹林要多得多。不過,泥炭地是經過數千年才形成,但是只要任由它乾涸,幾個星期就可以毀掉。
主要的威脅來自更長的旱季,這與氣候變化相關,還有人為因素,比如不可持續的農業操作——這是一大挑戰,因為剛果-布拉柴維爾及其鄰國希望發展經濟,應對增長的人口。
較近期的擔憂是,一些重大的油藏過去是可能性,現在被確認並進行開採了,它們離泥炭地很近。
剛果-布拉柴維爾政府已經開始將土地分割成小塊分配出去,尋找潛在的投資者,哪怕對於油藏儲備的規模和質量仍有一些不確定性。
「你不能要求我們將自然資源掩埋著。如果我們需要開發,我們就會開發,以一種可持續的、遵照環境法規的方式,」剛果-布拉柴維爾的環境部長阿萊特・蘇丹・諾諾特(Arlette Soudan-Nonault)說。她駁回有關腐敗和管理不當的方法。
「你不能一直說:『這些非洲人——他們亂用資金。』現在是時候讓我們明白,保護(這些泥炭地)是我們的共同利益,因為如果(西方)不幫助支持我們的保育工作,我們就會被迫使用我們自己的自然資源,因為我們單是活著也需要錢,」她說。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在河對岸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開採泥炭地下資源的行動已經開始進行。
該國的碳氫資源部長迪迪埃・布迪姆布(Didier Budimb)最近宣布將進行用於開發石油生產的土地拍賣。科學家稱,部分劃定的土地與泥炭地有重疊。
在最近一場內閣會議上,布迪姆布向同僚表示,「本國石油產量必須跳出一天2.5萬桶的節制區。」
該國碳氫資源部在其推特(Twitter)上表示定於7月28和29日在民主剛果首都金夏沙進行拍賣,並標籤了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Total),但是該公司和該部委均沒有回應BBC的置評請求。
「如果這些計劃不被阻止,就會有災難性的後果,」綠色和平非洲辦公室(Greenpeace Africa)的艾琳・瓦比瓦・貝托科(Irene Wabiwa Betoko)說。
「因此,民主剛果政府和捐獻者要付諸努力,阻止油田開發和開始討論可再生能源,這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剛果河的這一邊,喬丹・艾倫加(Jordan Elenga)劃著他那條搖擺不定的小獨木舟穿過一片滿布棕櫚樹的沼澤。
「輕一點,輕一點,」他說。
他攀上其中一棵樹的底部,用砍刀在邊上砍出一個很深的洞,再用樹皮將一個塑膠容器綁住,承接流出來的棕櫚酒,然後再到下一棵樹。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採酒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就靠這個養妻活兒的,」艾倫加說。
看著他,薩斯本斯・伊福教授發出一聲長嘆。
「這會殺死那些樹,對泥炭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嚴重威脅。長期來說,這會毀掉它。」
「這裏的問題與人口增長有關,而如果貧困得不到解決,那麼所有人都會進入這個生態系統來撈錢,」這位教授說。他解釋說,當那些樹死掉,就會令脆弱的泥炭地暴露在有害的陽光底下。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