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是什麼?了解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拚經濟也能護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合國在2020訂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為SDGs,這些也作為企業發展的永續指引,幫助企業可以知道那些事項是可以達到永續發展的大目標,一同為人類社會盡一份心力。
文: Chris Tsai
SDGs是什麼?
盱衡國際局勢,在氣候變遷劇烈、環境資源有限的衝擊下,各國永續意識抬頭,同時也帶動了節能、低碳、循環利用等綠色經濟的崛起。
為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繁衍及生存發展,聯合國(United Nations)於2015年9月發表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方針》,正式啟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期望永續發展能成為人類之間共通的語言,並將在2030年檢視各國的作為與推動成效。
其中,聯合國分別針對經濟、社會及環境保護三大面向,提出了17項目標(Goals),並延伸制定了169項具體的細項目標(Targets),藉此向全球每個國家、企業、經濟體、團體、組織與公民呼籲,在進行任何決策與行為時,都能將這些永續指標納入考量。
然而,提到「永續」一詞,通常直覺聯想到的是環境與生態的保護和共存,但事實上,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倡的概念其實一直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可以透過減少食物浪費這樣的小行動,甚至是關懷弱勢族群,積極展現永續精神,對全球永續發展持續貢獻心力。
目前,台灣也正面臨各種轉變,例如:人口結構老年比率上升、青年就業困境、科技導致產業急遽變化等問題,不僅如此,許多非營利組織覺察到,全球種族、性別與階級歧視的問題層出不窮,所以大家除了關心身邊的環境議題,更要以廣闊視野的態度,關切全球潛在的危機。
17項SDGs
以下整理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也條列了幾點相關議題,建議大家可以朝這些方向延伸思考,並培養永續思維:

社會
1. 消除貧窮:消除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子議題──貧窮問題、低薪世代、 社會福利。
2. 消除飢餓: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與促進永續農業。子議題──食品安全、食物浪費。
3. 健康與福祉: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子議題──醫療創新、長期照護、降低兒童死亡率、安樂死。
4. 教育品質: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子議題──偏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平教育、終身學習。
5. 性別平等: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子議題──消除性別暴力、同工同酬、性別刻板印象。
6. 淨水與衛生:為所有人提供水資源衛生及進行永續管理。子議題──公共衛生管理、水資源、河川污染、濕地保育。
經濟
7. 可負擔能源:確保人人負擔得起、可靠和永續的現代能源。延伸議題──永續能源、能源轉型。
8. 就業與經濟成長:促進持久、包容和永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適當工作。子議題──勞工權益、技職與職能教育、員工福利。
9. 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建設具防災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包容性的永續工業化及推動創新。子議題──循環經濟、韌性城市、都市規劃。
10. 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子議題──貧富差距、身心障礙、移工人權、多元文化、原住民。
環境
11. 永續城市:建設包容、安全、具防災能力與永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子議題──城鄉差距、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交通建設、居住正義與租屋貧窮。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子議題──節能減碳、減塑議題、過度消費與包裝。
13. 氣候行動: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及其衝擊。子議題──節能減碳、共享經濟、污染防治、綠建築。
14. 海洋生態: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子議題──塑膠微粒、漁業與海洋資源、過度捕撈。
15. 陸地生態:保育和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永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防止土地劣化,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子議題──森林復育、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育。
治理
16. 和平與正義制度:創建和平與包容的社會以促進永續發展,提供公正司法之可及性,建立各級有效、負責與包容的機構。子議題──轉型正義、公平貿易、司法改革、法律扶助、烏俄戰爭。
17. 全球夥伴:加強執行手段,重振永續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子議題──全球化、新南向政策、開放政府、國際援助。
早在之前的文章,就有向讀者們介紹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內文中有提及,履行CSR成為台灣政府與民間企業普遍的共識,且近幾年許多具影響力的公司,持續積極規劃永續版圖,今天再透過此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將視線聚焦在台灣的半導體廠商,了解高科技產業是如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綠色營運.深耕永續:聯發科
IC設計大廠聯發科,已連續三年獲得由台灣企業永續學院(TACS)頒發的「台灣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目前正致力透過開發前端技術來推動IC綠色創新,藉此因應節能減碳的環保趨勢,完美體現了對於永續營運的追求有著毫不懈怠的精神。
另外,聯發科也公布了2020年最終產品的能源績效,能耗比率較前一年度降低11%,相當於400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附量,能夠供應約7萬5000戶家庭的一整年的用電量。
同時,聯發科也發揮產業領導人的永續影響力,舉辦半導體責任供應鏈論壇,帶動供應鏈夥伴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共同控制溫室氣體碳排量,以每年至少下降2%為目標,期望能有效抵禦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為世界盡一份心力。
貫徹價值.永續前行:聯電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