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無照心理師的沙發》:如何定錨人生的最後姿態?有些成長,必須藉由逃離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照心理師」王浩一,站在歷史長河岸邊,深情瞭望。他以逆向工程,邀請七位生命精采的古人,坐在沙發上,以虛擬的輕鬆對談,建構出他們的哲思,在一杯茶飲的時間裡,感受到風捲殘雪之後仍沁潤的餘溫,進而學習「倍萬自愛」,聚焦在自適而正確的方向,迎接人生圓潤豐美的時刻。
文:王浩一
【第三篇】如何定錨人生的最後姿態
得獎的作品,詮釋茱蒂・嘉蘭的餘命心境
二月十日中午,我盯著電視轉播,關注二○二○年的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結果。
芮妮・齊薇格(Renee Zellweger)一如外界所預料,以《茱蒂》(Judy)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我之所以會關注,並非我是芮妮・齊薇格的影迷,而是喜歡她在電影裡詮釋的角色。她飾演好萊塢巨星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片中訴說著她在人生最後階段,內心脆弱之際,她的掙扎與她的奮鬥。
電影裡,茱蒂・嘉蘭晚年的脆弱與頑強令人心疼,也令人低首深思,「人生的最後姿態」,應該是什麼?可以是什麼?
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有一位安寧病房的醫師說他的多年觀察中,人生的謝幕感言裡總有遺憾、悔恨,也有感謝。但是他發現許多人「花二十年的時間等死」,這是令人驚悚的事實。關於餘命心境,要如何面對與梳理,或許這才是我之所以關注,也開心芮妮・齊薇格得獎的理由。
新聞報導裡介紹文說:「芮妮・齊薇格在《茱蒂》中所飾演的茱蒂・嘉蘭,就是她在英國人生最後階段的掙扎。」「芮妮以本片獲獎,也象徵著好萊塢,向頑強對抗但是內心脆弱、卻仍持續為大家帶來歡樂與歌聲的茱蒂・嘉蘭,獻上最高、也遲了超過半世紀的榮耀。」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那些內心脆弱,但是外在堅強,甚至顯示一身傲骨的人們,看他(她)們如何一身傲氣,盡顯英雄本色。我也好奇他們晚年內心有「什麼樣的掙扎與堅定」,過往人生中又是遭遇過「什麼樣的委屈與淪落」?
體悟下的選擇:走離;挫折下的選擇:逃離
二○二一年七月,兩則有意思的國際新聞。
七月二十一日國際新聞,「疫後掀離職潮」,談長年疫情已經改變許多人的人生觀、生涯規劃,因而選擇自願離開現在的職場,此現象稱「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新聞有幾個歐美數據:美國四月四百萬萬人離職,占二・七%,創二十年新高;英國四十%考慮六至十二個月內換工作;微軟調查全球四十一%員工應該會在一年內離職。
新聞副標題是:WFH後遺症?WFH就是「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可能是職場態度改變了,但那是結果,真正的核心背景是什麼?專家分析背後原因:一、遠距工作讓員工體會到,所有事情不是非得在辦公室裡才能完成;二、更多人嚮往「YOLO」思維,也就是「You Only Live Once」(人只能活一次)。
《大西洋》雜誌等媒體也指出,大離職潮在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工作人之間,以及身有所長的專業人才之間特別明顯。
再說說七月十四日另外一則新聞。日本有「夜間搬家公司」,協助人間蒸發的特別服務。自願失蹤的「人間蒸發」,日文是Jo-u-ha-tsu或是Jo-ha-tsu,意思是「一夕之間就失去聯繫,讓熟人再也找不到的族群」,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常常在半夜離開家園、工作、家人,多選擇不告而別。
新聞引述著非常驚人的數據:自一九九二年泡沫經濟後,日本每年超過十萬人「人間蒸發」,可能是迫於經濟與社會壓力,可能是家人之間的暴力行為,比較少的是企圖尋找自我而逃離的……真能開啟第二人生?
一些媒體粗糙地說:「自願消失的人們之所以這麼做,原因竟然是羞恥心!他們藉由消失這種舉動,來遠離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挫折,像是離婚、債務、失業以及考試失敗等。」文章中甚至無情地進一步結論這種「任性的」人間蒸發者,許多人最後「把居住地轉移到了無人問津的貧民窟」。
這兩則新聞的交集是:「重新選擇,另外換個起跑線」。YOLO者選擇了「走離」,Jo-ha-tsu選擇「逃離」。兩者都是開起第二個人生,但是「走離的」是轉換跑道,改弦易轍,改變節奏。「逃離的」則是激烈地「斷捨離」,徹底從「陌生的零」開始,重新畫下自己的新跑道。
不管如何,許多的人考慮的是「以後,為自己而活」。這些人是怎麼想的?第二人生會比較好嗎?
四部日劇的創作背景,都是逃離者的故事
日本的「逃離」失蹤者,多屬比較激烈的選擇與斷然的行動,而那些「人間蒸發」的故事與心事,成了戲劇創作者的窺探。二○二一年七月,我在「網飛」(Netflix)追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コタローは1人暮らし),這是從漫畫改編的故事,說的是一位五歲小男孩的獨居故事,有趣、溫馨、發人深省。劇中佐藤小太郎獨自搬進清水公寓,父母行蹤成謎,凡事都是自己來。其實他就是一位「人間蒸發」者。
《我家的故事》(俺の家の話)的家庭背景是能樂世家,主角是觀山壽一,他十七歲時選擇「人間蒸發」,離家出走後,不再聞問家事,直到四十二歲才回家。二十七年的離家歲月中,他是一位帶著面罩的職業摔角手。最後在人間國寶能樂師的父親病危時,他選擇回家照顧失智的父親,也繼承家裡的傳統技藝「能劇」。他的故事說的是「逃家最遠的,或許是最在乎家的那一個」。
《凪的新生活》(凪のお暇)則是一位二十八歲上班族大島凪,原本在大型家電公司任職,為了融入同事的小團體,她努力地「閱讀空氣」,卻活得好累。除了工作的繁忙之外,最厭煩的還是人際關係的經營,因為凪害怕被排擠或討厭,於是不斷討好大家,結果成了大家利用和壓榨的對象。心灰意冷的她,徹底覺悟後要「斷捨離」職場。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4:疫情戰火雙重挑戰,經濟難民與糧食危機搶救行動刻不容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4將帶大家關注因委內瑞拉通膨問題產生的經濟難民,透過與兩位來賓的對談深入瞭解問題始末,並從中認識世界展望會如何透過社區發展工作來回應全球經濟與糧食問題。
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的直播節目《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第4集已於7月12日播出。本集邀請宏都拉斯國防大學榮譽教授楊建平、台灣世界展望會國際事工處主任吳正吉對談,深入委內瑞拉經濟難民問題始末,瞭解背後的政治、經濟脈絡,以及其涵蓋的飢餓、貧窮與兒童保護等迫切需要援助的議題,並從中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委內瑞拉積極推動的社區發展工作。同時,也邀請各界共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協助貧窮家庭與兒童回歸正常生活。
從世界展望會的角度來看「多做多得」,我們付出後得到的是兒童豐盛的生命。這些豐盛的生命是必須被協助、被完成的,因為這是兒童本應該有的權利。
經濟數字之下,看不見的兒童飢餓危機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近年委內瑞拉難民數字不斷飆升,累積至2021年已超過460萬人,僅次於敘利亞的680萬人。但在戰火爭端與氣候變遷影響較少的中南美洲,為何會產生如此多的難民人口?事實上,委內瑞拉歷經國家一連串錯誤的社會及經濟政策後,於2014年爆發惡性通貨膨漲,民眾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為求生存人們只好被迫出逃成為「經濟難民」。

今年初,世界展望會為了進一步了解委內瑞拉家戶在糧食安全、營養與兒童保護等方面的實際狀況,與當地組織合作展開深入的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委內瑞拉70%的家庭面臨中度以上的飢餓狀況,嚴重的飢餓問題更造成30%的兒童身高年齡比低於平均值,這意味著孩子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造成智力與身心靈發展上無可挽回的傷害。此外,調查更發現有20%的出逃難民會將小孩獨自留在國境內,衍生兒童保護、隔代教養等社會問題。這不只如實呈現經濟危機對當地家庭的衝擊,更讓我們看見其中迫切需要幫助孩童的輪廓。
繁華之後:弱勢孩童被剝奪的基本生命權利
或許很令人難以想像,如今面臨經濟困局的委內瑞拉,過去曾擁有包括醫療、教育、住宅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雖然存在貧富不均的問題,但人民生活仍算安穩。來賓楊建平教授分析道,對比今昔天堂地獄般的差異,其實皆源自於委內瑞拉國家得天獨厚的石油產出:
過去國際油價飆漲的黃金年代,委內瑞拉憑藉石油出口獲取豐厚的利潤來支撐國家的龐大支出,依據國際組織的調查,當時的施政策略確實減少貧富不均問題。但從2010年開始,因為頁岩油技術趨於成熟、國際經濟制裁等一連串的因素,讓國際上包含石油在內的大宗物資價格巨幅下跌,嚴重動搖委內瑞拉賴以為生的經濟命脈。漸漸的,國家開始無法支付各項社會福利的鉅額開支,加上國內政治動盪,最終使得國家經濟完全崩潰。
來賓吳正吉主任也補充,受經濟問題影響最直接、嚴重的就是生活其中的人們,尤其在脆弱的政經環境中,弱勢家庭與兒童更是毫無選擇的權利。就像影片中的Ami一家,孩子的缺陷不只讓家庭先天需要更多資源,母親離家、父親失業的後天影響更是巨大,此時冒險出走並非出於思慮後的決定,而是環境壓迫下不得不的無奈。幸好,世界展望會看見努力掙扎中的弱勢家庭,迅速組織動員發展緊急溫飽及社區發展的救援工作,協助更多與Ami相同境遇的家庭,給予兒童更豐富的營養條件,獲得應有的生命權利。
先天聾啞的女孩Ami,5歲的她和祖母南希及父親安芬尼從家鄉長途跋涉到達厄瓜多找尋安身之所。圖中的米老鼠玩偶是她祖母親手清洗、縫合的,也是這段旅程中她唯一的玩具。

重建土地關係,世界展望會從社區開始的經濟復健之路
追根究柢,石油究竟算是天賜禮物還是惡魔果實?來賓楊建平教授解釋,這種國家過度依賴單一天然資源的現象被經濟學家稱為「荷蘭病」。就國家經濟發展而言,這就像是雙面刃,天然資源出口獲得的大量外匯拉抬幣值,導致其他產業的出口不利,農業、工業、製造業等產業發展也隨之受限。不過相反的,這表示委內瑞拉仍有尚未開發的肥沃土地可以耕作,所以世界展望會進入委內瑞拉的首要工作,就是回歸根本,恢復當地居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結合社區發展行動與生技發展工作,發展如「家庭菜圃」的長期計畫,陪伴社區成長、鼓勵多元的經濟發展。
家庭菜圃計畫的重點之一,其實是源自於前面提到的兒童飢餓問題。世界展望會透過以下三個漸進式的進程,從糧食援助、技術扶助到地方組織的能力建設,讓許多受益家庭的孩子不只獲得營養改善,家庭的父母也更有自信,而委內瑞拉國家的社區發展更受到莫大的幫助。
一、緊急糧食援助
針對當下經濟困頓、糧食缺乏的家庭與兒童,提供立即性的糧食援助。
二、技術援助,扶助謀生
透過工作坊教導受益家庭種植技法與相關物資,包括種植技巧、種子、糧食技術等,並慢慢建立社區關係,給魚也給釣竿的過程也是在恢復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土地的多元共存關係。
三、長期兒童保護
經濟蕭條之下,童工、童婚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因此世界展望會也在扶助的過程,加強兒童保護觀念的訓練,教育民眾如何避免兒童受到剝削,以及剝削發生時,如何與相關單位回報加以阻止。
不只委內瑞拉,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糧食分配議題
然而,糧食與貧窮問題不只發生在經濟崩潰的國度。隨著俄烏戰爭與新冠疫情的雙重影響,經濟通貨膨脹已經蔓延全球,甚至許多國家開啟進一步的糧食管制措施,這將衝擊國際糧食問題,產生更多潛在危機。

經濟緊縮加上戰爭導致的國際糧食保護政策,都將嚴重影響那些原本就缺乏糧食、仰賴進口糧食的非洲國家。世界展望會也注意到危機將至,救援行動刻不容緩,不只透過飢餓30活動推行全球飢餓的倡議行動;更與世界糧食署合作,進入需要的國家進行緊急糧食發放、社區發展、家庭菜園等事工推行扶助計畫,讓人們擁有推行自己社區、謀求幸福生活的能力,藉此回應糧食缺乏帶來的生存危機!
立即伸出援手,共同面對糧食缺乏的困境!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