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視角》:你跑步時喜歡環顧四周,還是緊盯眼前目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縮小焦點法會指引我們如何觀看周遭世界。我們以何種角度看待自己進行的健身、有多有效率的健身,都會因角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視覺策略之所以成效甚高,原因就在於人的心智。
文:艾蜜莉.芭絲苔
縮小焦點使菁英運動員獲得佳績
長跑運動員瓊安.貝諾特.薩謬森(Joan Benoit Samuelson),讓自己腳上的鞋子保持在距離地面不超過60公分的高度,這高度跟艾金斯故事裡的7620公尺可說是天差地遠,但她也正是因此才能達到其他女性無法匹敵的成就。她是首位女性奧運馬拉松冠軍,贏得1984年夏季洛杉磯奧運競賽,是奧運舉辦的第一屆女性馬拉松。
薩謬森高中開始長跑,她曾在滑雪時出意外,摔斷了腿,長跑是為了幫助腿傷復原。上大學以後,她參加1979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當時薩謬森還是位沒沒無聞的選手,卻贏得馬拉松,甚至比之前的最快紀錄快了8分鐘。4年後她又破了自己的紀錄,快了12分鐘,創下新的世界紀錄。
她是怎麼做到的?
雖然薩謬森從來沒見過佩茲伐和艾金斯,但是她克服挑戰的技巧,呼應了相機鏡頭與精密設計的靶心燈具系統,便是以縮小的焦點觀看周遭的世界。
薩謬森跑步的時候,會掃視前方的跑者,挑選其中一位(例如:穿粉紅色短褲的跑者)超越對方,再找新的跑者超越對方。她設下的目標看似遙不可及(確切來說是42公里,這目標聽起來確實是大多數人辦不到的),但是她把目標拆成幾個做得到的小目標。
薩謬森設下的是頗具挑戰性卻有可能達成的目標,既可激勵人心又不至於壓垮人,可催促她更快往前邁進,卻不會筋疲力盡。薩謬森在馬拉松的最後四分之一賽程,都用到這個方式,一直堅持到抵達終點線。她訓練視線只集中於每個小目標,儘管她跟其他人一樣,會在某一刻會體驗到疲憊,但眼前的小目標還是激勵著她,使她跑得更快。如此一來,一度看似遙遠的大目標也會變得明確,位於目光可及之處。
一月的某個寒夜,我坐在布魯克林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地板上,想通了一件事:薩謬森的成就相當出眾,但她的技巧其實跟其他的卓越跑者一樣。
名為「巔峰速率」(Zenith Velocity)的菁英跑者團隊,會在這家基督教青年會的跑道進行訓練,一週一次,這裡的跑道長度為正常跑道的四分之一。
這些跑者獲得不少獎項,有一位是奈及利亞跑得最快的男性,還有一位是千里達第三名的跑者,他跟史上跑得最快,綽號為「閃電」的尤塞恩.波特(Usain “Lightning”Bolt)一起接受訓練。另一位是拉隆德.高登(Lalonde Gordon),他獲得兩面奧運銅牌,也是托巴哥拿到奧運獎牌的第一人。
這些菁英跑者回到住處前,花了些時間跟我聊聊他們是怎麼看眼前的路。
我向他們說明研究「集中注意力」的科學家,所認為的「集中注意力」是什麼意思。我問跑者:「跑步時在看什麼,是把視線和注意力放在某個目標上嗎?像終點線或直線路段的末端?」
我還問他們是不是使用廣泛的注意力?會不會轉頭去看前方的彎道或左右兩側的人?會不會為了看清側邊,就四處轉動眼睛?
「巔峰速率」的每位菁英跑者都坦白表示,雖然很想時時注意競賽狀況,但使用的技巧還是類似於薩謬森的視覺技巧,最常使用縮小焦點的技巧,認為要擊敗其他跑者的話,這種技巧的效果肯定勝過於其他。
視角影響實際感受
暫且不提菁英運動員從來不擔心泳裝季節即將到來,他們的日常經驗還有許多層面跟我不一樣,也跟那些自覺不屬於菁英運動員的人們不同。最大差異在於,菁英運動員觀看周圍空間的方式,似乎不太在意周圍,且似乎也是以不同角度看待挑戰。
有研究證實,人體的生理狀態,確實會影響人們理解運動的方式。相較於體重較輕、體力較多的人,體重較重又疲累的人,會把同一段距離看得比較遠,即使那段路途是有能力完成的。當我們看到應該能爬完的階梯或應該能登上的斜坡,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若難以起身走動,就會覺得眼前所處環境帶來的挑戰顯得更為艱鉅。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針對60位資深跑者進行研究。這些跑者一週至少慢跑3次,一次跑近5公里以上,在他們出門慢跑前和慢跑後要回答研究人員的問題。
當他們去跑步時,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路線,只是起點要是某座山丘的山腳,終點是另一座山丘的山腳。跑者在開始前和結束時,要分別估算山丘的坡度,透過移動量角器上的角度尺,來表示他們眼前看到的斜坡。
儘管受試者全都是結實的跑者,但當他們都表示疲累時,山丘的坡度看起來會比較陡。跑者疲累的時候,會覺得山坡的坡度比不累時的坡度多50%。
我在個人實驗室也發現到一點,不用慢跑好幾公里,就能讓人在這世界走動更為費力棘手。
測量受試者的腰圍和臀圍,當作整體身材的指標,接著請受試者估算自己與終點線之間的距離,並將終點線的位置標示在空白地圖上,這張地圖只有起點的記號,以及受試者所在地的標誌。在這段途中,受試者要負重抵達終點。在這項實驗中,受試者的任務就是思考終點線的位置,並在地圖上指出來。
要預測受試者會把終點線標在哪裡,受試者的腰臀比是可靠的指標,但受試者並不曉得這點。相較於身材結實的受試者,身材不結實的受試者心目中的終點線距離更遙遠。
在人們疲累時會發生的感知誇大,也會出現在日常難以控制體重的人們身上。對於那些覺得難以做完運動的人們,運動會顯得更令人卻步。
把運動「看」得很容易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