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印度唯一出櫃王子:險被開腦電擊掰直,轉化王室聲量爭取同志權益,將莊園改建為LGBTQ庇護所

印度唯一出櫃王子:險被開腦電擊掰直,轉化王室聲量爭取同志權益,將莊園改建為LGBTQ庇護所
印度出櫃王子戈希爾(中)在自家莊園河畔與兩名被逐出家門而尋求庇護的同志散步談天。中央社記者林行健古茶拉底省攝 111年6月24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印度2011年普查,LGBTQ人口約有49萬;另據2017年的同志人權調查,德里和週邊省分的LGBTQ人士當中,只有6%得以找到工作。因此,超過24%的LGBTQ人士只好靠表演歌舞為人祈福維生、13%擺攤做小生意、10%沿街乞討,還有大約5%淪為性工作者。

(中央社)「我的父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為了要治好它,他們甚至想把我帶到美國『開腦』,並做電擊治療,只為讓我變回『直男』(straight)」。

同性戀是病?印度王子差點被開腦

在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最後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是異性戀侶的嚮往;在印度,有位王子坦白面對自己並不愛公主的心聲,因為他愛的是另一個男人。

印度唯一有勇氣出櫃的王子戈希爾(Manvendra Singh Gohil)3月在莊園邊的河堤接受《中央社》訪問,回憶過往。

「幸好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0年代把同性戀排除在疾病之外。我逃過了一劫」。金黃色的晨曦灑在他的臉上,但他的神情卻是如此灰沉。

戈希爾的父母正是拉吉畢普拉(Rajpipla)王國(又稱土邦)的國王和王后。

這個王國成立於1340年,位於現今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境內,距德里西南方約1000公里之遙,王國全盛時期面積約有4000平方公里,相當於南投縣面積,直到1971年前都還被中央政府承認。

雖然逃過腦部手術及電擊,但戈希爾的煎熬卻沒有結束,父母繼續帶著他走訪神山名廟,央求智者和高僧為他們的獨生子「治病」,但都無效。

「我全程服從家人尋求矯正,但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和折磨,讓我覺得真的夠了。我並沒有做錯事,為何人權一再受到侵犯?」56歲的戈希爾說。

青春期時發現自己開始喜歡同性,但因鮮有機會與王宮外的世界接觸,戈希爾當時並不知道這就是同性戀,以至於父母得知他的性別傾向後大感錯愕:「王室教養嚴謹,怎麼會教出這樣的王子!」

26歲時,戈希爾奉父母之命與鄰邦公主成婚。父母希望婚姻生活能為他帶來改變。然而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一年。直到今天,他對公主還抱著深切愧疚:「我做了錯事,讓世上多了一個痛苦的人。」

撕下王室標籤,轉化聲量爭取同志權益

30歲那年,戈希爾結束漫長忍耐,向全世界宣告要做為一名同性戀者繼續生活下去。但出櫃的代價,就是被逐出王室、從家族生意及財產繼承資格上除名。

再過18年,戈希爾「嫁」給了美國人李察遜(DeAndre Richardson)。

王子的身分、出櫃的標籤,讓戈希爾在國際間聲名大噪,多次受邀上電視分享心路歷程,包括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節目。他利用意外得到的聲量,開始倡導「同性戀不是病」以及同志平權等理念,成功吸引社會關注。

「印度的問題是,很多人對同性戀的認知不足。一些人雖然略有瞭解,但他們選擇裝聾作啞,助長社會上的『恐同現象』。」戈希爾感慨地說。

戈希爾所在的莊園面積約6公頃,是國王在逐出戈希爾數年後所贈,代表了父子間的和解。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省思,國王終究還是放下其他王室成員的批判眼光,接受作為同性戀的兒子,但戈希爾的母親迄今仍不願與他交談。

2000年,戈希爾成立「拉克許亞信托」(Lakshya Trust)慈善組織,8年後把莊園改造成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族群的庇護所,收留被逐出家門、無處容身的同志,為他們提供心靈輔導、培訓以及安排出路。

Lakshya在印地語(Hindi)中是「目標」的意思。

從美國返回印度的「跨性別女性」莉亞,就住在庇護所。她因具有農業常識,負責管理莊園裡香蕉及其他作物。這些作物在收成後就會被運到市集販賣,補貼庇護所的運作經費。

photo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古茶拉底省攝 111年6月24日
印度出櫃王子戈希爾(右)在已改建為旅館及博物館的前皇宮與父親見面;他的父親即前拉吉畢普拉王國的國王。

印度同志出櫃下場:離家和失業

莉亞在7歲時發現了自己的不同,隨著時間推移,父母也逐漸察覺到「異狀」,反應從起初的置之不理變成「強迫矯正」。莉亞在17歲時選擇出櫃,就這樣被趕出家門。

根據2017年發布、由印度人權委員會贊助的一份同志人權調查,只有2%的LGBTQ人士與家人同住。

「在印度,LGBTQ人士一旦出櫃,等著他的只有兩條路:自行離家或是被逐出家門。一旦離開了家,生活上的難關將接踵而來,租不到房子、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多半也會在雇主發現性向後被辭退」。

因求職不順而流落到街頭的同性戀者很多,貝蒂(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頂著熾熱的大太陽,貝蒂和同伴們在高速公路一座收費站外穿梭,攔下往來車輛,以替乘客祈福為名,賺取小費。

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守護之神毗濕奴(Vishnu)轉世的英雄羅摩(Rama)特准「陰陽人」(hijra)在喜慶上表演歌舞,為新婚佳偶或新生兒祈福,於是衍生出LGBTQ人士在馬路上為乘客祈福的現象。

貝蒂告訴《中央社》記者,沒有公司願意聘請LGBTQ人士,他只好和其他同志一起在街上討生活。

和一般上班族一樣,他們早上9點開工、下午5點回家,被攔下的車主通常會拿出10盧比(約新台幣4元)打發他們,運氣好的話也能拿到500盧比的打賞,每天要填飽肚子倒也不是大問題。

「但我們不想一輩子活在街頭,我們也有自己的渴望和追求,我們希望結婚、希望受教育,希望有工作,但周遭的各種歧視,讓我們難以實現人生目標。」

根據印度2011年普查,LGBTQ人口約有49萬;另據2017年的同志人權調查,德里和週邊省分的LGBTQ人士當中,只有6%得以找到工作。

因此,超過24%的LGBTQ人士只好靠表演歌舞為人祈福維生、13%擺攤做小生意、10%沿街乞討,還有大約5%淪為性工作者。

photo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古茶拉底省攝 111年6月24日
印度數名男同志在古茶拉底省高速公路一座收費站外穿梭,冒著危險為往來車輛祈福,賺取生活費。

古印度就有多元性別,「恐同」源自殖民百年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