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六次隔離

我的第六次隔離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並沒有覺得隔離很難受,我都當成是staycation,廿一世紀阿Q。我只是覺得很浪費,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更浪費資源,偏偏我是對三者都盯得很緊的人。

我又在隔離了(aka staycation),是兩年以來的第六次。

主動決定也好,被迫接受也好,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跟病毒共存了,幾乎只有我們身處的地方,還會讓人這樣隔離法。這是因為我們特別先進,特別落後,特別愛惜生命,還是另有原因?

這些政策是否科學,是否公平,是否合理?比如說,隔離兩週政策期間,共有多少人在第二週發病?有的話,是在酒店裡面感染還是抵埗前?隔離政策對哪些人有例外,為甚麼?兩年已經過去,疫苗已經出來,也有很多數據參考,我們值得為了「防疫」跟世界隔絕麼?以上種種,我們就不談了。聖上的意旨當然合理,沒甚麼可質疑的。

其實並沒有覺得隔離很難受,我都當成是staycation,廿一世紀阿Q。我只是覺得很浪費,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更浪費資源,偏偏我是對三者都盯得很緊的人。酒店隔離你就是沒得選,一進門,裡面就放滿各種物資,你碰都不碰,隔離後他們還是會通通扔掉。於是每一次酒店隔離後,我離開時都得帶上一堆瓶裝水、廁紙、垃圾袋等有的沒的,加上平時又用得少,還沒用光半年前上一次的,便又再隔離了,積累更多物資。雖然有點好笑但不是開玩笑,上次隔離剩下的廁紙,我還在用。

外賣飯盒更是浪費,台灣還好一點,至少是紙製的,香港則多年都還在用塑膠、發泡膠,怎麼可能不把所有堆填區填滿。我能做的唯有讓酒店把三餐砍到一餐,把外賣盒和其他都洗好,離開酒店還沒回家就先去綠在區區回收。

這次我本想要更進一步,乾脆一餐都不要了(雖然錢不會退,好可憐),讓家人給我帶個飯煲;有飯煲就幾乎甚麼都能煮了,宿舍都是這樣。可惜,結果酒店說怕觸動防火警報,沒讓飯煲進房間,計劃失敗。

其實,飯煲那小量蒸汽跟房間裡的電熱水壺沒兩樣,但我半句沒有跟工作人員爭論,大概是我太過體諒,不想為難前線,也太理解在官僚制度下,那是必然的結果。總之交足功課,最好是101%按足指引——大老闆說酌情的例外,反正刑責可以入稟要求豁免,再不然還可以釋法——做盡一切達成指標(by the way,達不成還可把指標改成「動態」),其他如公民權利、自由、環保,通通放兩旁,何況是我的飯煲。

選擇繼續在這裡生存,我採取的態度是「積極式躺平」。於是,我改用房間裡的電熱水壺煮出前一丁和福麵,加點生菜和一隻雞蛋。味道⋯⋯比台北的茶餐廳稍微好一些。

拜託,請不要告訴我的隔離酒店。

P.S. 封面圖當然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人前。事實是距離創造美,台北一個月裡面有三週多都在下雨,我的一雙鞋幾乎沒有乾過,不穿襪的一對腳都刮傷。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作者網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