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即時文章」震撼登場:對新聞出版商是仙丹還是毒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時文章」為讀者帶來更好的行動閱讀體驗,也為臉書進一步壯大社群媒體版圖,但對於新聞出版商來說是仙丹還是毒藥,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最後答案了。
從三月底開始傳出的臉書新聞整合平台,13日以「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形式正式登場。如果用幾個字形容臉書「即時文章」設計,可以總結為「快」和「高互動性」,連帶提升讀者在臉書平台的閱讀體驗,以及增加對新聞品牌的認同感。(延伸閱讀:臉書預計成立新聞整合平台,對新聞媒體產業將造成哪些衝擊?)
在「即時文章」未推出前,新聞媒體以張貼文章連結的方式,在臉書平台分享最新報導。好處是可以將流量帶回新聞媒體的官方網站,然而根據臉書統計,點擊外部連結後,等待文章開啟的平均時間約需8秒鐘,部分讀者可能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選擇略過文章。
為了提升讀者在臉書平台上的新聞閱讀體驗,臉書因此和9家美國與歐洲的新聞媒體合作,除了3月底就傳出的美國《紐約時報》、《BuzzFeed》和《國家地理》雜誌三家新聞媒體,其他還包括美國《NBC新聞》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和《BBC 新聞》,以及德國《圖片報》(Bild)以及《鏡報線上》(Spiegel Online)。臉書和出版商希望透過「即時文章」模式來帶給讀者不同體驗。
「即時文章」特色
那「即時文章」模式下的新聞文章有哪些特色呢?
1. 下載速度快
- 和傳統連結開啟文章相比,行動裝置上「即時文章」下載速度提高10倍。《國家地理》雜誌資深圖片編輯陶德.詹姆士(Todd James)表示,這將可以避免觀眾不耐煩等待,而選擇離開文章的情況。
2. 豐富數位元素與高互動性
- 高畫質圖片:「即時文章」提供高解析度圖片規格,《大西洋月刊》主編詹姆士.班奈特(James Benett)認為這項特點幫助平面雜誌融入行動裝置世代,讓過往在雜誌上精美呈現的圖片,也能在智慧型手機螢幕上帶給讀者類似體驗。
- 高圖片互動性:「即時文章」內的圖片可以透過觸控螢幕縮放細節,或是透過輕晃手機來瀏覽圖片不同部分。
- 影片自動播放:當螢幕停在影片時,影片會自動播放。
- 動態牆上的重點圖片以影片呈現:新聞牆上「即時文章」除了保有引言外,原來靜態的重點圖片將可改成自動播放的影片形式,而點進文章後標題上方也會是該動態影片。這樣的設計也將能幫助出版商吸引更多讀者目光,和提高點閱率。
- 和個別段落或是影像互動:用戶可以直接在文章中的圖片或是影片上按讚或留言。
- 音訊式圖說:「即時文章」提供出版商在圖片或地圖上增加旁白,讀者透過點擊左上角的喇叭圖樣及可以聽到旁白說明,提供讀者多重資訊體驗。
- 社群分享功能:和一般文章一樣,用戶也能將「即時文章」透過臉書和朋友分享,不一樣的是,點擊「即時文章」右上方的「分享」按鈕(Share),即可以迅速將文章分享在推特和 Pinterest 平台上。
- 鑲嵌各式數位素材:「即時文章」提供出版商鑲嵌各式素材,包括地圖、推特發文、YouTube影片和資訊圖表等。
3. 新聞品牌獨特風格
- 臉書表示「即時文章」將提供新聞媒體內容自主性,各出版商可以自行選擇符合出版風格的內容元素、字型,和大小等。
- 「即時文章」標題上方清楚陳列新聞媒體的品牌標誌,同時內容也是以各品牌的新聞風格為主,像是《BuzzFeed》招牌數字標題和豐富的影像畫面,以及《國家地理》雜誌的高解析度照片。
- 出版商可以選擇在「即時文章」下方鑲嵌文章作者和攝影記者的臉書專頁連結,讓有興趣的用戶直接追蹤。
(也可再參考臉書官方影片介紹,以及來自合作出版商的分享。)
Introducing Instant Articles, a new tool for publishers to create fast, interactive articles on Facebook.
Posted by Facebook Media on 2015年5月12日
臉書與出版商的協議
除了讓出版商保有敘事掌控權外,臉書也如同《華爾街日報》在五月份報導時指出,將讓出版商全數持有「即時文章」內廣告的收入,而出版商也可以另外選擇透過臉書內建的用戶網絡來販售廣告,此種方式下出版商將可分得7成收入。
而針對外界擔心「即時文章」將會讓出版商失去讀者和流量資訊,臉書也表示合作出版商可以透過comScore和其他分析工具來追蹤相關數據。
此外,臉書也表示「即時文章」並不會耗費出版商過多額外時間,因為「即時文章」形式是採用HTML和RSS等網頁程式,因此出版商仍可以透過標準網頁程式來編輯文章,而臉書會將這些網頁版文章轉換為「即時文章」形式,並讓出版商在「即時文章」發表前預覽內容,以確保內容格式符合需求。
哪裡可以看到「即時文章」?
未來在首波合作的9家出版商臉書平台上,用戶都可以看到「即時文章」類型的新聞分享。《紐約時報》率先分享第一篇「即時文章」,而《BuzzFeed》、《國家地理》雜誌、《NBC 新聞》和《大西洋月刊》也隨即跟上,這五家出版商目前預計每週三分享一篇「即時文章」。
而臉書也推出「即時文章」臉書粉絲專頁(直接搜尋Instant Articles即可找到),上面除了分享各出版商的「即時文章」外,臉書也表示希望透過該粉絲專頁和用戶互動,聽取他們對於該產品的回饋。由此也可看出臉書對於「即時文章」的重視程度。
只是目前只有持有iPhone手機的用戶,才能透過臉書最新版本的應用程式閱讀「即時文章」,而Android系統手機、桌機和平板裝置用戶,看到的仍是「即時文章」的網頁版本。
如果你身邊剛好有iPhone手機,不妨上網親身體驗看看「即時文章」的威力。接下來將分析臉書「即時文章」對各出版商和臉書平台的意義,以及來自媒體產業的觀望態度。
參考資料: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Q&A、Facebook Media News、The New York Times & Quartz

臉書給出版商的承諾:高比例廣告收入、分享閱讀數據,與新聞自主權
新聞指出,臉書大約是在去年八月時開始籌備「即時文章」新產品,包括和各大新聞媒體接洽。而今年三月底《紐約時報》首次報導這項產品的雛型後,在社群媒體圈內也引起沸沸揚揚的討論聲浪,其中新聞工作者的討論中擔憂多於樂觀,擔憂層面包括廣告收入分配、「即時文章」相關數據擁有權,以及新聞主控權。
而這些外界擔憂,剛好也是合作出版商在洽談過程中非常重視的環節。根據《TechCrunch》科技新聞媒體報導,合作出版商之一的《BuzzFeed》在去年年中聽完臉書計畫後,表示他們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但是前提是要先滿足七點條件(括號內為我們做的解讀),包括:
- 與comScore的相容性(相關數據:文章流量)
- 與Google Analytics的相容性 (相關數據:讀者資訊)
- 確保Google Analytics在所有內容上都相容(相關數據)
- 與《BuzzFeed》內部分析工具的相容性(相關數據)
- 對「即時文章」擁有設計上的主導權,來確保「即時文章」看起來和《BuzzFeed》網站上文章相似(主控權)
- 能夠提供任何獨特的文章形式,像是測驗(quiz)(主控權)
- 營利
而從臉書以及合作出版商公布的消息看起來,臉書在現階段也確實做到這幾項承諾。下面整理在初始階段,兩者在這三個層面上的合作細項:
1. 廣告形式與收入分配
如同《華爾街日報》在五月初時報導,參與「即時文章」計畫的出版商,可以全數保留「即時文章」裡面,由出版商洽談的顯示廣告的收入;如果是透過臉書「觀眾網絡」(Audience Network),由臉書出面洽談而獲得的廣告收入,出版商可以分得七成,而臉書獲得剩下三成。
而《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中也指出,臉書開放出版商透過任何廣告服務工具,來安插廣告到「即時文章」頁面,包括競爭公司Google和AOL。不過臉書也開出了幾個「即時文章」廣告安插條件:
- 每500字的內容可以有1個大型橫幅廣告(尺寸為320 x 250或300 x 250畫素),或是2個小型橫幅廣告(尺寸為320 x 50或300 x 50)畫素。
- 每篇「即時文章」最多只能有4則廣告,而小型橫幅廣告最多只有2則。
- 每篇「即時文章」不限長度,都至少可以放置1則廣告。
- 每篇「即時文章」最多只能有1則出版商的自家廣告(像是鼓勵訂閱的廣告)。
- 廣告不能放在文章開頭(也就是避免讀者點開新聞後,第一眼就看到廣告)。
- 「即時文章」自動播放的影片中不可以插入廣告,不過如果文章中影片是來自第三方播放器,廣告則是被允許的。
臉書表示,他們也和各家出版商洽談最符合各自商業模式的廣告形式,希望給予新聞媒體更多自由度,像是臉書也允許《BuzzFeed》在「即時文章」中放置原生廣告。
上廁所這樣的日常小事,其實是真正的人生大事—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呵護男性下半身的幸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到男性如廁的問題,其實還真不少,像是便秘、擦拭不乾淨、甚至碰瓷等衛生問題,讓不少男性為之困擾。這次就讓我們透過醫師的角度來看看,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如何解決?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WTO)的統計,人一生大概要花三年的時間坐在馬桶上,而每一次上廁所時的體驗和品質,更是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和身體健康狀況。
男性如廁的三大問題,你中了幾個?
對大部分的現代男性來說,好好上廁所幾乎算得上是種挑戰。舉例來說,便秘和痔瘡這兩大國人常見的問題,來自於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焦慮、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但這些生活習慣,同時也是每天趕著通勤、開會,時常熬夜加班的男性們,必不可免的工作樣貌。在日積月累之下,便秘和痔瘡的困擾,常常就這樣默默地出現,想上不敢上,或者想上又上不出來,讓如廁成為生活中隱性的壓力來源。
此外,腸躁症也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問題。由於腸躁症有可能出現腹瀉的情況,也往往讓人擔心自己擦不乾淨、污物沾染到手上,留下令人不舒服的異味,成為許多男性的困擾。但是,如果因此以大量衛生紙反覆擦拭,除了留下垃圾,造成環境負擔之外,更有可能傷害脆弱的肛門肌膚,紅腫、破皮,甚至發炎、疼痛,同樣影響了生活的品質,造成心理壓力。
除了排便,男性排尿的問題也不少,例如近年來引起不小討論迴響的議題——男性尿尿,站著好還是坐著好?站姿的支持者認為,坐下的時候生殖器容易撞到馬桶圈,感覺很不乾淨,也不舒服;但是站著尿尿所造成的大量噴濺,不只沾染馬桶圈,甚至周遭的地板也要遭殃,最終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去維持廁所的清潔與衛生,有些時候還因此造成家中成員的爭執。而且噴濺出來的尿液,也是細菌繁殖的最佳環境,如果不小心摸到加上抵抗力差,可能就會讓表皮有傷口的地方感染,實在令人頭痛。

好好上廁所不難,靠這招就夠
要改善這些男性如廁的問題,家醫科洪暐傑醫師認為,溫水便座是個好方法!以痔瘡為例,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之一就是溫水坐浴,因為溫水可以很好地促進肛門口血液循環、減輕壓力,讓脫出的內痔回縮。而在如廁後,利用溫水便座來沖洗肛門,就如同溫水按摩般,一方面改善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同時減緩便秘、痔瘡帶來的問題。
至於如廁後的清潔,洪醫師則有「衛生紙乾擦不如濕紙巾擦,濕紙巾擦又不如使用溫水便座清洗」的建議。因為溫水沖洗,一來可以避免衛生紙反覆摩擦肛門所造成的傷害,二來也不怕糞便沾染到手,更不會造成後續環境衛生問題,一個動作就能擺脫令人不適的擦拭問題,真是要幫溫水便座拍拍手。
那麼男性尿尿是站著好還是坐著好?洪醫師建議道:「坐著尿尿除了避免尿液噴濺之外,其實好處很多,比方男性尿尿的時候,容易因為血壓改變而出現頭暈的狀況,站著很有可能因為頭暈而跌倒,但坐著的風險就相對低了許多。」但如果已經很習慣採取站姿,又不想因為尿液噴濺而造成家中成員困擾的男性,可以考慮裝設能在馬桶中生成泡沫的溫水便座。除了利用泡沫破壞水的表面張力之外,泡沫也能直接擋住反彈濺起的尿液,大幅阻止噴濺的情況。尿液不再噴得到處都是,廁所就可以更長時間的維持乾淨、衛生的狀態,同住的家人使用起廁所也更愉快。

在潔淨的溫水中,找回如廁的幸福感
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是解決男性如廁問題的專家,更是一家人廁所的守護者。360度噴灑泡沫所形成防護圈,包覆了馬桶內壁,能夠阻隔髒污、減少附著,讓尿尿的噴濺問題成為過去式,打掃起來更輕鬆。
既然說到打掃清潔,就不能不提到Panasonic貼心設計的一體式無縫不鏽鋼噴嘴,在使用者「著座後」、「使用前」,「使用後」等三個階段,都會自動進行清潔,從根部到前端徹底除污,強效抑菌高達99%;再加上與肌膚接觸的便座表面採用Ag+銀離子抗菌,符合日本SIAA嚴格的抗菌標準,即使是多人共用也很安心。

在使用者體驗上,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採用先進的日本瞬熱技術,以快速節能省電的方式、提供不間斷的溫水,更設計了高達25種的洗淨模式,從水溫、水速、出水方式等,都能依照個人喜好調整,讓那些因為痔瘡、便秘或者腹瀉所帶來的疼痛、壓力,在自己喜好的溫水水流沖洗之下獲得改善,得到療癒的感受。

從裡到外,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的體貼設計,就是要為所有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適感。不想再讓上廁所成為困擾的男性朋友,請讓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呵護你的需求,用全新的如廁體驗,扭轉你下半身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