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即時文章」震撼登場:對新聞出版商是仙丹還是毒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時文章」為讀者帶來更好的行動閱讀體驗,也為臉書進一步壯大社群媒體版圖,但對於新聞出版商來說是仙丹還是毒藥,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最後答案了。
從三月底開始傳出的臉書新聞整合平台,13日以「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形式正式登場。如果用幾個字形容臉書「即時文章」設計,可以總結為「快」和「高互動性」,連帶提升讀者在臉書平台的閱讀體驗,以及增加對新聞品牌的認同感。(延伸閱讀:臉書預計成立新聞整合平台,對新聞媒體產業將造成哪些衝擊?)
在「即時文章」未推出前,新聞媒體以張貼文章連結的方式,在臉書平台分享最新報導。好處是可以將流量帶回新聞媒體的官方網站,然而根據臉書統計,點擊外部連結後,等待文章開啟的平均時間約需8秒鐘,部分讀者可能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選擇略過文章。
為了提升讀者在臉書平台上的新聞閱讀體驗,臉書因此和9家美國與歐洲的新聞媒體合作,除了3月底就傳出的美國《紐約時報》、《BuzzFeed》和《國家地理》雜誌三家新聞媒體,其他還包括美國《NBC新聞》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和《BBC 新聞》,以及德國《圖片報》(Bild)以及《鏡報線上》(Spiegel Online)。臉書和出版商希望透過「即時文章」模式來帶給讀者不同體驗。
「即時文章」特色
那「即時文章」模式下的新聞文章有哪些特色呢?
1. 下載速度快
- 和傳統連結開啟文章相比,行動裝置上「即時文章」下載速度提高10倍。《國家地理》雜誌資深圖片編輯陶德.詹姆士(Todd James)表示,這將可以避免觀眾不耐煩等待,而選擇離開文章的情況。
2. 豐富數位元素與高互動性
- 高畫質圖片:「即時文章」提供高解析度圖片規格,《大西洋月刊》主編詹姆士.班奈特(James Benett)認為這項特點幫助平面雜誌融入行動裝置世代,讓過往在雜誌上精美呈現的圖片,也能在智慧型手機螢幕上帶給讀者類似體驗。
- 高圖片互動性:「即時文章」內的圖片可以透過觸控螢幕縮放細節,或是透過輕晃手機來瀏覽圖片不同部分。
- 影片自動播放:當螢幕停在影片時,影片會自動播放。
- 動態牆上的重點圖片以影片呈現:新聞牆上「即時文章」除了保有引言外,原來靜態的重點圖片將可改成自動播放的影片形式,而點進文章後標題上方也會是該動態影片。這樣的設計也將能幫助出版商吸引更多讀者目光,和提高點閱率。
- 和個別段落或是影像互動:用戶可以直接在文章中的圖片或是影片上按讚或留言。
- 音訊式圖說:「即時文章」提供出版商在圖片或地圖上增加旁白,讀者透過點擊左上角的喇叭圖樣及可以聽到旁白說明,提供讀者多重資訊體驗。
- 社群分享功能:和一般文章一樣,用戶也能將「即時文章」透過臉書和朋友分享,不一樣的是,點擊「即時文章」右上方的「分享」按鈕(Share),即可以迅速將文章分享在推特和 Pinterest 平台上。
- 鑲嵌各式數位素材:「即時文章」提供出版商鑲嵌各式素材,包括地圖、推特發文、YouTube影片和資訊圖表等。
3. 新聞品牌獨特風格
- 臉書表示「即時文章」將提供新聞媒體內容自主性,各出版商可以自行選擇符合出版風格的內容元素、字型,和大小等。
- 「即時文章」標題上方清楚陳列新聞媒體的品牌標誌,同時內容也是以各品牌的新聞風格為主,像是《BuzzFeed》招牌數字標題和豐富的影像畫面,以及《國家地理》雜誌的高解析度照片。
- 出版商可以選擇在「即時文章」下方鑲嵌文章作者和攝影記者的臉書專頁連結,讓有興趣的用戶直接追蹤。
(也可再參考臉書官方影片介紹,以及來自合作出版商的分享。)
Introducing Instant Articles, a new tool for publishers to create fast, interactive articles on Facebook.
Posted by Facebook Media on 2015年5月12日
臉書與出版商的協議
除了讓出版商保有敘事掌控權外,臉書也如同《華爾街日報》在五月份報導時指出,將讓出版商全數持有「即時文章」內廣告的收入,而出版商也可以另外選擇透過臉書內建的用戶網絡來販售廣告,此種方式下出版商將可分得7成收入。
而針對外界擔心「即時文章」將會讓出版商失去讀者和流量資訊,臉書也表示合作出版商可以透過comScore和其他分析工具來追蹤相關數據。
此外,臉書也表示「即時文章」並不會耗費出版商過多額外時間,因為「即時文章」形式是採用HTML和RSS等網頁程式,因此出版商仍可以透過標準網頁程式來編輯文章,而臉書會將這些網頁版文章轉換為「即時文章」形式,並讓出版商在「即時文章」發表前預覽內容,以確保內容格式符合需求。
哪裡可以看到「即時文章」?
未來在首波合作的9家出版商臉書平台上,用戶都可以看到「即時文章」類型的新聞分享。《紐約時報》率先分享第一篇「即時文章」,而《BuzzFeed》、《國家地理》雜誌、《NBC 新聞》和《大西洋月刊》也隨即跟上,這五家出版商目前預計每週三分享一篇「即時文章」。
而臉書也推出「即時文章」臉書粉絲專頁(直接搜尋Instant Articles即可找到),上面除了分享各出版商的「即時文章」外,臉書也表示希望透過該粉絲專頁和用戶互動,聽取他們對於該產品的回饋。由此也可看出臉書對於「即時文章」的重視程度。
只是目前只有持有iPhone手機的用戶,才能透過臉書最新版本的應用程式閱讀「即時文章」,而Android系統手機、桌機和平板裝置用戶,看到的仍是「即時文章」的網頁版本。
如果你身邊剛好有iPhone手機,不妨上網親身體驗看看「即時文章」的威力。接下來將分析臉書「即時文章」對各出版商和臉書平台的意義,以及來自媒體產業的觀望態度。
參考資料: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Q&A、Facebook Media News、The New York Times & Quartz

臉書給出版商的承諾:高比例廣告收入、分享閱讀數據,與新聞自主權
新聞指出,臉書大約是在去年八月時開始籌備「即時文章」新產品,包括和各大新聞媒體接洽。而今年三月底《紐約時報》首次報導這項產品的雛型後,在社群媒體圈內也引起沸沸揚揚的討論聲浪,其中新聞工作者的討論中擔憂多於樂觀,擔憂層面包括廣告收入分配、「即時文章」相關數據擁有權,以及新聞主控權。
而這些外界擔憂,剛好也是合作出版商在洽談過程中非常重視的環節。根據《TechCrunch》科技新聞媒體報導,合作出版商之一的《BuzzFeed》在去年年中聽完臉書計畫後,表示他們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但是前提是要先滿足七點條件(括號內為我們做的解讀),包括:
- 與comScore的相容性(相關數據:文章流量)
- 與Google Analytics的相容性 (相關數據:讀者資訊)
- 確保Google Analytics在所有內容上都相容(相關數據)
- 與《BuzzFeed》內部分析工具的相容性(相關數據)
- 對「即時文章」擁有設計上的主導權,來確保「即時文章」看起來和《BuzzFeed》網站上文章相似(主控權)
- 能夠提供任何獨特的文章形式,像是測驗(quiz)(主控權)
- 營利
而從臉書以及合作出版商公布的消息看起來,臉書在現階段也確實做到這幾項承諾。下面整理在初始階段,兩者在這三個層面上的合作細項:
1. 廣告形式與收入分配
如同《華爾街日報》在五月初時報導,參與「即時文章」計畫的出版商,可以全數保留「即時文章」裡面,由出版商洽談的顯示廣告的收入;如果是透過臉書「觀眾網絡」(Audience Network),由臉書出面洽談而獲得的廣告收入,出版商可以分得七成,而臉書獲得剩下三成。
而《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中也指出,臉書開放出版商透過任何廣告服務工具,來安插廣告到「即時文章」頁面,包括競爭公司Google和AOL。不過臉書也開出了幾個「即時文章」廣告安插條件:
- 每500字的內容可以有1個大型橫幅廣告(尺寸為320 x 250或300 x 250畫素),或是2個小型橫幅廣告(尺寸為320 x 50或300 x 50)畫素。
- 每篇「即時文章」最多只能有4則廣告,而小型橫幅廣告最多只有2則。
- 每篇「即時文章」不限長度,都至少可以放置1則廣告。
- 每篇「即時文章」最多只能有1則出版商的自家廣告(像是鼓勵訂閱的廣告)。
- 廣告不能放在文章開頭(也就是避免讀者點開新聞後,第一眼就看到廣告)。
- 「即時文章」自動播放的影片中不可以插入廣告,不過如果文章中影片是來自第三方播放器,廣告則是被允許的。
臉書表示,他們也和各家出版商洽談最符合各自商業模式的廣告形式,希望給予新聞媒體更多自由度,像是臉書也允許《BuzzFeed》在「即時文章」中放置原生廣告。
Tags:
ASUS與NVIDIA聯手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頂尖軟硬體設備助藝術與STEM領域學生提前接軌AI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AI的影響力從業界延伸到學界, AI課程成為學生熱門選修,此類課程仰賴高效能工具。ASUS與NVIDIA看準學界需求,於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IAA)配置多台搭載GeForce RTX 40 系列筆電GPU的ASUS/ROG高效能,以頂尖的軟硬體設備,幫助師生輕鬆運用生成式AI技術創作激盪創意,培養前瞻藝術人才。
近年因應生成式AI的熱潮,AI對產業的商業模式、營運流程,產生顛覆性的革新。事實上,AI的影響力,也開始從業界延伸到學界,越來越多學生主動學習寫AI程式,或將AI工具應用到主修科系。透過高效能的軟硬體工具,教授在授課或學生實作過程, 得以無後顧之憂揮灑新世代創意。
本次產學合作由華碩提供經NVIDIA Studio認證並搭載GeForce RTX™ 4060筆電GPU的創作者筆電,包括ASUS Vivobook 16X、ROG Zephyrus G14、ROG Flow X16以及適合STEM學習的ASUS TUF Gaming A15,幫助同時跨藝術創作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在符合業界標準的環境中實作,激發無窮創作潛力。
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培養跨領域學生使用最新科技媒材進行創作
此次華碩與NVIDIA、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攜手,以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形式打造前瞻藝術學習環境,考量之一就是應藝所訓練學生時,強調對新科技的重視程度。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表示:「我們許多學生是跨科系報考,像是資工、教育、文學等,所上學風自由開放,也與時俱進。教學時使用最新工具媒材,讓藝術與科技產生深度融合,『跨領域』成為應藝所相當獨特的人才養成路徑。」

既然應藝所的師生在教學、創作過程高度依賴科技,ROG Zephyrus G14提供給師生使用後有哪些明顯的感受?劉辰岫舉例,教學過程會使用到3D建模軟體Blender,以及同步執行多個機器學習任務,因為ROG Zephyrus G14搭載GeForce RTX 4060 筆電GPU提供強大的運算效能,在處理複雜的3D建模訓練指令時,操作起來相當順暢,高解析度螢幕可以看到細緻的渲染視覺,對於師生在建模過程,確實可以加速流程。
另外,應藝所在教學現場相當重視腦力激盪的討論,進而嘗試打破藝術邊界,讓創意勇於馳騁。課程中如果人手有一台高效能筆電,不但可大幅減少運算時間,ROG Zephyrus G14輕薄好攜帶,可在任何空間進行討論、創作或展示作品,十分便利。

劉辰岫觀察到,學生透過ROG Zephyrus G14執行視覺化程式設計軟體TouchDesigner,在創建藝術作品之際,受惠高效能的NVIDIA GPU,可以處理更複雜的視覺效果,實現最高畫格率,加速生成出要渲染作品的指令;加上這台筆電相當輕巧,內建HDMI、Type-C和USB多種接頭,學生上課時能輕鬆連接到投影機或拿在手上,將藝術作品分享給其他人觀賞,有助於在課堂上把創意想法變成實際作品。
全球獲獎無數的ROG Zephyrus G14 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筆電 GPU,高達 125W TGP,並具備 NVIDIA Advanced Optimus 與 DLSS 3 技術,解鎖頂級創作應用程式中的 RTX 和 AI 加速、可實現最大穩定性的 NVIDIA Studio 驅動程式,最佳化運算能力及效能超乎想像,加速創意構思,輕鬆迎戰多工任務。採用ROG Nebula 霓真技術電競螢幕,16:10長寬比,QHD 165Hz/3ms 面板, 100% PCI-P3 廣色域,搭配 Dolby Vision 影像技術,色彩準確度通過Pantone認證,畫面明亮、快速、生動,更有德國萊因護眼認證,不閃屏、抗藍光,揮灑創意開闢嶄新「視」界!了解更多:ROG Zephyrus G14
開放資源給其他學科學生使用,成為校內跨領域的創意激盪Hub
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設備,也開放給陽明交大其他科系師生預約使用。因為看到越來越多STEM領域的學生,在寫程式作業的時候,受限私人筆電的GPU效能不夠優異,導致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對此,華碩與NVIDIA就針對理工相關學科的學生,鼓勵使用搭載NVIDIA GPU的華碩筆電,可加速驅動機械、結構和電氣仿真等數十種的STEM應用程式,展現高速效能;又或是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的學生,在處理大型數據集、訓練生成式 AI和機器學習模型時,可以更快獲得的分析結果。

事實上,過去十年間NVIDIA已經從一間以GPU為核心業務,進化成運算平台的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光只是顯示卡,還有橫跨其中的軟體及運算平台,例如有NVIDIA AI(企業級尖端人工智慧平台)和 NVIDIA Omniverse(創意協作開放平台)。幫助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專業創作者,不再受限軟硬體資源,影響創作或演算的進度。
也因為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學習設備開放給各系所授課使用,有助於日後校內跨領域交流。劉辰岫教授回應:「應藝所是整合跨領域創意的樞紐,很多時候不同領域的師生都會在這裡做腦力激盪,加上應藝所的課程也有很多非本科系學生選修;以及我手上的計畫也會邀請建築所、資工所的老師一起參與,因此我們很期待未來這些資源的加入會帶動更多跨領域的創意激盪。」

ASUS與NVIDIA賦能空間價值,規劃講座/工作坊協助師生掌握新科技
除了提供軟硬體設備,ASUS與NVIDIA也期待能為此場域挹注更多創新能量。後續也將規劃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主題,讓校內師生能第一手掌握產業現況,使用嶄新的設備來進行研發與實作。
例如NVIDIA將籌辦生成式AI主題的研討會,邀請領域的業界講師,教導學生怎麼設定、使用生成式AI來提升創作效率,藉此讓學生們認識到GPU在創作時的重要性。另外,NVIDIA也會規劃Omniverse工作坊,邀請教授和學生親自實作,了解Omniverse的特點和功能,有助於把Omniverse融入創作流程,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另一方面,深耕校園多年的華碩,以培育更多國內優秀技術人才為出發點,未來也會在此舉辦AI主題講座,邀請業師講授如何實際操作創作者筆電及相關應用,有助師生更了解產品特色,得以更精實地利用筆電創作,期待能具體提升同學的創意產出效率,以及擴大教授的研究能量。
當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先進國家的下個角力主戰場,台灣若希望在AI賽道不落人後,從教育往下扎根將是關鍵。華碩與NVIDIA攜手陽明交大,透過提供設備、講座等多元資源,有助於培養下一代AI思維,厚植設計人才的數位實力,期待台灣有朝一日成為AI強國。
想擁有最佳效能的華碩筆電,現在就加入華碩教育商店會員,學生/教職員登錄享專屬優惠價,首次登錄再送500元購物金!立即登錄:華碩教育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