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英國女王的薛西佛斯神話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英國女王的薛西佛斯神話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媒體實為雙面利刃;王室儀典固然能夠透過媒體來提升人民的親近感與認同,王室成員的種種八卦與醜聞,也同樣能透過媒體的放送重創王室形象,甚至引爆存續危機。

文:劉燕玉(英國米德賽克斯大學文化史博士候選人)

今年適逢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70週年的「白金禧年」(Platinum Jubilee)。據統計,過去半年以來,全英國為此而舉辦的公開慶祝活動高達3673場,其中還不包括3872場民間自發舉辦的街趴。將近半年的慶祝活動最後在6月上旬的女王生日大閱兵、白金漢宮音樂會、聖保羅大教堂的感恩禮拜等大型儀式中,風光劃下句點。

舉凡婚喪喜慶,英國王室的重要儀典,向來是全球媒體矚目的焦點。種種堆疊出王室尊爵不凡形象的繁文縟節,搭配著名牌華服,甚至珠光寶氣的皇冠禮袍,對多數英國民眾來說,不僅形塑出「千年傳統」的古老歷史感,更召喚出國人對過往帝國榮光的記憶。

特別在過去10多年來,英國社會不論在政治、經濟與社會各層面,都歷經了數度重大斷裂──全球金融風暴與撙節政策下的艱苦、民粹政治興起、脫歐,以及兩年多來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造成慘重的經濟與人員耗損(全英因重症致死的人數,至今已達18萬)──此刻的英國社會迫切需要這場盛大的儀典與慶祝儀式,來為兩年半艱辛的防疫生活劃下句點,正式展開「後疫情時代」正常生活。

AP2215721151807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王室慶典乃是現代的發明

然而,這套華麗而壯觀的王室儀典,實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現代發明。溫莎王朝 (The House of Windsor)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民眾普遍的反德情緒下,英王喬治五世為了洗刷王室德國血統的色彩,方於1917年將充滿德國味的「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xe-Coburg and Gotha)正式更名為英國包裝的「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延續至今。

透過盛大王室儀典來凝聚國族認同,也大約是同一時期才開始。在此之前,英國民間對王室普遍不具好感;法王路易十六夫婦在法國大革命中遭處決之後,包括維多利亞女王與喬治五世等數名英王,甚至在位期間,有驚無險地逃過幾場暗殺政變危機。

英國史學家康納汀(David Cannadine)便指出, 排場鋪張華麗的王室儀典,表面上似乎承襲著千百年的傳統,實際上卻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發明。這段期間,英國成功轉型為現代工業社會,國內經濟繁榮,加以首都倫敦完成都市改建,成為市容整齊美觀、交通便利,成為足以映照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榮光,並能承載廣大市民進入首都親睹儀典盛況的國際大都會。

政治上,隨著1918年國會正式通過婦女參政權,英國正式完成民主化程序,王室政治權力全面削弱,僅存國族的象徵意義,卻不再引發人民對王權的疑懼。自此,華麗鋪張的王室儀典才開始被視為英國重要的國族傳統。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更直指,排場華麗而鋪張的王室儀典,實為現代民族國家為打造淵遠流長的歷史感,同時在激烈的國際霸權競爭之下,回應日益高漲的國族主義而生的「被發明的傳統」。

二戰期間,象徵豐厚歷史傳統的王室儀典,佐以喬治六世木訥寡言、含蓄卻堅毅不撓的形象,與陽剛、充滿激情且口水多過茶的紐倫堡納粹黨代表大會形成強烈對比,在戰爭中更成功地凝聚起英國人民的國族認同與抗德意識。

AP22157218421857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然而,一直要到1953年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大典,英國王室儀典才真正開始成為全國性盛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便在於電視的發明與普及。女王登基大典既是王室意義最重大的事件,更是有史以來頭一次透過《BBC》電視轉播舉行的王室儀典。透過電視的影像傳播力量,頭一次,全國各地人民在同一時間端坐家中,便能親睹女王登基大典。

媒體學者Daniel Dayan與Elihu Katz便指出,包括王室儀典在內的重大政治或歷史事件,在當代媒體轉播精密規劃的運鏡、剪輯與特殊的播報方式之下,使所有觀眾同時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這些「媒體事件」因而具有重新確認社會共同價值、化解內部差異、整合社會的效果,更因此在日益原子化的個人主義社會中,凝聚起「共同體」情感。

但現代媒體實為雙面利刃;王室儀典固然能夠透過媒體來提升人民的親近感與認同,王室成員的種種八卦與醜聞,也同樣能透過媒體的放送重創王室形象,甚至引爆存續危機。從「愛美人勝過愛江山」的溫莎公爵遜位以降,近一世紀以來,「溫莎王朝」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媒體產物。

除了王室儀典實況轉播以外,人民對王室的熟悉感主要更來自媒體每日披露的王室成員八卦,甚至醜聞,以及遊走於虛構與真實間的電影與電視劇情。數10年來,英國王室的悲歡離合與紛擾,早已成為全世界收視最高,而且歷久不衰的家庭肥皂劇。

實際上,在女王登基白金禧年前夕,英國王室正經歷黛安娜王妃車禍喪命以來,最嚴重的內部與形象危機。

在人民遭逢百年大疫、吃盡封城與人命、經濟損傷之苦時,哈利王子卻斷然宣布退出王室事務,舉家遷移美國定居,甚至對美國媒體大爆家族鬥爭內幕,徹底背離二戰期間,曾祖父喬治六世堅持全家留守倫敦,與人民並肩作戰;年輕的伊莉莎白公主甚至主動要求從軍,親自開卡車協助後勤補給,好不容易才在民間建立起對王室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