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這兩年外送員滿街跑,我們的交通有因此變得更危險嗎?

這兩年外送員滿街跑,我們的交通有因此變得更危險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便外送員在路上比起一般騎士多上數倍的時間,但根據交通部統計,今年1至10月外送平台機車事故占機車事故件數比率為4.85%,不僅並非機車事故的主要樣態,整體比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低。

去年年末發生的兩起外送員車禍事件,引起社會大眾對於外送員交通安全問題的討論。從地方到中央,各政府部會也紛紛發布外送員車禍相關的統計數據,一時之間,外送員好像成為製造交通問題的眾矢之的。

然而,在下這個結論前,需要公允的釐清政府統計數據的盲點,才能更了解外送員交通問題的真實樣態。

大多統計並未排除非上線時間,明顯高估外送員工作期間事故率

首先,做外送員車禍統計的意義應該在於,了解外送員在「工作期間」所發生的問題,如此才能分析是否是現行的工作機制出了問題,讓外送員比起一般騎士面臨更多風險。不過現在常被引用的數據,如審計部去年8月發布的報告,其統計方式並不能真實反應外送員在工作期間的狀況,因為只要機車上有掛外送箱都會被統計為外送員事故,但是並沒有排除非上線工作時間的狀況。

若是在非上線時間的車禍理應不該被一併算在因外送工作所造成的車禍中,故應該確認該事故是否與外送服務相關,而不是看到外送箱就統計為外送員相關事件。

因為方便的緣故,大多數外送員在非上線期間也不會拆掉外送箱。且現在的外送員工作型態,有許多外送員並不以外送為主要工作,如2020年的外送合作夥伴工作偏好調查報告,在針對一萬多名Uber Eats外送員的調查中發現,有55%外送員表示外送非主要收入來源,換而言之,兼職性質的外送員比例高,

對這些人而言,騎乘有外送箱的機車也不一定是在執行外送工作期間。甚至有可能是將機車借給家人朋友騎乘的情況,故更應該釐清車禍事件中,外送員是否處於上線期間,否則會高估外送員工作期間的事故率。

肇責、工作時長需要被考量,才能接近交通問題的真實樣態

台北市交通局去年底公布的外送員車禍統計為例,2021年1至11月台北市外送員車禍總計共1961件,乍看之下數字驚人,但北市的計算方式是只要事件涉及外送員,無論外送員是否為第一當事人(主要肇事者)都會被列進去。換句話說,就算外送員不是造成車禍的主因,但只要事故牽扯到外送員,都會被算進去。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陳昱安也曾指出,這樣的統計方式對外送員並不公平,相關單位應該更清楚的區分車禍的主因、次因及有無肇責、肇事比例,若為外送員零肇責的車禍就不該被包含在相關統計中。

此外,外送員的工會方也提出,在評估外送員事故率時,必須將外送員在路上行駛的時間更長考慮進去,釐清外送員的車禍數量,是因為「外送員騎車造成比較多危險」、還是「外送員在道路上的時間更長」,全國外送產業工會就指出,外送員在道路上的時間是一般人的數倍以上,因此在道路上遇到事故的機會也比一般人多,但並不代表外送員騎車帶來比較多為險。

而事實上,即便外送員在路上比起一般騎士多上數倍的時間,根據交通部統計,今年1至10月外送平台機車事故占機車事故件數比率為4.85%,不僅並非機車事故的主要樣態,整體比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低。

雙北餐飲不解封  外送員街頭奔波(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釐清違規樣態,與重大交通事故間的關係

審計部報告中,指出外送員違規事項多,應將其改善。然而我們必須要釐清的是,這些違規樣態與交通事故之間的關聯性。

以去年11月交通部公路總局會同警察機關對外送業實施「貨運業從事外送業務專案聯合稽查計畫」進行外送員路檢的經驗來看,在大規模實施全台路檢的抽查中,僅5件違規樣態,其中有4件皆為設備相關,分別為變更電系設備2件、胎紋不足1件、擅自變更原規格設備1件。

事實上,在去年年底持續進行的路檢中,外送員被取締的違規樣態,就是裝設貨架或裝貨箱,因為依照現行的交通法規,機車載物,寬度不得超過把手外緣10公分,高度不高於騎士肩膀,伸出車尾也不能超過50公分。然而實際訪問第一線外送員,就有意見表示,如果按照法規,就會為了不超過後輪軸50公分,置物箱只能往後座放,如此壓縮騎士空間,反而有行車安全疑慮,而在車尾的地方設貨架,反而比較好操控。

從這個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單純從違規數量判讀,並無法了解外送員的真實工作樣態。我們需要用更細緻的資料,更客觀地評價來衡量外送員的交通問題。

對機車不友善的道路設計,才是機車騎士交通風險的主因

從上述幾點我們可以發現,現在討論外送交通問題的方式,對於外送夥伴來說極不友善。除了數據上的偏誤,也忽視了整體的系統性因素。

台灣機車交通事故頻傳,與整體的道路設計脫不了關係。

綠園道車禍多  高市府彩繪路面提醒用路人注意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的機車使用人數眾多,機車數量高達1400多萬輛,然而台灣的道路設計卻是參考美國,以汽車為本,這就導致了機車騎行的空間嚴重不足,且設計不良。前台北市交通局局長鍾慧諭就表示,台灣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奇形怪狀的機車道,是因為原本在做道路規劃時,就沒有考慮將機車道納入設計,後來需求浮現後才增加上去,對機車不友善的道路,大幅了騎士上路時風險。

除了設計上的扞格不入,鍾慧諭表示,政府錯誤的車種分流制度,也讓騎士處於更惡劣的駕駛環境中。事實上,立委邱顯智就曾指出,去年10月外送員撞上作家陳柔縉的車禍事件,是錯誤的道路分流所釀成的悲劇。

外送員身為在道路上長時間騎乘機車工作的族群,上述的系統性風險都是他們每天面臨的危機。我們確實需要改善交通問題,讓外送夥伴能更安心的上路工作,但片面的解讀數據,將外送夥伴貼上錯誤的標籤絕非能改善交通安全的良方,我們需要更全面的、更客觀的從整體交通規劃的角度來思考,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