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衛生里程碑,可望從小兒麻痺疫區除名

印度衛生里程碑,可望從小兒麻痺疫區除名
Photo Credit: RIBI Image Library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RIBI Image Library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RIBI Image Library CC BY SA 2.0

國際長期協助印度對抗小兒麻痺,而至本月13日為止,印度已連續3年沒有新增的小兒麻痺病例,只要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實驗審查,今年3月將正式宣布印度脫離小兒麻痺的魔掌。屆時,小兒麻痺流行國將僅剩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奈及利亞。

3年無新病例,印度可望3月由小兒麻痺疫區除名

小兒麻痺症由一種侵害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引起,好發於溫帶地區,可能導致肌肉的永久性萎縮麻痺、癱瘓,甚至是死亡。病毒常經由汙水進入人體,5歲以下的兒童易感染,可以藉由疫苗預防。小兒麻痺病毒已在多數國家絕跡,截至2013年,流行國僅剩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奈及利亞,流行主因是衛生不佳。

2011年1月13日印度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檢出最後一例小兒麻痺病例之後,印度至今已3年沒有新的病例增加,可望在通過WHO相關檢驗後從疫區除名。這是自印度1980年根除天花以來,第二個重大的衛生里程碑。

人口多衛生差,種姓制度和信仰皆成印度防疫障礙

印度過去曾因貧窮、大量的人口、公共衛生狀況不良、高流動人口,被視為小兒麻痺難以根除的地區。然而除了環境因素的限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小兒麻痺專案醫師史迪克表示,印度特殊的種姓制度,以及為數不少的保守伊斯蘭社區和迷信,形成了印度防疫上的巨大障礙。

即使印度政府在獨立時便已廢除種姓制度,印度民間仍存有底層「賤民」沒有資格享有醫療福利的偏見,使防疫工作在貧民間推行困難。此外,印度保守的伊斯蘭社區也因為排斥現代文明,盛傳著「小兒麻痺疫苗會導致下一代絕育、畸形」的謠言,激進分子甚至追打負責防疫的醫護人員,讓疫苗推廣難上加難。

政府貪污、人民不信任,防疫工作難上加難

印度已故前總理甘地(Rajiv Gandhi)曾經表示,因政府部門貪汙風行,不到15%的經費能真正送到需要者的手上。當小兒麻痺疫苗政策開始推廣時,平常受盡壓迫的人民便藉由「你幫我築道路,我就讓孩子接受疫苗。」的方式要求其他好處,讓孩子的健康成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家克魯茲(Rod Curtis)指出,不乾淨的水資源和母乳哺育不足,使得印度的孩子容易長期腹瀉。這種狀況下疫苗無法在孩童體內產生抗體,即使接受疫苗也可能罹患小兒麻痺,讓印度許多父母不信任疫苗的功效而拒絕接受施打。

近200萬志工努力不懈,走遍印度家庭運送疫苗

儘管困難重重,為了根絕小兒麻痺疫情擴散,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到印度政府、世界衛生組織和扶輪社的許多志工,多年來仍致力深入印度各省和社區宣導防疫,挨家挨戶為新生兒提供口服疫苗,終於在2014年1月讓小兒麻痺的根絕看見曙光。

1994年印度成立小兒麻痺症全國監測計畫,在全國設置2萬7千個通報單位,推動口服疫苗的服用。每年更推行兩次遍及全國的「免疫周」,以宣傳車鼓勵家長帶幼兒前往防疫站。

每到防疫周,更有將近230萬名志願者揹著裝有疫苗的小冰庫,走遍2億零9百萬個印度家庭和各大據點,為大約1億7千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提供口服疫苗,並用麥克筆為服過疫苗的孩子做上記號,以避免重複。志工群的付出和各界的支援,是印度防疫成功的重要推手。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協助拍攝紀錄片The Final Inch,紀錄志工至穆斯林家庭推廣防疫的過程

未來防疫不鬆懈,印度將持續提供疫苗並加強移民防治

印度衛生部長指出,小兒麻痺的根絕是印度一個不朽的里程碑。「根除小兒麻痺」(Polioplus)運動創始會員沙布(R.K. Saboo)則表示,印度將在明年持續為高風險省份提供疫苗。

同時印度也加強了旅行法令,以防範小兒麻痺症病毒的再次入侵,特別是來自鄰國、小兒麻痺仍流行的巴基斯坦。未來,凡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旅行者,都必須提出已經接種疫苗至少6個月的證明。

然而,儘管印度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但專家呼籲,在世界部分地區小兒麻痺症仍可能捲土重來,必須小心預防,直到非全世界都已脫離小兒麻痺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