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震盪效應》:疫情加速全球民主倒退,匈牙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冠狀病毒專制國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下一次全球疫病大流行到來之前——作者預警一定會再來——人類會有補考的機會嗎?是時候檢視這兩年的錯誤,檢討我們的缺失,參考成功的案例,盤點將來我們要如何應對。面對下一次的攻擊,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當在拉賈帕克薩兄弟正在努力重建他們過去在斯里蘭卡政治中的主導地位時,疫病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利用緊急權力來實現目標的黃金機會。一名中國觀光客來到斯里蘭卡確診後,當地於1月27日出現第一個COVID-19病例,到3月,傳染病開始在境內蔓延。
此後不久,政府實施了長達好幾個月的全國宵禁。在3月立法機構解散後的幾個星期內,隨著疫情惡化,斯里蘭卡全國選舉委員會決定無限期推遲原定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這使得斯里蘭卡進入了不確定性。由於斯里蘭卡憲法規定,解散國會的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一定要進行選舉,這下子斯里蘭卡陷入了政治癱瘓。在它的現代歷史上,總統第一次能夠在沒有立法機關監督的情況下治理。
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總統迅速採取行動,利用政治真空,任命前軍事官員擔任重要的部會職務。與此同時,他運用封鎖令——這在控制病毒方面證明是相當有效的——來鎮壓記者、律師、人權活躍份子和其他反對政府的人士。任何人批評或駁斥官方對冠狀病毒說法,很容易就被逮捕。而且,與印度的情況一樣,斯里蘭卡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也被指控傳播COVID-19,一些政府成員將其他斯里蘭卡社區無法慶祝僧伽羅(Sinhala)和泰米爾新年歸咎於穆斯林。
議會選舉終於在8月舉行,馬欣達擔任斯里蘭卡人民陣線黨競選活動的代言人。該黨以壓倒性優勢獲勝,與盟友政黨加在一起取得足夠席次、占了三分之二多數。這一來使得拉賈帕克薩家族再次將國家推向更加專制的方向。國會在兩個月內通過了斯里蘭卡憲法第20條修正案,削弱總理和國會的權力,並授予總統幾乎不受約束的權力。另外還有一項怪異條款,憲法修正案還規定,擁有雙重國籍的斯里蘭卡人今後可以擔任國會議員或總統,這為拉賈帕克薩家族另一位弟弟巴希爾.拉賈帕克薩(Basil Rajapaksa)進入立法機構、並鞏固家族王朝的未來開闢了道路。
在地球的另一端,匈牙利可能是利用疫病大流行建立獨裁專制政權最明顯的例子。這個國家在進入21世紀之際,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自由民主國家。但在COVID-19爆發之前的十年裡,奧爾班總理和他的民粹民族主義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聯盟」(Fidesz)改變法律規章,修訂國家憲法,並採取其他措施,有系統地剷除匈牙利的民主規範和制度。
行政權力得到加強,司法機關和國家重要機構失去政治獨立性,政府又採取措施對獨立記者和新聞機構進行恫嚇和審查。一直以來,奧爾班呼籲要保護基督教文明不受外國影響,以及所謂的移民和難民(尤其是來自穆斯林國家)的襲擊。奧爾班以能夠將他的國家轉變為他所謂的「威權式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而感到自豪。
然而,到2020年,奧爾班宣示的政綱中的民主部分已經令人十分懷疑。當COVID-19來襲時,匈牙利已經處於成為歐盟第一個專制政權的風口浪尖。接下來,在3月30日,當匈牙利約有60個確診病例時,奧爾班以抗擊病毒的名義取得巨大的權力。包括有權暫停現行法律,無限期地通過法令進行統治,以及懲罰任何「傳播錯假訊息」的人。根據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政治學和法學教授丹尼爾.柯勒曼(R. Daniel Kelemen)的說法,匈牙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冠狀病毒專制國家」。
6月18日,國會投票決定終止這些緊急權力。但看似恢復舊貌實際上是海市蜃樓。新法律允許政府在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時,可以重新推行以法令治理,而無需國會表決。換句話說,它並沒有消除緊急權力,而是使它們正常化。布達佩斯民主組織卡洛利.尤歐托沃斯公共政策研究所(Károly Eötvös Institute)的法學教授兼主任佐爾坦.佛萊克(Zoltán Fleck)告訴《紐約時報》:「從這裡已經沒有退路。他們非常成功地將這種緊急情況的本質永久化。」
11月,隨著第二波疫情席捲歐洲,緊急狀態又告恢復。奧爾班說:「我們必須擱置政治辯論,需要迅速行動並及時採取措施。」他以冠狀病毒病例激增為由,再度以法令治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疫後震盪效應:防疫政治學與世界秩序的崩潰》,燎原出版
作者:科林・凱爾(Colin Kahl)、湯姆斯・萊特(Thomas Wright)
譯者:林添貴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疫情不可免,但流行病是可選。」
一場疫病大流行兩年過去了,對社會的震撼效應依然餘波盪漾
疫後世界該何去何從,它打破的舊世界秩序又該如何修復?
唯一從多方面回顧過去700多個日子防疫作戰失敗與成功的故事。這是一場全人類的浩劫!我們不能忘記,單一疫病全球超過5億確診(數字還在新增當中),突破620萬死亡的大流行,留給我們是哪些教訓!全世界從一開始的無關痛癢、事不關己,到最後的驚嚇,乃至於惶恐,彷彿末日電影般的場景發生在我們的周遭。COVID-19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成了你我這一世代人類不想要的共同記憶。封城、隔離、口罩、疫苗、足跡已經成了我們的日常,消毒、量體溫、篩檢變成了習慣。疫情發生之前的生活,彷彿是另存在別個世代的記憶。何時才能夠恢復COVID-19發生前的日子?我們還回得去嗎?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7-13 中國要動態清零也要經濟成長,外媒分析:習近平治國的矛盾至少持續到2023年
- 2022-07-13 白宮COVID-19團隊:變種病毒BA.5占全美約65%確診,BNT次世代疫苗可望10月開打
- 2022-07-12 《疫後震盪效應》:疫情加速全球民主倒退,匈牙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冠狀病毒專制國家」
- 2022-07-12 香港擬仿中國「健康碼」,功效、私隱安全成疑
- 2022-07-12 今日本土新增3萬1297例、死亡60例、中重症92例,皆創一個月半以來新低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